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隨念佛三摩地」
投生原理中最主要的兩個關鍵是業與欲,想投生淨土,就要設法把貪欲換成想去淨土的欲求。刻意鍛練這種欲求,是投生淨土的一個不共的方法。此外,還要累積能投生淨土的業,包括塑造佛像、持咒、祈求、觀修佛等,其中最好的方法是去修「隨念佛三摩地」。
修「隨念佛三摩地」的意思是思惟佛的身語意功德。在《道次第集經彙道》裡,我有把經典裡相關的內容都收錄進來,內容非常廣泛,有意觀修的人可以參考。觀修隨念佛三摩地,就是在累積能夠投生淨土的業。如果你想要投生的地方是極樂淨土,在修隨念佛三摩地時,要把佛功德與阿彌陀佛結合而修。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功德,除了在佛國剎土這一項有些差異之外,其餘幾乎都相同。因為他們兩位都是殊勝化身,而所有的殊勝化身都是一樣的。
除了思惟佛的功德外,也要思惟淨土的種種功德莊嚴。以極樂淨土來說,這部份的經文在藏文《甘珠爾》中大約有四十頁(即《寶積經無量夀如來會》。如果能這樣做,既生起了投生淨土的欲求,自然會去造能投生淨土的業。如此一來,今生死亡的時刻來臨時,這樣的業與欲發揮結生相續的作用,使得你如願投生淨土。
實修「隨念佛三摩地」,是投生淨土的方法之一。尤其在《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這部經裡,不但結合阿彌陀佛說明修持的方法,而且也與空性結合。由此可知「隨念佛三摩地」修持內容並非僅限於世俗諦。觀想阿彌陀佛,按照經典說的內容,一一觀想阿彌陀佛的身語意功德後,再思惟這樣的阿彌陀佛自性空、由自方無,而後安住在這種思惟上做止修。之後再思惟,雖然由自方無但依然有作用,接著從世俗諦思惟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勝義諦與世俗諦並不相違,如果把它們想成相違,它們就無法同時存在了。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思惟,那就非常好了。這種實修,以及生起菩提心後做的祈願,是非常高等、質量精純、不會改變、正廠出品掛保證的投生淨土之因。
愈思惟佛的功德、愈相信佛,皈依的證量就愈容易產生。再者,愈了解佛功德、愈想到他利益眾生的能力,便能在生起大悲心之後,接著產生菩提欲求。所以,要生起菩提心,一定要思惟佛功德,而且要相信自己也有獲得這些功德的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無法生起菩提心。光有大悲心不夠,它只是菩提心的一半而已。
所以,為了生起菩提心,一定要修「隨念佛三摩地」;為了生起皈依證量,也一定要這樣修;若想要淨罪集資,它是非常有力量的實修;而且,透過這個實修,可以累積投生淨土之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臨終時帶給你很大的利益。就像《廣論》曾經引用《三摩地王經》,說明修隨念佛的重要性:「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說:「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愈常思惟佛的功德,臨終前就會現起佛的行相,這樣一來,就能強力影響你往善趣投生,所以《廣論》裡也說應該要這樣去修。即使只是為了修菩提心而修「隨念佛三摩地」,也會順帶產生很多利益。
「隨念佛三摩地」從廣到略有很多種修法,最廣的修法可以參照《廣論集經彙道》這本書收錄的內容去修。為了方便觀修與複習,我也整理了較略與最略的筆記。(參「隨念佛功德」教材)近來大家似乎都不太強調修隨念佛的重要性,講到佛功德的時候,甚至會覺得是在講歷史故事、宣揚某個人的功德,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修隨念佛,是為了生起菩提心,為了生起皈依的證量而修的。
有一種觀修方法,是以一個星期的時間去修,這種修行方法在《廣論集經彙道》裡有收錄。但對於沒有信心的人,要照著作應該不容易。對某一類人而言,他一定要看到理由才能產生信心,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必須先讀完《中觀》、《現觀》等大論典,才有辦法用理路解釋到讓你產生信心。如果你不是這種人,就可以先透過信心去修。
我是個病人,平常也沒有禪定的串習,所以無法毫無遺漏地照著經典去修,但是,我的確照著經典的內容,一日三座,閉關修了一星期。我有閉過關,也專心做過淨罪集資,但這些經驗,都比不上那時修一星期的隨念佛。
在那次閉關中,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徵兆出現,因為我既沒有菩提心,也沒有三摩地,對空性的理解也不好。但在閉關期間,內心變得很平靜,閉關期間作了一些夢,夢見吉兆,也夢見自己的善知識,夢見他們在說法,醒來後感到非常舒服,內心變得非常清淨。比起平常的閉關,狀況好很多。我共有十八位老師,在這一星期裡,我在夢中見到了他們,心裡非常地高興。我沒辦法好好地修,一天只能三座,早上還能修一小時,其他兩座只能半小時或十五分鐘。如果你們能夠好好地修,至少在淨罪方面一定會有非常不同的效果。
修隨念佛三摩地之前,心裡至少要確知佛有哪些功德。例如在《廣論》裡有講到佛的身語意與事業功德,以這些內容做為基礎去思惟就可以了。花一個星期的時間,用閉關的方式過生活,暫時不與任何人接觸,一天做三次觀修,在每一座觀修的中間,為了讓觀修的品質更好,要閱讀與佛功德相關的經論,例如《廣論》、《道次第集經彙道》等,並思惟如此觀修的利益,這是在一座與一座之間可以做的事。正修的時候心要專注,一天修三到四座,如此修一星期的話,就會成為一種訓練。
完全符合標準的作法是,如此觀修一個星期後,在最後一天晚上,伴隨廣大的供養,熬夜觀修整個晚上,佛經說這樣做可以親見佛,或在夢中見佛。即使無法做到這種程度,經典中說,用一星期的時間觀修隨念佛三摩地,在臨終時會顯現出佛的行相。
以我而言,我連整天修都做不到,更別提整晚熬夜不睡覺地修。可是,我有做到每天觀修二到三座,如此修了一個星期。最後一天晚上,我也沒辦法做廣大的供養,只供了燈,而後略做思惟,十二點就去睡啦!哈哈。我並不期待自己在閉關一個星期後親自見到佛,因為我的三摩地的能力並不穩定,也沒有其他的功德。我只希望在臨死之際,腦海中能夠顯現出佛的行相,這就夠了。即使臨終時未能如願見到佛的顯相也無妨,因為我集了資糧、淨了罪障、做了該做的事。要生起皈依的證量,該修的是這個法;要生起菩提心的證量,該修的也是這個法。我確信它是應該要修的法,而且我也照著去做了,所以我非常快樂。
[1] 註:中文則是《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
修「隨念佛三摩地」的意思是思惟佛的身語意功德。在《道次第集經彙道》裡,我有把經典裡相關的內容都收錄進來,內容非常廣泛,有意觀修的人可以參考。觀修隨念佛三摩地,就是在累積能夠投生淨土的業。如果你想要投生的地方是極樂淨土,在修隨念佛三摩地時,要把佛功德與阿彌陀佛結合而修。釋迦牟尼佛與阿彌陀佛的功德,除了在佛國剎土這一項有些差異之外,其餘幾乎都相同。因為他們兩位都是殊勝化身,而所有的殊勝化身都是一樣的。
除了思惟佛的功德外,也要思惟淨土的種種功德莊嚴。以極樂淨土來說,這部份的經文在藏文《甘珠爾》中大約有四十頁(即《寶積經無量夀如來會》。如果能這樣做,既生起了投生淨土的欲求,自然會去造能投生淨土的業。如此一來,今生死亡的時刻來臨時,這樣的業與欲發揮結生相續的作用,使得你如願投生淨土。
實修「隨念佛三摩地」,是投生淨土的方法之一。尤其在《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這部經裡,不但結合阿彌陀佛說明修持的方法,而且也與空性結合。由此可知「隨念佛三摩地」修持內容並非僅限於世俗諦。觀想阿彌陀佛,按照經典說的內容,一一觀想阿彌陀佛的身語意功德後,再思惟這樣的阿彌陀佛自性空、由自方無,而後安住在這種思惟上做止修。之後再思惟,雖然由自方無但依然有作用,接著從世俗諦思惟阿彌陀佛的種種功德。勝義諦與世俗諦並不相違,如果把它們想成相違,它們就無法同時存在了。如果能用這樣的方式思惟,那就非常好了。這種實修,以及生起菩提心後做的祈願,是非常高等、質量精純、不會改變、正廠出品掛保證的投生淨土之因。
愈思惟佛的功德、愈相信佛,皈依的證量就愈容易產生。再者,愈了解佛功德、愈想到他利益眾生的能力,便能在生起大悲心之後,接著產生菩提欲求。所以,要生起菩提心,一定要思惟佛功德,而且要相信自己也有獲得這些功德的能力,兩者缺一不可,否則就無法生起菩提心。光有大悲心不夠,它只是菩提心的一半而已。
所以,為了生起菩提心,一定要修「隨念佛三摩地」;為了生起皈依證量,也一定要這樣修;若想要淨罪集資,它是非常有力量的實修;而且,透過這個實修,可以累積投生淨土之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臨終時帶給你很大的利益。就像《廣論》曾經引用《三摩地王經》,說明修隨念佛的重要性:「教汝應悟解,如人多觀察,由住彼觀察,心能如是趣。如是念能仁,佛身無量智,常能修隨念,心趣注於此,此行住坐時,欣樂善士智,欲我成無上,勝世願菩提。」又說:「清淨身語意,常讚佛勝德,如是修心續,晝夜見世依。若時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奪。」愈常思惟佛的功德,臨終前就會現起佛的行相,這樣一來,就能強力影響你往善趣投生,所以《廣論》裡也說應該要這樣去修。即使只是為了修菩提心而修「隨念佛三摩地」,也會順帶產生很多利益。
「隨念佛三摩地」從廣到略有很多種修法,最廣的修法可以參照《廣論集經彙道》這本書收錄的內容去修。為了方便觀修與複習,我也整理了較略與最略的筆記。(參「隨念佛功德」教材)近來大家似乎都不太強調修隨念佛的重要性,講到佛功德的時候,甚至會覺得是在講歷史故事、宣揚某個人的功德,但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修隨念佛,是為了生起菩提心,為了生起皈依的證量而修的。
有一種觀修方法,是以一個星期的時間去修,這種修行方法在《廣論集經彙道》裡有收錄。但對於沒有信心的人,要照著作應該不容易。對某一類人而言,他一定要看到理由才能產生信心,如果你是這樣的人,就必須先讀完《中觀》、《現觀》等大論典,才有辦法用理路解釋到讓你產生信心。如果你不是這種人,就可以先透過信心去修。
我是個病人,平常也沒有禪定的串習,所以無法毫無遺漏地照著經典去修,但是,我的確照著經典的內容,一日三座,閉關修了一星期。我有閉過關,也專心做過淨罪集資,但這些經驗,都比不上那時修一星期的隨念佛。
在那次閉關中,我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徵兆出現,因為我既沒有菩提心,也沒有三摩地,對空性的理解也不好。但在閉關期間,內心變得很平靜,閉關期間作了一些夢,夢見吉兆,也夢見自己的善知識,夢見他們在說法,醒來後感到非常舒服,內心變得非常清淨。比起平常的閉關,狀況好很多。我共有十八位老師,在這一星期裡,我在夢中見到了他們,心裡非常地高興。我沒辦法好好地修,一天只能三座,早上還能修一小時,其他兩座只能半小時或十五分鐘。如果你們能夠好好地修,至少在淨罪方面一定會有非常不同的效果。
修隨念佛三摩地之前,心裡至少要確知佛有哪些功德。例如在《廣論》裡有講到佛的身語意與事業功德,以這些內容做為基礎去思惟就可以了。花一個星期的時間,用閉關的方式過生活,暫時不與任何人接觸,一天做三次觀修,在每一座觀修的中間,為了讓觀修的品質更好,要閱讀與佛功德相關的經論,例如《廣論》、《道次第集經彙道》等,並思惟如此觀修的利益,這是在一座與一座之間可以做的事。正修的時候心要專注,一天修三到四座,如此修一星期的話,就會成為一種訓練。
完全符合標準的作法是,如此觀修一個星期後,在最後一天晚上,伴隨廣大的供養,熬夜觀修整個晚上,佛經說這樣做可以親見佛,或在夢中見佛。即使無法做到這種程度,經典中說,用一星期的時間觀修隨念佛三摩地,在臨終時會顯現出佛的行相。
以我而言,我連整天修都做不到,更別提整晚熬夜不睡覺地修。可是,我有做到每天觀修二到三座,如此修了一個星期。最後一天晚上,我也沒辦法做廣大的供養,只供了燈,而後略做思惟,十二點就去睡啦!哈哈。我並不期待自己在閉關一個星期後親自見到佛,因為我的三摩地的能力並不穩定,也沒有其他的功德。我只希望在臨死之際,腦海中能夠顯現出佛的行相,這就夠了。即使臨終時未能如願見到佛的顯相也無妨,因為我集了資糧、淨了罪障、做了該做的事。要生起皈依的證量,該修的是這個法;要生起菩提心的證量,該修的也是這個法。我確信它是應該要修的法,而且我也照著去做了,所以我非常快樂。
[1] 註:中文則是《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