第1課-前言與簡介

講到淨土,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極樂淨土,而這門課要介紹的是不動如來的妙喜淨土。妙喜淨土是一個已經存在的淨土,根據佛經描述,它位於靈鷲山東方,現有不動如來住世,持續地進行弘法等各種佛行事業。

在正式進入這個主題之前,有個重要觀念必須先說清楚。不太認識佛法的人聽到淨土,可能只會把淨土想成一個很快樂、美好的地方,並且以為投生淨土就是解脫與成佛;也可能會認為只靠某個單一的因例如唸佛號就能投生淨土,於是不學經論而空過一生。這兩種看法都是對淨土很大的誤解。說實在的,要對完全沒有佛法概念的人介紹淨土,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但在座各位大多常聽聖座嘉瓦仁波切講法,基本上對佛法都有整體認識,應該不致於產生上述那些誤解才對。

既然各位對佛法已有概略的認識,就應該知道實修佛法的重心是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這三主要道;而成辦三主要道需要種種順緣,因此才談淨土。

 

一、《不動如來會》的所化機


在同時受菩薩戒願心與行心儀軌時,一般會唸誦《入行論》這兩首偈頌:「如昔諸善逝,先發菩提心,復此循序住,菩薩諸學處。如是為利生,我發菩提心,復於諸學處,次第勤修學。」透過唸頌在內心策勵自己:就像過去諸佛在最初如何發起菩提心、中間如何學行菩薩學處、最後如何成佛而利益眾生,我也要那樣去做。同樣地,研閱《不動如來會》時也要這樣想:「我要跟不動如來一樣,他在最初發菩提心時生起多大的心力、依此而做了多少的實修、由此而成辦了多麼圓滿的剎土、為眾生帶來多大的利益,我也要那樣做!我也要發起菩提心、學行菩薩行、成佛以利益一切眾生!」其實,佛陀主要是為這樣的所化機而開示這部經。

然而,一般人對菩提心的認識大多很侷限。沒學過經論的人就不用說了;學過經論的人講到菩提心,大多只會想到要欲求利他,例如會想到要透過七因果與自他等換教授修菩提心,卻不太重視菩提心的另一個欲求「欲求菩提」。但佛教經論談到菩提心時,對這兩種欲求都很重視,《現觀莊嚴論》對這兩種欲求分別做了廣說與略說,而最廣的說明在《華嚴經》。總之,修學菩提心,一方面要以佛的每一項功德為所緣,鍛練「我也要獲得這種功德」的希求心;另一方面也要以每一個有情為所緣,鍛練「願一切有情離一切苦、得一切樂」的希求心。

談到「一切」,例如一切佛功德、一切有情、一切苦、一切樂時,不要用模糊的概念一筆帶過,必須一一思惟其中的細項。以欲求利他來說,要仔細想著每個有情的每一種苦與每一種樂,然後練習生起「希望有情能離開這種苦」、「希望有情能獲得這種樂」的心。這樣一來,要練習的內容就變得很廣,這也是為什麼經論會分別從廣說與略說兩種角度,說明如何實修這兩種欲求。

欲求是「想要得到」,它與藏文མོས་པ།的意思相同,亦即人們常說「祈願」的「願」。所謂祈願,是祈求內心想要得到的能夠順利得到;如果內心沒有生起欲求,只在嘴上唸誦,這只是唸文字,不是祈願。由於「欲」與「願」是一樣的,所以擴大希求與廣大發願是一樣的;修習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與透過祈願修心、鍛練菩提心是一樣的意思。

在《不動如來會》裡,不但可以看到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時,做了多少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的祈願,也可以知道依於這些廣大的發願,使得不動如來成佛後擁有如何廣大的各種功德。

欲求菩提與欲求利他都是欲心所,在欲求利他起現行時,與欲求菩提相應的心王被稱為菩提心。《不動如來會》說到,淨土的諸多功德是依於這些希求或說祈願而成辦的,這段話要表達的意義是:依於菩提心而成辦了佛功德,菩提心是佛色身的印跡。由此可知,對於某一類所化機而言,學習《不動如來會》對於串修菩提心有很大的幫助;對另一類所化機而言,由於妙喜淨土是一個已成辦的淨土,研閱這部經,可以認識投生妙喜淨土的各種好處,以及投生妙喜淨土的方法。

 

二、《不動如來會》科判簡介


《不動如來會》共有六品。第一品授記莊嚴品,主要講不動如來過去在菩薩位時如何生起菩提心、行菩薩行。第二品佛剎功德莊嚴品,主要介紹妙喜淨土的情況與功德。第三品聲聞眾品,主要講妙喜淨土的聲聞僧眾的功德。第四品菩薩眾品,主要講妙喜淨土的菩薩眾的功德。第五品涅槃功德品,主要說明未來不動如來如何透過示現涅槃,為眾生帶來利益。第六品往生因緣品,主要介紹若想投生妙喜淨土,應該如何成辦能投生的因緣。

我是從日宗仁波切那裡得到這部佛經的口傳。以下我將一面唸誦經文,並針對重點稍微做一點解釋。

(譯註:文字稿採用的譯本,是菩提流志的《大寶積經.不動如來會》。這是一個由梵譯漢的譯本,與悲桑格西講解時所用的由梵譯藏的譯本,在某些地方有一些出入。此外,部份內容在由梵譯漢的經文沒有,為利閱讀,手抄稿中就用羅卓仁欽譯師由藏譯漢的譯文補上。)



線上收聽:2010 認識妙喜淨土-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