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9課-【如何隨念佛】身功德(四)
(三)佛光的功德(續)
原文
如《三十三天品》所云,在十億個世界中,佛化現為十億個殊勝化身。於同一時中,有些化身示現為身處母胎,有些化身示現為行持佛行事業等之當下,又如《饒益指鬘王經》與《寶生源經》所云,非唯於此一娑婆世界,佛陀亦於雖經劫述說卻仍無從探知邊際的其他剎土中,行殊勝化身之法行。此外,依於所化而隨做調伏故,佛陀化現為聲聞、獨覺、外道行者、天神、人、畜生等等無邊行相,利益無邊有情。
一般來說,宣說這些內容的佛經有很多,但在《三十三天品》裡特別說得很廣。為什麼在《三十三天品》裡會說到這些內容呢?這與「天降日」這個節日有關。當年,佛在夏天時到天界住了三個月,主要是為他的母親而去。三個月後,很多人集合起來,一起去找僧眾說:「拜託目犍連尊者請佛陀回來吧!天人可以來人間聽法,但我們沒辦法去天界見佛陀。請佛陀別留在天界,回來人間吧。」由於大眾如此祈請,目犍連尊者便受命到天界迎請佛陀回到人間。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往上飛,看見佛陀在另一個城市講法。當時的印度不比現在,除了騎馬之外,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以菩提迦耶和瓦拉那西之間的距離來說,現代人只要坐車一陣子就能到,但當時的人可能要走上幾個月。對現代人來說,連印度與美國之間的距離也不算遠,搭飛機很快就到了。
總之,目犍連尊者看到佛陀在另一個地方說法,他心想:「真奇怪,佛陀不是在天界嗎?為何現在看到佛在人間說法呢?」此時,他朝著另一個地方看,竟看到佛陀也在那裡說法。目犍連尊者沿途在好幾處都看見佛陀在說法,到了三十三天之後,目犍連尊者把沿途看見的情況跟佛陀說。目犍連尊者問:「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您在天界,但我又看到您在人間的其他地方講經。」從這個提問,展開《三十三天品》的內容。
這是怎麼回事呢?像我們這個世間一樣的世間有十億個,十億個世間的所化機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所化機,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剎土不只有我們這一個,而是十億個世間。這十億個世間裡,人壽的長短也有一些差別,有些是五百歲,我們這裡在佛陀降生到這個世間時,人壽是一百歲。總之,十億個世間人壽有長有短。在這種狀況下,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化現出十億個殊勝化身,每個世間都有一個殊勝化身。
佛在示現化身時,會配合該處的人壽長短做相同的示現。在某些世間,佛正示現出尚未成佛、還是一位王室的王子;在某些世間,佛示現行六年苦行;在某些世間,佛示現初轉法輪;在我們所在的這個世間,目鍵連尊者去迎請佛陀之時,佛陀正示現到三十三天講經。就像這樣,佛可以在同時做著各種佛行事業。有些正示現成佛,有些正示現說法,這些都是同一相續。所以,該說佛陀已經圓寂,還是尚未圓寂?該說佛在說法,還是在入定?該說佛很年輕,還是很年邁?如果佛陀就像我們凡夫一樣,只有一個身體,而且是血肉之軀,從年幼開始慢慢長大成人,最後死亡,那還可以這樣說現在是年輕、年老或是死亡;但是,同時變化出十億個化身,而且同時做著各樣的佛行事業,根本無法說佛本身到底是什麼樣子與狀態。只能說對我們而言佛已圓寂,在我們的顯相上,佛已圓寂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在其他某些世間有情的顯相上,佛依舊還在,有些則也是已經圓寂。
娑婆世界只是一個世界而已,在這一個世界裡,有十億個南瞻部洲世間,在其中,佛陀有十億個各種不同的殊勝化身。此外,在很多其他的世間,也有與本師釋迦牟尼佛同一相續的殊勝化身,這在《饒益指鬘王經》與《寶生源經》這兩部經裡有說。以《饒益指鬘王經》來說,文殊菩薩與另一位菩薩向佛陀請益,此時,佛說:「在東方,從我們這個世間越過幾個世間之後,有某某世間,這個世間有某某佛住世,你們去問他。」文殊菩薩從了義上來說是佛,但從共通的角度來說,他是以聖者菩薩的行相示人。聽了佛陀這麼說之後,這兩位聖者菩薩以神通力,在一剎那間就到了那個剎土。到那裡之後,這兩位菩薩對那位佛說:「我們世間的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來這裡向您請益。」這位佛回答說:「在娑婆世界,我的名字是釋迦牟尼佛;在現在這個世界,我的名字是某某佛。」這位佛說明他與釋迦牟尼佛是同一相續。
但這位佛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要他們到東方的十個世間去問佛,到了之後,他們又被引導到西方的十個世間去見佛,但他們的問題都沒有得到答案,直到下方某個世間的佛,才把他們兩個提出的問題,直接做了回答。透過這個每尊佛都不直接回答問題的過程,表達出佛的身有非常多。在這些廣大的內容面前,我們的心就顯得很小,恐怕也會難以接受這些內容。
佛的化身是否清一色都是殊勝化身呢?不是,佛的化身各種各樣,有些展現為聲聞的行相,有些是辟支佛的行相,有些是外道的行相,有些是天人的行相,有些是人的行相,有些是畜生的行相,各種各樣都有。在示現為人的行相中,有些是出家人,有些是在家人,有些像瘋子一樣,有些像傻子一樣。因為有情的狀況有各種可能性,根據眾生的各種狀態,便會有各種化身顯現。正因為佛身是基於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悲心而顯現,所以不會只有一種形狀與顏色。
以宗喀巴大師來說,從共通的顯相來看,他是一位在安多地區出生的西藏人。但是,在《甘珠爾》中的《文殊根本續》,這在印度文裡也有,雖然不知近來有沒有保留下來,如果有的話,應該就可以查了。《文殊根本續》裡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由汝示現孺童相,能作諸佛之事業,彼時大寺名極喜,建在雪域疆土中。」孺童相的意思是凡夫,這段話的意思是,未來,你(文殊菩薩)會示現凡夫出家人的樣貌,行佛行事業。那時,你的寺廟名字裡有「喜(甘)」這個字,位置是在雪域西藏。從這段文可知宗大師會到西藏,並建立甘丹寺,這些都有授記。「由汝示現孺童相」中的「由汝」二字,在說的就是由文殊菩薩你示現出凡夫的行相。由此可知宗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但若以共通的角度來說,宗大師是出生於安多地區的西藏人。
我想起一個故事,不知與目前我們講的內容是否正相關,也許有關係吧。這並不是非常久遠以前的事,應該是在西藏還沒有失守之前的事情。西藏有一位讀經書的人,他的老師跟他說:「若你去中國五台山朝聖,可以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他相信老師說的話,便前往中國五台山。那時的交通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去一趟非常辛苦。到了五台山,他到處去朝聖,但什麼特別的人與事都沒有發生,直到帶來的食物都吃完,他感到非常累,便決定要回西藏去了。有一天,應該還是在五台山,他看到一棟非常大的房子。那間房子是應該是一間大官員的房子,他遠遠地看見一位可能是大人物的人坐在中間,左右圍著很多小官。大官員對他說:「你上前來。」並問他從哪裡來,這位藏人回答之後,大官員沒有再問他別的話,就提供他飲食與路費,然後跟他說:「你回西藏吧。但回西藏時,請你繞到某個地方,找一位名叫『登吉』的,麻煩你幫我送一封信給他。」
這位藏人找了很久,終於到了那個地方,接著他就到底打聽登吉在哪裡,但是都找不到,大家都說那裡根本沒有這個人。但是,地名分明沒有錯,他心裡覺得奇怪,為何會找不到呢?於是他又再仔細去問人,終於有位老伯跟他說:「我們這個地方,真的沒有叫登吉的人,但有一頭名叫登吉的豬。」這個人想,既然都找不到叫登吉的人,那就去看看這頭叫登吉的豬吧。到了那裡,他看到一頭年紀很大的豬。這個人就把信朝那頭豬丟過去說:「有人託我拿這封信給登吉,但名叫登吉的就只有你,這信就給你了。」信才丟到這頭豬面前,豬竟然用鼻子把信打開,看完信後,豬就死了。
這位藏人驚訝極了,趕快跑過去把那封信撿起來看。信上寫著:「文殊菩薩致登吉菩薩,您以豬身利益眾生的時間已經結束,請你另外投生去吧!」看完這封信才知,原來剛才見到的那位大官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於是他再跑回中國,回到本來那個地方,房子與人都不見了。此時他心想:「沒關係,這是文殊菩薩給我的加持。」接著就回到西藏了。此後,他的智力變得很好。
如果你們不覺得浪費時間,那我就再繼續說故事喔。以下這個故事,是西藏很有名的一位上師,但名字我忘了。他跟很多同伴一同上五台山,但到那裡後,他跟同伴說,他想單獨行動。於是就一個人,邊走邊向文殊菩薩祈求。走到某個地方時,突然遇見一位補鞋匠。這位上師與補鞋匠聊天,聊著聊著,補鞋匠突然把洗鞋子皮革的髒水,拿給這位上師,而這位上師就把它當成文殊菩薩的加持,一口氣就喝了下去。之後,他的智力變得很高。有這種傳說。
有一天,我與一位法師去朝聖,這個聖地要爬很高的山才能到達。我們兩個一面爬,一面講著像剛才那些朝聖受到加持的故事,然後互相提醒說:「今天,我們都不要想太多,就依著勝解信去做。不論發生什麼,都當成是加持。」到了目的地,我們修薈供時,有一坨鳥糞掉在我的肩膀上。哈哈,若我像剛才那位上師一樣,覺得不論發生什麼都是加持,應該要把那坨鳥糞吃下去才對,但是啊!我還是沒辦法做到呢。哈哈哈。
一般而言,對於佛有各種各樣的化身,大家心裡有概念之後,祖師們說,應該要修淨觀。在我們有他心通的能力之前,無法確定對方的想法到底是什麼;獲得他心通之後,才有能力知道對方心裡真正的想法、證量到什麼程度。在沒有這種能力之前,我們根本無法知道對方到底是誰,此時,若能對所有人都修淨觀,自己會獲益。
如果自己成佛,就能變化各種各樣的化身,包括化身為他的朋友、親人。總之,成佛之後,自己就有能力變化成最能幫助到對方的樣子,進而調伏對方。
原文
如《三十三天品》所云,在十億個世界中,佛化現為十億個殊勝化身。於同一時中,有些化身示現為身處母胎,有些化身示現為行持佛行事業等之當下,又如《饒益指鬘王經》與《寶生源經》所云,非唯於此一娑婆世界,佛陀亦於雖經劫述說卻仍無從探知邊際的其他剎土中,行殊勝化身之法行。此外,依於所化而隨做調伏故,佛陀化現為聲聞、獨覺、外道行者、天神、人、畜生等等無邊行相,利益無邊有情。
一般來說,宣說這些內容的佛經有很多,但在《三十三天品》裡特別說得很廣。為什麼在《三十三天品》裡會說到這些內容呢?這與「天降日」這個節日有關。當年,佛在夏天時到天界住了三個月,主要是為他的母親而去。三個月後,很多人集合起來,一起去找僧眾說:「拜託目犍連尊者請佛陀回來吧!天人可以來人間聽法,但我們沒辦法去天界見佛陀。請佛陀別留在天界,回來人間吧。」由於大眾如此祈請,目犍連尊者便受命到天界迎請佛陀回到人間。
目犍連尊者以神通力往上飛,看見佛陀在另一個城市講法。當時的印度不比現在,除了騎馬之外,沒有其他的交通工具,以菩提迦耶和瓦拉那西之間的距離來說,現代人只要坐車一陣子就能到,但當時的人可能要走上幾個月。對現代人來說,連印度與美國之間的距離也不算遠,搭飛機很快就到了。
總之,目犍連尊者看到佛陀在另一個地方說法,他心想:「真奇怪,佛陀不是在天界嗎?為何現在看到佛在人間說法呢?」此時,他朝著另一個地方看,竟看到佛陀也在那裡說法。目犍連尊者沿途在好幾處都看見佛陀在說法,到了三十三天之後,目犍連尊者把沿途看見的情況跟佛陀說。目犍連尊者問:「這是怎麼一回事呢?您在天界,但我又看到您在人間的其他地方講經。」從這個提問,展開《三十三天品》的內容。
這是怎麼回事呢?像我們這個世間一樣的世間有十億個,十億個世間的所化機都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所化機,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剎土不只有我們這一個,而是十億個世間。這十億個世間裡,人壽的長短也有一些差別,有些是五百歲,我們這裡在佛陀降生到這個世間時,人壽是一百歲。總之,十億個世間人壽有長有短。在這種狀況下,本師釋迦牟尼佛同時化現出十億個殊勝化身,每個世間都有一個殊勝化身。
佛在示現化身時,會配合該處的人壽長短做相同的示現。在某些世間,佛正示現出尚未成佛、還是一位王室的王子;在某些世間,佛示現行六年苦行;在某些世間,佛示現初轉法輪;在我們所在的這個世間,目鍵連尊者去迎請佛陀之時,佛陀正示現到三十三天講經。就像這樣,佛可以在同時做著各種佛行事業。有些正示現成佛,有些正示現說法,這些都是同一相續。所以,該說佛陀已經圓寂,還是尚未圓寂?該說佛在說法,還是在入定?該說佛很年輕,還是很年邁?如果佛陀就像我們凡夫一樣,只有一個身體,而且是血肉之軀,從年幼開始慢慢長大成人,最後死亡,那還可以這樣說現在是年輕、年老或是死亡;但是,同時變化出十億個化身,而且同時做著各樣的佛行事業,根本無法說佛本身到底是什麼樣子與狀態。只能說對我們而言佛已圓寂,在我們的顯相上,佛已圓寂了二千五百多年。但是,在其他某些世間有情的顯相上,佛依舊還在,有些則也是已經圓寂。
娑婆世界只是一個世界而已,在這一個世界裡,有十億個南瞻部洲世間,在其中,佛陀有十億個各種不同的殊勝化身。此外,在很多其他的世間,也有與本師釋迦牟尼佛同一相續的殊勝化身,這在《饒益指鬘王經》與《寶生源經》這兩部經裡有說。以《饒益指鬘王經》來說,文殊菩薩與另一位菩薩向佛陀請益,此時,佛說:「在東方,從我們這個世間越過幾個世間之後,有某某世間,這個世間有某某佛住世,你們去問他。」文殊菩薩從了義上來說是佛,但從共通的角度來說,他是以聖者菩薩的行相示人。聽了佛陀這麼說之後,這兩位聖者菩薩以神通力,在一剎那間就到了那個剎土。到那裡之後,這兩位菩薩對那位佛說:「我們世間的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來這裡向您請益。」這位佛回答說:「在娑婆世界,我的名字是釋迦牟尼佛;在現在這個世界,我的名字是某某佛。」這位佛說明他與釋迦牟尼佛是同一相續。
但這位佛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要他們到東方的十個世間去問佛,到了之後,他們又被引導到西方的十個世間去見佛,但他們的問題都沒有得到答案,直到下方某個世間的佛,才把他們兩個提出的問題,直接做了回答。透過這個每尊佛都不直接回答問題的過程,表達出佛的身有非常多。在這些廣大的內容面前,我們的心就顯得很小,恐怕也會難以接受這些內容。
佛的化身是否清一色都是殊勝化身呢?不是,佛的化身各種各樣,有些展現為聲聞的行相,有些是辟支佛的行相,有些是外道的行相,有些是天人的行相,有些是人的行相,有些是畜生的行相,各種各樣都有。在示現為人的行相中,有些是出家人,有些是在家人,有些像瘋子一樣,有些像傻子一樣。因為有情的狀況有各種可能性,根據眾生的各種狀態,便會有各種化身顯現。正因為佛身是基於利益一切有情的大悲心而顯現,所以不會只有一種形狀與顏色。
以宗喀巴大師來說,從共通的顯相來看,他是一位在安多地區出生的西藏人。但是,在《甘珠爾》中的《文殊根本續》,這在印度文裡也有,雖然不知近來有沒有保留下來,如果有的話,應該就可以查了。《文殊根本續》裡說,本師釋迦牟尼佛對文殊菩薩說:「由汝示現孺童相,能作諸佛之事業,彼時大寺名極喜,建在雪域疆土中。」孺童相的意思是凡夫,這段話的意思是,未來,你(文殊菩薩)會示現凡夫出家人的樣貌,行佛行事業。那時,你的寺廟名字裡有「喜(甘)」這個字,位置是在雪域西藏。從這段文可知宗大師會到西藏,並建立甘丹寺,這些都有授記。「由汝示現孺童相」中的「由汝」二字,在說的就是由文殊菩薩你示現出凡夫的行相。由此可知宗大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但若以共通的角度來說,宗大師是出生於安多地區的西藏人。
我想起一個故事,不知與目前我們講的內容是否正相關,也許有關係吧。這並不是非常久遠以前的事,應該是在西藏還沒有失守之前的事情。西藏有一位讀經書的人,他的老師跟他說:「若你去中國五台山朝聖,可以得到文殊菩薩的加持。」他相信老師說的話,便前往中國五台山。那時的交通不像現在這樣方便,去一趟非常辛苦。到了五台山,他到處去朝聖,但什麼特別的人與事都沒有發生,直到帶來的食物都吃完,他感到非常累,便決定要回西藏去了。有一天,應該還是在五台山,他看到一棟非常大的房子。那間房子是應該是一間大官員的房子,他遠遠地看見一位可能是大人物的人坐在中間,左右圍著很多小官。大官員對他說:「你上前來。」並問他從哪裡來,這位藏人回答之後,大官員沒有再問他別的話,就提供他飲食與路費,然後跟他說:「你回西藏吧。但回西藏時,請你繞到某個地方,找一位名叫『登吉』的,麻煩你幫我送一封信給他。」
這位藏人找了很久,終於到了那個地方,接著他就到底打聽登吉在哪裡,但是都找不到,大家都說那裡根本沒有這個人。但是,地名分明沒有錯,他心裡覺得奇怪,為何會找不到呢?於是他又再仔細去問人,終於有位老伯跟他說:「我們這個地方,真的沒有叫登吉的人,但有一頭名叫登吉的豬。」這個人想,既然都找不到叫登吉的人,那就去看看這頭叫登吉的豬吧。到了那裡,他看到一頭年紀很大的豬。這個人就把信朝那頭豬丟過去說:「有人託我拿這封信給登吉,但名叫登吉的就只有你,這信就給你了。」信才丟到這頭豬面前,豬竟然用鼻子把信打開,看完信後,豬就死了。
這位藏人驚訝極了,趕快跑過去把那封信撿起來看。信上寫著:「文殊菩薩致登吉菩薩,您以豬身利益眾生的時間已經結束,請你另外投生去吧!」看完這封信才知,原來剛才見到的那位大官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於是他再跑回中國,回到本來那個地方,房子與人都不見了。此時他心想:「沒關係,這是文殊菩薩給我的加持。」接著就回到西藏了。此後,他的智力變得很好。
如果你們不覺得浪費時間,那我就再繼續說故事喔。以下這個故事,是西藏很有名的一位上師,但名字我忘了。他跟很多同伴一同上五台山,但到那裡後,他跟同伴說,他想單獨行動。於是就一個人,邊走邊向文殊菩薩祈求。走到某個地方時,突然遇見一位補鞋匠。這位上師與補鞋匠聊天,聊著聊著,補鞋匠突然把洗鞋子皮革的髒水,拿給這位上師,而這位上師就把它當成文殊菩薩的加持,一口氣就喝了下去。之後,他的智力變得很高。有這種傳說。
有一天,我與一位法師去朝聖,這個聖地要爬很高的山才能到達。我們兩個一面爬,一面講著像剛才那些朝聖受到加持的故事,然後互相提醒說:「今天,我們都不要想太多,就依著勝解信去做。不論發生什麼,都當成是加持。」到了目的地,我們修薈供時,有一坨鳥糞掉在我的肩膀上。哈哈,若我像剛才那位上師一樣,覺得不論發生什麼都是加持,應該要把那坨鳥糞吃下去才對,但是啊!我還是沒辦法做到呢。哈哈哈。
一般而言,對於佛有各種各樣的化身,大家心裡有概念之後,祖師們說,應該要修淨觀。在我們有他心通的能力之前,無法確定對方的想法到底是什麼;獲得他心通之後,才有能力知道對方心裡真正的想法、證量到什麼程度。在沒有這種能力之前,我們根本無法知道對方到底是誰,此時,若能對所有人都修淨觀,自己會獲益。
如果自己成佛,就能變化各種各樣的化身,包括化身為他的朋友、親人。總之,成佛之後,自己就有能力變化成最能幫助到對方的樣子,進而調伏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