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想去淨土的欲求」面對臨終

這個投生原則,與臨終前「欲」如何喚醒某個業先成熟的道理有關。

臨終前,凡夫大多有「我完了!」的想法,這種想法是一種對我的貪,而且主要是對身體的貪。對身體的貪,貪的並不是現有的或某個特定的身體,而是一種沒有身體就不行的心。這個無法捨棄身體念頭,使得來生再度成辦一個身體。

以密續的角度來看,在死亡的過程中,隨著心愈來愈細緻,風息也會愈來愈微細,最後,心會安住在最微細的風息上。接著,這個組合會被喚醒、搖動,然後開始形成下一世的身體。為何這個微細風心的組合,會再度與一個身體產生連結?主因就是受到剛才講的「我需要身體」、「沒有身體不行」這個想法的搖動,因而顯現了色的體性。以上這些內容,都是在中陰身階段發生的事。

接著,如何從中陰身的狀態,去到下輩子要投生的地方呢?即將成熟的業,會使得我們把即將投生的地方看成好地方,喜歡花的人,會看到該處有很多美麗的花,或是看到那裡有自己的親友、房子等;比較差的狀況是,因為覺得有人或可怕的東西在背後追趕,把即將投生的地方看成可以提供蔽護之處,這些都是錯亂的顯現,促使這些錯亂顯現產生的是業。總之,由於業而產生錯亂的顯現,一旦心裡產生了「我要去那裡」的欲念,就到達那個投生處了。

對凡夫而言,除了刻意練心的時刻,平時產生的欲念幾乎都是貪欲,把我們帶到來世投生處的,就是這些貪欲。假如有造物主存在,也許還可以說是造物主把我們放到來世要投生的地方;如果心識粗糙到可以被風刮到某處,或許還可以從這種方向去解釋,但心識之風非常微細,它無法被有形體的色法帶來帶去,也沒辦法被磁鐵吸引到某處。唯一讓我們移動腳步的,就是欲念。

有人把欲比喻為水,把業比喻為種子,非常有道理。以種田為例,無論你放了多少肥料,把肥料的能力帶到種子上的是水。所以,真正能帶著你走到哪裡去的是欲。在投生淨土的原理中,欲的作用可以被祈願替代。

不是發自內心、只是嘴上唸唸的祈願,雖然可能累積到業,但因為沒有真正生起欲求,所以不是真正的祈願。祈願這個字的藏文音譯是「莫朗」,而「莫」字的意思是欲求、希求。唯有打從心底產生的欲求,才能成為投生淨土的因。所以如果你問:「投生極樂淨土需要什麼?」答案是:「想投生極樂淨土的欲求。」

一般的祈願文的產生有兩種可能,第一種來自你內心生起真正的希求,口中不由自主說出的話;第二種是為了幫助初修業者生起某種欲求,而在口中唸誦的文句。與內心欲求完全無關的祈願文,唸了頂多能累積福德資糧,但不會成為真正的祈願。而生起欲求這件事,是必須學的。

欲求從哪裡來?從你想要獲得某些功德與好處而來。以極樂淨土為例,投生到那裡有什麼特別的好處?生於那裡,學法的順緣有多麼完備?一旦你清楚投生極樂淨土的好處,應該就會想去。同樣的,安住在極樂淨土的諸佛菩薩,包括觀世音菩薩、無量光佛、金剛手菩薩等,你憶念他們的功德愈多,就會愈想要親自見到他們,此時就會很自然地產生「若能遇到他們該多好啊!」這種欲求。

要像這樣不斷地訓練想要去淨土的欲求,若能長時間如此串習,臨終時就會產生想淨土的欲求,就算那時沒有立刻生起這種欲求心,但由於你平常努力過,也會突然就想起來。這種狀況就好比,你先強烈提醒自己:「待會五點鐘時,我有事要離開。」就算後來你因為聊天而忘了注意時間,但你還是會在時間快到的時候,突然就想起來了。

尤其,身處於中陰身的狀態中,只要生起想去某處的欲求,心裡才一想,身體馬上就會到了。中陰身是一種與我們現在很不一樣的狀態。我們現在雖然生起想去某處的欲求,但受限於現有的身體,無法馬上到達;但中陰身是意生身,一對何處生起欲求,身體立刻就跟著到了。所以,如果想要投生淨土,必須在平常就訓練想要投生淨土的欲求,到了中陰身的階段,若能想起「我要去極樂世界」的話,馬上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