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5課-【實修練習】皈依與佛功德
前一講談的佛功德,可以結合皈依做實修,以下說明思惟的方法。
一、思惟「佛已脫離一切怖畏」
以「佛本身已經脫離一切怖畏」這一項來說,思惟的順序是:首先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已完全脫離今生的一切怖畏,包括來自於四大種、天龍鬼神等粗分的怖畏,都已經完全脫離;不只如此,他也遠離了十不善業。此處若要思惟到內心有受撼動的感覺,就要依著十不善業的內容一項一項地去想:佛陀不會殺生、不會邪淫、不會說妄語、不會說粗惡語……這些惡業佛陀都已經完全斷除了。
接著,進入第二層的思惟,要依著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一一去思惟,思惟的廣略依個人的能力與時間而定。概略的思惟是:佛陀完全不會貪,他已經遠離了貪煩惱;同樣地,佛陀完全不會瞋,他已經遠離了瞋煩惱;他也遠離了痴煩惱。由於佛陀斷除了「集」,獲得的結果就是完全斷除輪迴與生老病死的苦。如此結合中士道的法類去做思惟。進入第三個層次時,要思惟佛陀已斷除所知障。
用上述方法思惟佛陀的斷功德,而且要逐一清楚地思惟,如此才能撼動你的心。當你感覺內心被撼動時,就唸誦「皈依佛」三次或更多次,之後再做相同的思惟。這個的過程可以來回反覆幾次,亦即:逐一思惟佛陀的斷功德到動心,然後唸誦「皈依佛、皈依佛」,然後再度思惟到動心,又再唸誦「皈依佛、皈依佛」。
二、思惟「佛的悲、智功德」
再以「佛的智功德」這一項來說,思惟的順序是:佛陀對於四聖諦的取捨,都是透過他親身的經驗現前知道的,不只如此,佛陀還具備六種神通能力,他有天眼通、天耳通……如此逐一思惟。思惟到動心後就唸誦「皈依佛、皈依佛」。
同樣地,「佛的悲功德」這一項的思惟方法也是如此,先逐一思惟剛才講過的佛的悲功德的種種特質,思惟到動心之後就唸誦「皈依佛、皈依佛」。
用上述的方法完整地思惟後,你會覺得佛陀真的很重要。這麼重要的佛又是從哪裡來?靠著「法」而來,靠著修習現證無我慧與大悲心而產生,因此,法是最重要的,如此思惟之後唸誦「皈依法、皈依法」。一旦你對「法很重要」有感受,就會知道心續中擁有這些法的人也非常重要,因此你會對那些處在有學道、心續中已經生起大悲心、現證無我的人,生起珍視與敬重的心情。在這種心情中,接著唸誦「皈依僧、皈依僧」。
透過上述的思惟方式唸誦三皈依,在內心種下的習氣才會有力道;否則,內心不思惟、只在嘴上唸誦皈依,雖然能幫助你累積福德、淨除罪障,所以它也不是完全沒有用,但你的心還是老樣子,完全沒有改變。
初學者在這樣思惟後,內心如果沒有被動搖的感覺,這沒有關係。你可以先不管內心有沒有感覺,先照著思惟,思惟一下子後就唸幾次「皈依佛」,然後再思惟,然後再唸「皈依佛」;不用像剛才說的那樣,非要有感受、有動到內心之後才可以唸誦皈依。只要持續做下去,有一天,你的內心會被撼動、會發生改變。
重點不在累積唸了多少次皈依文,重點是去思惟。不過,計數並不是完全沒有用,因為持續思惟太久,我們的心會累,若你想著要計數,則思惟一下就去念,念一下又回來思惟,兩者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今天講的這種思惟與實修的方法其實很簡略。隨著課程繼續進行,我會從身語意等各方面廣泛講解佛的功德,到時候大家就可以運用剛才所說的方法,一一思惟佛陀的每個功德,而後去實修皈依。對於沒有實修經驗的人,用這種方法持續練習四、五天,有可能還是覺得沒有味道,這很正常,因為還不習慣。此時只能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先照著做。就好比一個初學廚藝的人,即使方法都學過了,做起來還是有點生硬,只要再多煮幾次,自然就能得心應手了。同樣的,雖然已經知道要如何實修,可是剛開始時,沒有辦法馬上做得好,但經過了四、五天,除非你對佛法完全不相信,那又是另一回事;否則,只要對佛法有一點信心,這樣修四、五天後,你的心會很自然地變得安祥。如果你本來就是一個性格穩定祥和、不會很急躁、沒有很多妄念的人,經過四、五天之後,便能直接趣入到這樣的實修中。
若是對佛法稍有信心的人,這樣的實修可以增強並堅固他對佛法的信心;若是不相信佛法的人,就必須先研究佛法的內容、建立對佛法的認識。
※ 摘要:
皈依佛
一、思惟「佛已脫離一切怖畏」
以「佛本身已經脫離一切怖畏」這一項來說,思惟的順序是:首先觀想本師釋迦牟尼佛,他已完全脫離今生的一切怖畏,包括來自於四大種、天龍鬼神等粗分的怖畏,都已經完全脫離;不只如此,他也遠離了十不善業。此處若要思惟到內心有受撼動的感覺,就要依著十不善業的內容一項一項地去想:佛陀不會殺生、不會邪淫、不會說妄語、不會說粗惡語……這些惡業佛陀都已經完全斷除了。
接著,進入第二層的思惟,要依著六根本煩惱與二十隨煩惱一一去思惟,思惟的廣略依個人的能力與時間而定。概略的思惟是:佛陀完全不會貪,他已經遠離了貪煩惱;同樣地,佛陀完全不會瞋,他已經遠離了瞋煩惱;他也遠離了痴煩惱。由於佛陀斷除了「集」,獲得的結果就是完全斷除輪迴與生老病死的苦。如此結合中士道的法類去做思惟。進入第三個層次時,要思惟佛陀已斷除所知障。
用上述方法思惟佛陀的斷功德,而且要逐一清楚地思惟,如此才能撼動你的心。當你感覺內心被撼動時,就唸誦「皈依佛」三次或更多次,之後再做相同的思惟。這個的過程可以來回反覆幾次,亦即:逐一思惟佛陀的斷功德到動心,然後唸誦「皈依佛、皈依佛」,然後再度思惟到動心,又再唸誦「皈依佛、皈依佛」。
二、思惟「佛的悲、智功德」
再以「佛的智功德」這一項來說,思惟的順序是:佛陀對於四聖諦的取捨,都是透過他親身的經驗現前知道的,不只如此,佛陀還具備六種神通能力,他有天眼通、天耳通……如此逐一思惟。思惟到動心後就唸誦「皈依佛、皈依佛」。
同樣地,「佛的悲功德」這一項的思惟方法也是如此,先逐一思惟剛才講過的佛的悲功德的種種特質,思惟到動心之後就唸誦「皈依佛、皈依佛」。
皈依法與皈依僧
用上述的方法完整地思惟後,你會覺得佛陀真的很重要。這麼重要的佛又是從哪裡來?靠著「法」而來,靠著修習現證無我慧與大悲心而產生,因此,法是最重要的,如此思惟之後唸誦「皈依法、皈依法」。一旦你對「法很重要」有感受,就會知道心續中擁有這些法的人也非常重要,因此你會對那些處在有學道、心續中已經生起大悲心、現證無我的人,生起珍視與敬重的心情。在這種心情中,接著唸誦「皈依僧、皈依僧」。
實修叮嚀
透過上述的思惟方式唸誦三皈依,在內心種下的習氣才會有力道;否則,內心不思惟、只在嘴上唸誦皈依,雖然能幫助你累積福德、淨除罪障,所以它也不是完全沒有用,但你的心還是老樣子,完全沒有改變。
初學者在這樣思惟後,內心如果沒有被動搖的感覺,這沒有關係。你可以先不管內心有沒有感覺,先照著思惟,思惟一下子後就唸幾次「皈依佛」,然後再思惟,然後再唸「皈依佛」;不用像剛才說的那樣,非要有感受、有動到內心之後才可以唸誦皈依。只要持續做下去,有一天,你的內心會被撼動、會發生改變。
重點不在累積唸了多少次皈依文,重點是去思惟。不過,計數並不是完全沒有用,因為持續思惟太久,我們的心會累,若你想著要計數,則思惟一下就去念,念一下又回來思惟,兩者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
今天講的這種思惟與實修的方法其實很簡略。隨著課程繼續進行,我會從身語意等各方面廣泛講解佛的功德,到時候大家就可以運用剛才所說的方法,一一思惟佛陀的每個功德,而後去實修皈依。對於沒有實修經驗的人,用這種方法持續練習四、五天,有可能還是覺得沒有味道,這很正常,因為還不習慣。此時只能按照步驟,一步一步先照著做。就好比一個初學廚藝的人,即使方法都學過了,做起來還是有點生硬,只要再多煮幾次,自然就能得心應手了。同樣的,雖然已經知道要如何實修,可是剛開始時,沒有辦法馬上做得好,但經過了四、五天,除非你對佛法完全不相信,那又是另一回事;否則,只要對佛法有一點信心,這樣修四、五天後,你的心會很自然地變得安祥。如果你本來就是一個性格穩定祥和、不會很急躁、沒有很多妄念的人,經過四、五天之後,便能直接趣入到這樣的實修中。
若是對佛法稍有信心的人,這樣的實修可以增強並堅固他對佛法的信心;若是不相信佛法的人,就必須先研究佛法的內容、建立對佛法的認識。
※ 摘要:
- 修皈依的重點,不是累積唸了多少次皈依文,而是去思惟。
- 透過如此思惟的方式唸誦三皈依,在內心種下的習氣才會有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