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觀察與選擇

我在二十歲左右,有一次病到瀕臨死亡。那時,我有了「我會死」的想法。不是靠著觀修,而是透過疾病產生的覺受。在這個經驗的刺激下,我強烈地想要知道,心的續流會不會因為死亡而結束?是否有來生?研究之後,我看到很多有來生的理由;至於那些主張沒有來生的理由,只要進一步思惟就能發現它們沒道理之處。至此,我開始有一點相信有來生。

二十七歲開始,我的身體狀況愈來愈差,一天能讀書的時間甚至連一個小時也不到。那時我已知道學習佛法有多麼重要,我非常想學佛,但這一生恐怕學不了什麼就會死了。來生,我該去哪裡才能繼續學佛呢?那時我知道的投生處只侷限在這個世界,所以我想:來生,我必須投生為這個世界的人,成為佛教徒,還必須是出家人,也必須在三大寺出家。於是我大概盤算了一下自己該做的事:為了來世能投生為人,今生我必須好好持戒;為了來世能值遇善知識,今生我必須如理依師;為了來世能繼續喜歡讀經論,今生我要一直保持對讀經論的欲求。這些規劃其實很模糊,但以我當時的所知,也只能根據大概的推測去做計劃。

我哥哥圖滇汪傑格西,他是一位長年閉關者。在規劃如何擁有一個能繼續學佛的來生時,他跟我提到淨土這個選項,以及應投生淨土的理由。那一年,我大約三十一歲。從那時起,我才開始真正關注淨土,並著手做一點研究,同時也大量閱讀佛經,這對我認識淨土有很大的幫助。

我很看重淨土這個議題,多年來,只要內心稍微有點想法,就會把它們寫下來,也與以我哥哥為主的法友們討論。後來,漸漸有人知道我大力主張投生淨土,有些人反對我的看法,甚至直接來跟我辯論;對大眾講課時,也有不少學生針對該不該與能不能投生淨土的問題提出質疑。基本上,若某種主張有過失,愈被挑戰,破綻就會愈大;但只要是正確的主張,挑戰愈多,它在你心裡的地位只會愈來愈穩固。多年來,讀愈多佛經,思惟愈多理由,回應愈多質疑,並再度思考與辨析,我對於「該投生淨土」與「能投生淨土」的信心愈來愈堅固與強大。

若要從頭一步步抉擇要不要去淨土,必須從「有沒有前後世」、「業果道理是不是真的」這些問題開始;若稍微相信有前後世與業果,但不相信有淨土,就要去思擇「淨土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不過,若沒有足夠的經論基礎,這個問題可能不容易回答。

然而,由於身在以佛教為傳統信仰的環境,從小耳濡目染,我們多少有點相信淨土,這是我們多數人的優勢所在。所以,在抉擇要不要去淨土時,可以藉用這個優勢,以「相信有淨土」做為基礎,建立對淨土更清楚的認識,接著針對以下問題,一一仔細評估:首先分析「來世該投生哪裡比較好」、「有比淨土更好的地方嗎」;若答案是該去淨土,接著思考「我有能力去嗎」;若答案是有能力去淨土,接著要弄清楚「該成辦哪些能去的因」以及「若希望有九成的把握下輩子能去,該怎麼做」。這些問題都很切身,必須仔細思考、縝密盤算。

《來生最好的去處〉這本書,記錄我一路以來的觀察與心得,對於同樣想繼續走大乘佛道的你,希望能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