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0課-福德是心想事成的因
一、一切安樂都來自福德
雖然「一切情器都來自於業」這句話無法完全成立,但是經論說「凡與苦樂有關的增上果都來自於業」。在佛教的觀點中,總體而言,一切有為法都是依於眾多因緣聚合產生,在眾多的因緣中,「業」是特別重要的因緣,由此而開展出佛法的業果道理。業分為善業與惡業,佛說一切妙善,包括好的投生、外在的好環境、內在身心的安樂感受都來自善業,都是福德之果。不過,若要真正明白「一切妙善,都依於福德而來」這句話,必須另外花時間加以探討,此處只能暫時略過不談。以下這些解釋,只能針對已經相信這個業果概念的人說明,即使你的相信不是來自理路,總之,若聽者心裡相信「一切安樂都來自福德」,我才有辦法接著繼續解釋下去;否則,現在要講的這些內容,恐怕會沒有可以講的對象。相信業果道理,也確信一切安樂都是來自福德,以及福德帶來的結果一定是安樂。在內心產生這樣的定解後,接著再仔細想一下,所謂安樂是什麼。心裡想要的事達成了,就是安樂。同一件事,可以是善業的果,也可以是惡業的果。例如「膚色變黑」一事,是善業的果還是惡業的果?無法一概而論。若自己投生的國家或社會認為黑皮膚比較好,它就是善業的果報;反之,若你周圍的環境視黑皮膚很不好,它就是惡業的果報。所以,某個結果是不是安樂,是好還是壞,主要是看它合不合你的意。
簡單來說,「一切安樂都來自福德」這句話的重點是,福德是讓自己能心想事成的要素。心想事成的關鍵,在於前世累積了多少福德;而當初累積福德的方式,會影響將來領受安樂的方式。經典中說,身的圓滿來自持戒,財的圓滿來自布施。以下以布施為例做說明。布施時,若讓受施者在絲毫不辛苦的狀況下獲得這份布施,例如,你不是叫他來拿而是自己送去,來世也會在毫不費力的狀況受用這份布施的果報,若這個果報很強,你躺著就行了,錢會自己找上門來。同樣地,若以恭敬的態度布施,感果時,這份錢財也會以恭敬的方式來到你面前。
反之,若雖然布施,但讓受施者付出辛苦才得到財物,例如叫他來拿,或者要求他幫你做事後才給他,將來這份布施的果報,若努力就會得到,若不努力就無法得到。例如若投生為商人,這份果報會讓你若努力經商就會賺錢,若不努力就不會賺錢。若沒有造過布施的業,或雖然造了但暫時被障蔽而無法成熟,則無論多麼努力、再怎麼聰明,也不會獲得任何財物。以經商來說,就算你是經商高手、花了多少腦筋,就是會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出問題,完全賺不到錢。若用輕視對方的態度布施,未來這份果報成熟時,雖然會獲得金錢,但會在受辱、受輕視的狀況中得到它。這正是「過去曾造如是業,於今感得如是果」的道理。總之,福德是讓人能夠心想事成的因。我們心裡想要的,從今生的安樂、來世的安樂到解脫、成佛,成辦這些願望的因或說俱生緣,就是福德。
也因此,我有時會這樣說,若有一個人,他累積了很大的福德,卻生起了很顛倒的欲求,例如希望某人死掉或生病,他所擁有的福德有可能成為某人生病或死亡的緣。雖然他把福德用在不對的方向,但依舊有其效力。這種危險,特別容易發生在相信佛法、卻不認識佛法的人身上。由於信仰佛法,所以他會去禮拜、供養佛,因而累積很多福德;但因為不認識佛法,內心不調伏,若他的心裡有壞的想法,他累積的福德反而成為這些壞想法成真的因緣。
二、有助於概念清晰的歷史故事
福德是心想事成的因。為了讓這個概念更清晰,以下舉幾個歷史故事。
佛經中曾描述某個人成為轉輪聖王的因緣。前一世,他在別人的婚禮中幫忙灑芝麻,根據當地的婚禮習俗,在迎親時要邊走邊灑芝麻。他在灑芝麻時恰好看到佛經過,對佛生起了信心,就抓起一把芝麻灑向佛,表示供養。結果有四粒芝麻落入佛的缽裡,另一粒落在佛的頂髻上。由於福田力善根的緣故,這個供養的果報使得他投生為轉輪聖王。由於他處在福德成熟的狀態裡,所以他心裡想要的世間願望,全部都如願成辦。他的國家人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可以在沒有困難的狀況下獲得,他的每一個祈願也都任運成辦。
許多仙人知道這位國王的情況,故意用咒術讓國王無法到某個地方。國王知道這情況後說:「如果我擁有當國王的福德和權力,那麼,願這些仙人能夠懷著恭敬心來幫助我。」話才說完,這些仙人別說要用咒術阻止國王不能外出,連他們自己都因為某些情況的發生,而不得不親自來面見國王了。其實,在咒術的書裡有寫到,不要對福德很大的人下咒,因為這咒術會有回到自己身上的危險。
由以上講的例子可以看到,累積福德時,由於福田的差別,會對福德的大小造成很大的影響。此外,動機也是一個會造成很大差別的關鍵。如果以菩提心為動機去做,即便你做的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都能累積到非常大的福德資糧。以下舉幾個例子,說明菩提心能帶來的巨大能力。
第一個例子是噶當派善知識朗唐巴格西。有一次,洪水泛濫,大水就快要流到某個地方來了。有人跟朗唐巴格西說:「洪水快要漫延到我們這裡來了,請您想辦法阻止。」朗唐巴格西取來一支羊角,在羊角裡塞了東西,再用布把羊角的口封好,然後命人把羊角埋在洪水可能經過之處的地底下。後來,洪水果然沒有入侵到那個地方。等到水患完全平息之後,有人想把這個羊角挖出來,希望能從裡面挖到一點金子或銀子。因為在一般的傳統裡,施放咒術時,羊角裡除了咒語之外,還會放一點值錢的財寶。這個人把羊角挖出來,解開封口的布,發現羊角裡只有一張字條,上面寫著:「我朗唐巴是菩薩,大水退回去!」只要有菩提心的力量,靠著它就能阻止洪水來襲。
後來也發生過一個類似的例子,故事的主角名叫莫然巴哇,他是某一任甘丹赤巴仁波切,但我不確定他是第幾任。他也曾在一個銅器寫上「我是菩薩,大水退回去」,然後把這銅器扔進大河,因此阻止了在拉薩的一場水患。
下一個是經典上的例子,有一位菩薩投生為鳥,受到過去習氣的影響,這隻鳥不吃蟲。有一天,森林發生大火,附近的鳥都飛走了,但牠因為不吃蟲、體力不足而飛不了。母鳥用盡了所有的力氣與方法想保護牠,但還是沒有辦法。那時,牠跟母親說:「請把我放在高一點的位置。」母鳥奮力地把牠往上拉,幼鳥也努力地往上移動,終於移往高一點的樹幹後,這隻幼鳥以一切有情為所緣觀修慈心,接著說:「憑藉慈心之力,大火不臨!」從此之後,不但任何火都傷不了這隻鳥,而且由於慈愛的力量傳達到這片土地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這個地方完全沒有火災發生。
結合歷史的說明,到這裡就可以了。
畜生雖然有眼睛,但當牠們看著樹木與花朵時,無法看到顏色;我們人類因為可以看見顏色,所以,雖然同樣用眼睛看,但我們能享有的快樂比畜生好很多。人能享有比畜生更多的快樂,是福德帶來的結果。在欲界中,比人的層次高一點的,是欲界天的四天王眾天。他們受用的安樂,從色聲香味觸的優劣到身體的好壞,比人界好十六倍。四天王眾天能享有比人道多十六倍的快樂,是福德帶來的結果。欲界天一共有六層,在第一層四天王眾天之上的是三十三天,三十三天界的天人,能享有比四天王眾天多十六倍的快樂。在三十三天之上,分別是時分天、兜率天、樂化天和他化自在天,每一層天都比前一層天高出十六倍的快樂。這樣的結果,也都是依於福德產生的。比欲界天再高一層的色界天,色界天有十七層,愈上層的安樂愈高,這些全都是福德之果。
總之,世間一切的好,全都是依於福德產生。對於這件事情,各位內心稍微產生一些信心之後,以下再回到目前正在進行的主題「佛功德」。
※ 摘要:
- 佛說一切妙善,包括好的投生、外在的好環境、內在身心的安樂感受都來自善業,都是福德之果。
- 心裡想要的事達成了,就是安樂。
- 「一切安樂都來自福德」這句話的重點是,福德是讓自己能心想事成的要素。
- 心想事成的關鍵,在於前世累積了多少福德;而當初累積福德的方式,會影響將來領受安樂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