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菩提心與證空慧,對投生淨土有極大幫助

觀修菩提心與空性不只是成佛的主因,也對投生極樂淨土有很大的幫助。《寶積經》的《勸發增上意樂品》提到投生極樂淨土的了十個因,任何人只要具備十因的任何一因,並祈願投生極樂淨土,就一定能如願投生。

十因中的第一個是「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對一切有情生起「若眾生具足安樂該多好,願眾生具足安樂」的想法。雖然無法馬上做到,但透過學修道次第,即使沒有學道次第的下半部(即止觀),但把從頭到菩提心的部份好好學習與觀修,就能讓自己變成一定能投生極樂淨土的人。若你相信佛經,佛經說只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慈心就一定能投生極樂淨土,而這件事情,靠著道次第就可以幫你達成。

第二個因是講大悲心,「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第三個因「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意思是為了守護、弘揚佛正法,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第四個因「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受忍無執著心」,意思是對空性生起相信的心;第五個因「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意思是對今生的名聞利養沒有貪著,如此地去利益他人;第六個因「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任何時候都想著「我要成佛」,任何時候都不忘失這種心;第七個因「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這段話的意思是,以不怯懦的心去恭敬所有眾生,而所謂一切眾生的意思是,包括你討厭的人、你覺得壞透了的人,要設法對包括這些人在內的一切有情,至心生起恭敬的心。透過思惟方法,是做得到這種程度的。

最後看第十因「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意思是說在把佛顯現為如幻的狀態下觀修。首先思惟修習佛的身語意功德,然後思惟這些功德無自性,雖然無自性但是有。這樣做即是此處的觀修。例如《現在諸佛現住三摩地經》也有這麼說,以阿彌陀佛為所緣,觀修阿彌陀佛的身語意功德,接著思惟這些功德無自性。若能這樣修,此生就有希望能見到阿彌陀佛,來世也可以投生極樂世界。

由上可知,學習菩提心和空性對於幫助我們投生淨土的力量很大。不只間接有很大幫助,從直接的效果來看,學習菩提心與空性對於能投生淨土的幫助很大,很多佛經都有這麼說。《寶積經》說:「慈心與悲心,修習並安住,勤利諸眾生,彼將證無上。離有情作意,知無有情法,彼無戲論理,如理勿執實。」這兩首偈頌裡的第一偈講的是修菩提心,第二段講的是修空性。「任誰聞此法,速能得淨信,慈氏二足尊,親見圓滿佛。」意思是凡是聽聞菩提心與空性,生起信心,未來就能親見下一尊佛彌勒佛。「無量壽與善威儀,不動佛與菩薩眾,任誰凡欲見彼者,應於此理勤修學。」不只如此,想親見阿彌陀佛與不動如來的人,就要努力修習菩提心和空正見。

同樣地,在《三摩地王經》也講到很多相關的概念,例如「生起恭敬而求法,聞已並生起覺受,住於勝者所行境,彼將速生極樂國。」《三摩地王經》的主要主題是菩提心和空性,對這兩個法類生起恭敬心而去求法,求到後去做聞思修,如此可以投生極樂淨土。又說「爾後五濁惡世時,得聞一首四句偈,以彼供養一切佛,彼等恆得勝利養,恆時能得城邑食,十力佛子正上首,長時供養眾勝者,吾亦見此靈鷲山,授記彼得一切智,吾涅槃後慈彌勒,彼時彼亦示授記,如是無量壽如來,亦言若欲吾極樂,宣說眾多諸利益,並見不動妙喜土。」這段話的意思是,在五濁惡世時,若能聽聞並受持《三摩地王經》的一首四句偈,就等於是在供養一切佛了,偈頌裡還說了很多利益,尤其阿彌陀佛有說:「這樣做的人,可以到我的極樂淨土來。」意思其實就是能投生極樂淨土,又說:「也能投生妙喜淨土,親見不動如來。」之前提過,極樂與妙喜這兩個淨土,佛在講法時若有提到淨土,經常就會提到這兩個淨土。

剛才提到聽聞受持《三摩地王經》一首四句偈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這部經在《廣論》中經常被引用。簡單說,修習菩提心與空性是能投生極樂淨土的因,若以文字來說,大家可以多找一下廣論裡提到的《三摩地王經》的偈誦,去聽聞思惟它們,也是在成辦能投生極樂淨土的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