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沒有窮人與壞人,能修六度嗎?

請問:在淨土沒有布施、忍辱的對象,所以在淨土無法實修六度;若無法實修六度,就無法成佛。所以,真的該去淨土嗎?

提問的人,心裡可能有兩種想法。第一種想法是認為投生淨土無法成佛,所以才這樣問;第二種想法是,雖然因為佛有這麼說,所以不得不同意去淨土能成佛,但很懷疑在淨土如何圓滿實修六度,所以提出這種問題。

若是第一種,認定投生淨土無法成佛,因而覺得投生淨土不好,這是非常大的錯誤。這種人顯然對於很多大乘佛經,尤其是《無量壽如來會》與《不動如來會》根本沒看,才會那樣想。而要回答這種問題也很容易,我會說:「請讀佛經。」只要讀了佛經,就不會有「投生淨土無法成佛」這種想法。

雖然讀佛經就能知道答案,但我還是概略講一下。《無量壽如來會》說:「極樂世界所有菩薩,於無上菩提皆悉安住一生補處,唯除大願能師子吼,擐大甲冑摩訶薩眾,為度群生修大涅槃者。」這段話的意思是,菩薩投生極樂淨土後,確定是一生補處,除非有特別的祈願,否則一定會在不再投生的狀況下成佛。同樣地,《不動如來會》說:「是諸菩薩摩訶薩受生彼國,不墮聲聞辟支佛地,及至未證無上菩提,從一佛土至一佛土,常得現前供養諸佛,及當證得佛菩提果。」這段話的意思是,投生妙喜淨土的菩薩,不會再墮入有寂二邊,一定會成佛。總之,「投生淨土無法成佛」這種說法,是大錯特錯。

再者,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如來會》與《不動如來會》裡,不但介紹很多投生這兩個淨土的方法,更透過很多理由主張菩薩應該投生淨土,如果投生淨土不能成佛,釋迦牟尼佛怎麼可能不知道?《文殊根本續》授記龍樹菩薩在成就初地後,會去極樂淨土,龍樹菩薩本人也寫了投生極樂淨土的祈願文;此外,包括宗喀巴大師在內的許多正士夫,不但寫了投生淨土的祈願文,還跟弟子說明多種投生淨土的方法。如果去淨土不能成佛,這些祖師怎麼可能不知道?

若是第二種情況,認為在淨土沒有能修布施、忍辱的對象,因而產生「在淨土,如何圓滿六度的實修」這種疑問。首先,這個問題必須做一點修正。六度中的後二度──靜慮度與智慧度,應該從這個問題排除。投生淨土後,後二度的修行順緣全俱,違緣全無,可以修到百分之百圓滿;若仍投生我們這個世間,連百分之一都修不好。由於這個部分毫無疑問,所以要先排除。

在淨土修六度,最有可能起疑的部分,應該是六度中的布施度與忍辱度。由於認為要有對象才能修布施,而淨土需要被布施的對象不如這裡多;也認為要有怨敵才能修忍辱,而淨土沒有惡人,於是懷疑:「在淨土能圓滿實修布施與忍辱嗎?若不能,不就不能成佛了嗎?」

這個問題,可以從兩種角度回答。第一種回答是,投生淨土並不是把你軟禁起來,住在很好的地方,但不能自由外出,不是如此,投生淨土後可以自由往返其他剎土;若以為淨土與其他剎土距離很遠,雖能出去,但每去一趟就像出一次遠門很不方便,這是有點幼稚的誤解。淨土經文寫得非常清楚,淨土的菩薩可以用無礙的神通力,在短時間內就能到達其他剎土,就像從自己家裡出門到巷口的商店一樣方便。所以,修布施與忍辱的對象,不一定非在淨土不可。否則,按照你的想法,若某人家裡沒有能修布施與忍辱的對象,你不是也該懷疑他無法圓滿實修六度嗎?難道窮人與敵人,必須跟自己住在同一個屋簷下,才能修布施與忍辱嗎?沒有這種事。

只要認識淨土,答案就很清楚,就看你相不相信而已。若根本不相信淨土,則「投生淨土會如何、不會如何」這種話似乎也不必說;如果相信講淨土的經文,則《無量壽如來會》與《不動如來會》都說,投生這兩個淨土後,能透過神通力、自身的善根與佛的祈願力,到其他剎土利益有情、拜見諸佛等,所有我們這裡要做、能做的實修,他們不但都能做,而且做得更好。

第二種回答,也許稍微難懂一點。先以我們的身體為喻,在病毒入侵時,我們體內免疫系統的能力會提高。然而,要達到這種效果,一定要靠外在的病毒嗎?不是。外在的病毒是有害的,讓它進入體內是有危險的,所以必須控制好病毒的量。注入適量的病毒,讓體內的免疫力受到適當的訓練而漸漸增強,強到可以抵抗病毒。布施與忍辱的實修也是如此,與索討者、加害者等外緣相遇,其實會有危險,但若能善巧面對,把那些外緣轉為道用,能讓布施、忍辱、精進等的實修漸漸增長。然而,是否一定要有這些外緣,少了它們就無法實修呢?不是。因為,例如所謂布施圓滿,不是透過布施外在的物質而達到圓滿,而是串習捨心到完全圓滿,以《廣論》的用詞來說,是「捨心圓滿
[註1]」。

也許是因為講到布施時,我們能想到的只是粗分的布施,包括給窮人金錢,或是給病人醫藥、食物,於是認為必須透過這些操作,才能讓布施度圓滿,但它們只是布施度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菩薩把一切身、財、受用與善根全都施予有情,依於正念正知,無論做什麼,唯一只為利他,這樣做,才是在實修布施度。要讓這種實修不斷增長,是透過心念,而不是外在的物質與對象。只要慈悲菩提心的實修很強,就算沒有實際施予任何有情任何物質,布施的實修依舊會變得很強。

《廣論》說到「以心布施」,也提到若沒有可施的物質,不必有「我如何圓滿布施度」的憂慮,仍可透過思惟而實修布施
[註2],這是具慧菩薩的布施。《妙臂請問經》則說,生起菩提心,生起菩提欲求,是最殊勝的布施。

如果不是這樣,那麼,像密勒日巴尊者那樣,什麼都捨棄、身邊沒有任何可施之物的人,應該無法圓滿布施度,也就不可能成佛了。同樣地,像宗大師那樣,安住在山林間修行與著述,包括撰寫《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等,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連飲食都是僅能溫飽而已,在那種狀況下,依你的看法,就必須說他的布施度並未圓滿才對。若是這樣,要把布施度修到圓滿,就必須去做生意、賺大錢才行。若這說法合理,則遠離塵囂、安住靜處、決心要即身成佛的人,由於沒有可布施的財物與對象,他的布施度就不可能圓滿,也由於沒有來傷害的敵人,他的忍辱度也不可能圓滿,也就不可能成佛。

再者,獲得無餘涅槃的阿羅漢完全沒有苦,依照你的說法,他應該不能修安受苦忍,所以他也不可能成佛。然而,若主張無餘涅槃阿羅漢不可能成佛,就與經典說的「一切有情都能成佛」明顯相違。同樣地,獲得初地之後,也完全不會受苦,然而,在初地時獲得布施實修增勝,二地時獲得持戒實修增勝,到三地時才獲得忍辱實修增勝,照你的說法,初地菩薩應該無法修安受苦忍,若是如此,他應該無法走到三地菩薩的位階,這就與上述說的修道進程相違。

不一定要觀待外緣,才能實修忍辱。所謂忍辱度圓滿,正如《廣論》說的,遮滅瞋心的能力圓滿,即是忍辱度圓滿
[註3],不只如此,還要能對任何一位加害者生起慈心。「忍」字在藏文的意思是能荷擔,無論任何情況,即使對方來傷害自己也不會被動搖。一旦這種能力圓滿了,就是忍辱度圓滿。

剛開始修忍辱、初步練習去遮滅瞋心時,是在遇緣時若發現自己快要生瞋,就要馬上警覺,並立刻透過提持正念來遮擋瞋心;若沒有效,生起瞋心了,就要馬上讓自己的心轉換所緣,如此遮擋瞋心。而最深細的遮滅方法,是讓自己從一開始就不生瞋心,這必須對業果有很強大的定解,也要強力地觀修慈悲心與空性,透過這種修行方法,可以做到在一開始就遮滅瞋心,就算遇緣也不會有生瞋的危險。菩提心與證空慧的能力愈強,遮滅瞋心的能力就會愈大。投生淨土後,由於菩提心與證空慧的能力會快速增強,遮滅瞋心的能力也會變得非常強大,所以,就算沒有遇到敵人,也能圓滿忍辱度的實修。


[註1] 《廣論》267頁:「謂自所有身、財、善根,一切慳執皆悉破除,至心施他。又非唯此,即諸捨報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極圓滿,即滿布施波羅蜜多故。」


[註2] 《廣論》267頁:「故修布施波羅蜜多,現無財物可施於他,當由多門引發捨心漸令增長。」

[註3] 《廣論》286頁:「圓滿忍辱波羅蜜多者,唯由自心滅除忿等修習圓滿,非為觀待一切有情悉離暴惡,非能辦故,調伏自心即能成辦所為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