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修道次第,是能投生淨土最重要的因

《般若二萬頌》說,若能聽聞甚深智慧般若波羅蜜多,不疑且生信,未來就能在不動如來與其他菩薩面前再次聽聞這個法類。文中說的不動如來只是舉例,意思實則包括其他的佛。現在你若能夠聽聞此甚深法且深信不疑,將來你就能在其他佛前再次聽聞此法。

所謂般若度,概略來說的意思是結合菩提心與證空慧的種種實修。般若的顯義是空性次第,屬於《中觀》的內容,隱義是道次第,屬於《現觀》的內容。學習《中觀》與《現觀》,便是在聽聞甚深智慧般若波羅蜜多,對於想投生極樂淨土的人而言,這是最有力的能投生極樂淨土的因。而《廣論》最開始說:「總此教授,即是至尊慈氏所造,現觀莊嚴所有教授。」《廣論》的根源是《現觀莊嚴論》,《現觀莊嚴論》的根源是《般若經》。道次第是把《般若經》說的內容,整理成對初修業的我們而言很容易實修的教授,所以,聞思修道次第,對於想投生極樂淨土與妙喜淨土的人而言,是最重要的能投生之因。

從剛才的分析可知,實修道次第本身,就是能投生淨土最重要的因了。而後,再根據自己選定的淨土,再做一點補充。例如,若想去的是極樂淨土,要再加上觀修阿彌陀佛、對阿彌陀佛祈求,培養對極樂淨土的欲求並祈願能投生極樂淨土。雖然要再加上這些補充,但最根本的因是實修道次第。

實修道次第,若由於《廣論》的內容太廣而無法照著修,就選一個較統攝的版本,從略修著手。透過這個方式,內心產生「我知道什麼是實修」、「我知道觀修方法了」,而且內心產生一種把握感:如果我繼續這樣修下去,一定可以生起證量,到這樣的程度叫產生把握感。到這個程度,就已經非常有幫助了,但我們能獲得的幫助不只如此,所以不要以此為滿足,之後繼續做觀察修,內心才會真正地打從心底發生改變。

其實,只是我們不知道如何實修以及不想實修而已,否則在幾個月到幾年之,你的心就可以發生像經典說的那種變化。

如果你想解脫與成佛,學《道次第》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你想投生淨土,也必須有《道次第》的基礎才行。由此可見,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學習的主軸都要放在《道次第》上。對於想要成佛解脫的人而言,如果此生還沒學完就死了,就必須考慮來生如何再繼續。

所以,一方面,你要開始做該做的學習。把目標放在解脫與成佛,必須修習出離心、菩提心與空正見,為此必須從現在就開始踏出該走的那一步,已經懂得怎麼修的人,就要開始去實修,還不懂得怎麼修的人,就要學習如何思考,或者開始從頭聽課、累積聞慧與思慧,從共下士與共中士道開始踏實地學習。

二方面,因為不知道何時會死,萬一半途死了,也許一兩個月、一兩年後就死了,接著該怎麼辦呢?雖然學習的主體是《道次第》,無論今生來世,要學的都是《道次第》,來生的去處只是支分。然而,雖然是支分,卻是你能夠持續學下去非常重要的順緣,所以也需要花一點心力稍做準備,例如,你可以撥出一點時間,設法來世能投生淨土。

如果生起無造作的菩提心,然後發願投生淨土,佛經說,保證一定可以如願投生,但生起無造作菩提心不是件容易的事。憶念佛的身語意功德,而後思惟佛無自性,只要這些思惟能入心,經常這樣去修,然後發願投生淨土,也一定能如願投生。不論造任何善業,例如持戒、布施、閉關的前後,透過調整動機與殷重回向,讓這些善業成為如願投生淨土的因,這也是能投生淨土的方法。

有了以上基礎,再加上一些不共的實修,這些方法在很多淨土經典裡都有提到。若能這樣做,一定可以如願投生。

簡單說,能投生淨土的因是什麼?若你希望在這一生結束後馬上就去淨土,而且要拿到百分之八十到九十的把握,你就一定要學道次第。而如果你真的很喜歡道次第,希望對道次第生起真正的體驗,這件事要在這輩子全部完成應該很困難,為了能繼續,你就必須投生淨土,否則很難持續。所以,為了繼續學習道次第、五大論等,就要投生淨土;為了能如願投生淨土,就要好好學習。它們是不能分離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