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初衷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法處」的比丘,他在佛前發起了菩提心[註1],並立誓成辦一個圓滿的剎土。他問佛:「我該為有情準備一個什麼樣的圓滿剎土?又該如何安排我的計劃?請您教我。」於是佛花了很長的時間,為法處比丘一一說明在哪些地方、有哪些佛國剎土,以及那些剎土是依於哪些因而產生的。為了好好規劃成辦有情義利一事,法處比丘先參考其他佛的計劃與實施方法,明白他們能成功的因,並用了五劫的時間思考這件事,然後才完全確定自己要怎麼做。確定之後,他跟佛稟告內心規劃的淨土、四十八大祈願,以及他將如何實踐這些祈願。這位法處比丘,就是阿彌陀佛的前身。

此外,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名叫「不動」的比丘,他在佛前發起菩提心
[註2],並立誓成辦一個沒有任何過失,圓滿具備一切功德的清淨剎土。他希望有情只要投生到這個剎土,無論他們想要解脫或成佛,都能如願成辦。要得到圓滿的果,就必須成辦圓滿的因。不動比丘立定了這樣的目標,生起強大的心力,為了讓這些想法成真,從那時開始,他精進地實踐六度萬行,成辦了所有該成辦的因與資糧。這位不動比丘,就是不動如來的前身。

祈願成辦一個圓滿剎土,不是為了讓自己過得好;佛努力成辦圓滿的淨土,純粹是為了眾生。當年的法處比丘與不動比丘,他們現在都成佛了,當年他們的祈願也都成真了。再平凡的有情,只要肯努力,都能依於福田力造善業、祈願,投生到極樂或妙喜淨土;一旦到了這兩個淨土,就能在毫無任何困難的情況下,成辦各自希求的果位。

由於淨土是佛特別為初修業者殷重祈願的成果,所以釋迦牟尼佛一再勸令他的所化機,尤其是那些對佛法有信心,但因為短壽、多病、智力不足等原因,無法在此生成辦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的人,希望他們下輩子能投生淨土,以便能在最好的環境裡繼續學習,成辦解脫與成佛的果位。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佛陀才開示淨土法門。

在《不動如來會》裡,釋迦牟尼佛說了很多應投生妙喜淨土的理由後,又以「國家發生戰亂」的情況作為譬喻,解釋自己勸大家離開這個世界去淨土,不是拋棄大家,而是要保護大家。他說:「初修業者,請發願到淨土。勸你們去淨土,不是要放棄你們。就像若某個國家發生嚴重的戰爭,國王會先把老弱婦孺送到安穩的友邦,留下青壯年人去抵抗敵國。同樣地,初修業者與菩提心有衰退危險的人,應先發願投生淨土;至於沒有這類危險的勇士們,可以就留在娑婆世界。
[註3]

我們這個世間,充滿各種惡緣與障礙,就像飽受戰火攻擊的國家;我們這種尚未獲得生死自在、一遇到惡緣就容易起強猛煩惱的人,就像毫無戰鬥力、必須被保護的老弱婦孺;極樂與妙喜淨土,則是可以讓釋迦牟尼佛安心託付子民的友邦,因為一旦投生這兩個淨土,就不會再被任何障礙危害;那些有能力面對惡緣,而且惡緣愈大,愈能隨之增強實修能力的人,就像身強體壯的勇士,這些人就不必離開,可以留下來好好奮戰。

只要具備大悲心與證空慧的力量,就算仍是凡夫,留在南贍部洲也不會被天魔干擾;獲得見道位的聖者早已消滅天魔,當然不會受到擾害。這樣算下來,會被天魔傷害的,就只剩下沒有大悲心與證空慧之力的普通凡夫了。佛陀是為了救怙這些無力對抗、會被天魔障礙的普通凡夫,才勸勉他們投生極樂與妙喜淨土。

想想看,如果這兩個淨土只有聖者能去,凡夫不能去,那麼當年法處比丘與不動比丘這兩位菩薩,到底是為誰而費勁地成辦淨土呢?他們不是為了自己,佛已成佛,根本不需要這些圓滿;他們也不是為了聖者,因為聖者就算不投生淨土,也能繼續完成解脫與成佛的目標。

再者,如果淨土是凡夫到不了、聖者不用去的地方,則佛陀宣說淨土就變得毫無意義。再平凡的一般人,只要肯努力,也很有機會可以投生極樂淨土或妙喜淨土,這與菩薩以大悲心為動機而思考事情的做法很吻合。佛成辦淨土的初衷,就是希望凡夫能根據經文提到的方法,依靠福田力,以所造的善根與祈願,順利投生淨土。



[註1] 法處比丘在「世間自在王如來」尊前發起菩提心。《無量壽如來會》:「法處比丘,往詣世間自在王如來所,偏袒右肩,頂禮佛足,向佛合掌。……法處比丘讚佛德已,白言:『世尊!我今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惟願如來為我演說如是等法,令於世間得無等等成大菩提,具攝清淨莊嚴佛土。』」

[註2] 不動比丘在「廣目如來」尊前發起菩提心。《不動如來會》:「從是東方過千世界,彼有佛剎名曰妙喜。昔廣目如來、應、正等覺出現於彼,與諸菩薩摩訶薩說微妙法,從六波羅蜜為首。舍利弗!彼時有一比丘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佛合掌白言:『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法教,志願修行。』」

[註3] 《不動如來會》第四品:「舍利弗!我所授記得不退轉菩薩摩訶薩,此輩應生不動佛所。舍利弗!是諸菩薩生彼佛剎者,我不捨離。譬如剎利灌頂大王,有敵國來欲侵財位。王既聞已作是思惟:『我之妃后愛子不堪禦敵,及諸財寶收入宮城,不為怨敵之所侵害,王之國祚安靜無虞,威震強敵不憂災難。』舍利弗!我不捨離諸菩薩者亦復如是,如彼王之寶物愛子妃后,修菩薩行者應如是知。彼佛剎中無有畏懼猶如宮城,彼敵王者即魔波旬,於菩薩行人勤為障礙,如彼灌頂大王不被怨敵之所侵擾。如來亦復如是,不為天魔之所擾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