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34課-【如何隨念佛】悲功德(一)
原文
如來以相較於母親對待獨子的慈愛還要超勝的慈悲心觀照一切有情,雖無分親疏,然對受苦可悲之有情更倍加關愛,其關愛乃恆常趣行,且無有疲厭並任運而成。因由此大悲心,佛陀能為了一一有情的義利故,即使需如恆河沙數般長劫住於諸大地獄,他也能歡喜而住。設若要將此等有情攝受於聖道而調伏之,佛也能全無疲厭,大悲心亦絲毫不退減,如是,諸佛薄伽梵對有情眾生們的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
一位母親只有一個獨生子,而且這個孩子非常聽話、優秀,這位母親會對這個孩子生起非常大的慈愛心。然而,佛對眾生的慈愛心,更勝於慈母對優秀獨子的愛。再者,雖然佛對一切有情的愛不分親疏,但他對受苦可憐的有情會更加關愛。同樣以母親為喻,若一位母親有很多個孩子,雖然她對這些孩子沒有親疏之別,但若其中有一位孩子病了,她會對這個孩子特別好,給予更多的照顧。同樣地,佛對一切有情雖然沒有親疏之別,但對於處境悲慘的有情會更加慈愛。所謂處境悲慘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的想法裡,應該是那些生病、痛苦哀號的人,但經典裡舉的例子則是造作重大惡業、生起強猛貪心、生起強猛瞋心、有強烈的慢心等。佛對於有煩惱的有情特別慈愛。
剛才這段話,可以再想得深一點。若沒有特別想過,我們心裡有時會想,佛應該只會慈愛那些心地善良、品性良好的人,像自己這樣不好的人,他應該不會疼愛的。雖然沒有直接說出來,但心底暗自會這樣想。但是,佛對低劣有情更加慈愛,因為這種有情罹患的是更嚴重的病,對於貪心重、瞋心重、無法阻止自己不造惡業的有情,佛對他們更加慈愛。
文中接著提到「且無有疲厭並任運而成」。一般而言,佛的身語意都是在沒有任何勤力的狀況下任運進入。然而,佛無有疲厭的狀況是如何呢?「因由此大悲心,佛陀能為了一一有情的義利故,即使需如恆河沙數般長劫住於諸大地獄,他也能歡喜而住。」如果佛必須在與恆河沙數等量的長劫中,待在被烈火燒灼的地獄中,就可以使得任何一位有情獲得解脫,他會毫無猶疑地這樣做,而且內心絲毫沒有難過與疲累的感受,只要對方可以因此獲得解脫,他就可以。佛想要成辦有情的心力如此強大。
現在談的是佛把大悲心修習到究竟的狀態,其實,菩薩的大悲心也非常強大。與釋迦牟尼佛同一相續,或說世尊在尚未成佛、還是菩薩之時,有一位佛到這位菩薩所在的國家,他說:「這個國家的國王是大乘種性者,他是一位在過去生曾經學過菩提心、有福緣可以進入大乘道的人。不過,他現在過得太快樂了,心散逸在身為國王的種種事務中,完全無法憶念佛法。」為了讓這位國王的心能再度趨向佛法,必須有人去叫他。佛問大家:「有誰能去?」現場沒有人願意承擔這件事情,此時這位與釋迦牟尼佛同一相續的菩薩說:「我去。」
答應這件事情之後,我不太記得他到底花了多少年,確實的數字我忘了,是用「萬」這個單位計算的。現在我們的人壽是百歲,但那時的人壽是八萬歲,而那時這位菩薩辛苦花的時間好像是二萬年左右,確切的數字我不記得了。若換算成我們現在的壽命狀況,大約是二十年。這位菩薩從佛那裡承擔了這個責任,為了叫喚這位國王回頭學佛,他花了二十年的辛苦。。
當時這位國王並不是一方小國之王,而是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大王。菩薩過去找他,卻被擋在宮城之外沒有被放行。因為他那時看起來就是一位非常不起眼的出家人。他說:「我必須見國王一面。」但守城的人就是不讓他進去。於是他就在城門外待了一整天,第二天又再繼續下去,就這樣每天做,到後來守門的人覺得煩了,就一直罵他,對他說很多粗惡語、趕他走,他還是都不走。後來他們被惹煩了,接著就毆打他,但他還是不走。無論別人對他做什麼,他就是一直說著:「我必須見國王。」他就一直這樣堅持著,用四分之一的人生時光,相當於我們這裡的二十年的時光,就這麼堅持著。
後來,這個情況大家都知道了,人們口耳相傳地說著:「這二十年來,有個人為了見國王,不管人家是罵他還是打他,他都一直繼續這樣堅持著。就算把他趕走,他還是繼續回來。」他變得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這件奇怪的事。終於,這件事情傳到國王的耳裡,國王心裡也覺得奇怪:「這個人到底要什麼?花二十年一直要見我,中間無論用什麼方法阻止他都沒有用。把他叫來見我吧!」
國王見到他之後就問:「你遇到什麼困難?需要什麼?」菩薩說:「我沒有什麼困難,我什麼都不需要,但是佛說,過去世你曾生起菩提心,是一個擁有能夠成辦佛果位種性的人。但暫時上卻繞著小小的事情轉不出來,他要人來叫你。我就是為了這個來的。」這話才說完,國王就跪了下來,禮拜他的雙足後,什麼話都沒有再多說一句,就直接朝著佛奔去。
那時,釋迦牟尼佛還只是個菩薩。一般而言,釋迦牟尼佛在還是有學道的菩薩時,他就已經是眾菩薩中心力特別強大的一位了。以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來說,彌勒菩薩其實早在多劫之前就生起了菩提心,但釋迦牟尼佛較快成佛的原因是,他的心力太強了,透過自他相換而捨棄自己的這個心力非常強的緣故,所以就先成佛了。當然,彌勒菩薩在修習菩提心到某個程度之後,他們的心力強度是差不多的,但在最初修心之時,釋迦牟尼佛在對有情充滿慈愛的狀態下,他願意為了利益有情付出任何代價,死就死、發生什麼事都可以,但當時彌勒菩薩並沒有這種心力。最初發心時,彌勒菩薩希望能透過方便善巧而成佛。當時他曾跟佛說:「若在不必捨命、行苦行,靠著方便善巧就能成佛的話,那我就要成佛。」在《彌勒大願》文中有提到這些內容,包括七支供養在內,能夠容易地圓滿資糧的方法。
總之,若在菩薩階段時就能有這麼大的悲心,而所謂成佛是這樣的悲心愈來愈強大到究竟,所以成佛之後,佛的悲心有多強大,當然就更不用說了。成佛之後,所有的佛的大悲心都是一樣大的。
以下這段文,就是剛才講的那些內容。「設若要將此等有情攝受於聖道而調伏之,佛也能全無疲厭,大悲心亦絲毫不退減。」為了這位有情,就算必須在如同恆河沙數那樣長的時間裡待在地獄中,只要能讓這位有情獲得見道位、現證空性,那麼,他完全不會生起絲毫疲厭感,大悲心也不會衰退。「如是,諸佛薄伽梵對有情眾生們的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佛對有情就是有這麼大的悲心。
如來以相較於母親對待獨子的慈愛還要超勝的慈悲心觀照一切有情,雖無分親疏,然對受苦可悲之有情更倍加關愛,其關愛乃恆常趣行,且無有疲厭並任運而成。因由此大悲心,佛陀能為了一一有情的義利故,即使需如恆河沙數般長劫住於諸大地獄,他也能歡喜而住。設若要將此等有情攝受於聖道而調伏之,佛也能全無疲厭,大悲心亦絲毫不退減,如是,諸佛薄伽梵對有情眾生們的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
一位母親只有一個獨生子,而且這個孩子非常聽話、優秀,這位母親會對這個孩子生起非常大的慈愛心。然而,佛對眾生的慈愛心,更勝於慈母對優秀獨子的愛。再者,雖然佛對一切有情的愛不分親疏,但他對受苦可憐的有情會更加關愛。同樣以母親為喻,若一位母親有很多個孩子,雖然她對這些孩子沒有親疏之別,但若其中有一位孩子病了,她會對這個孩子特別好,給予更多的照顧。同樣地,佛對一切有情雖然沒有親疏之別,但對於處境悲慘的有情會更加慈愛。所謂處境悲慘是什麼意思呢?在我們的想法裡,應該是那些生病、痛苦哀號的人,但經典裡舉的例子則是造作重大惡業、生起強猛貪心、生起強猛瞋心、有強烈的慢心等。佛對於有煩惱的有情特別慈愛。
剛才這段話,可以再想得深一點。若沒有特別想過,我們心裡有時會想,佛應該只會慈愛那些心地善良、品性良好的人,像自己這樣不好的人,他應該不會疼愛的。雖然沒有直接說出來,但心底暗自會這樣想。但是,佛對低劣有情更加慈愛,因為這種有情罹患的是更嚴重的病,對於貪心重、瞋心重、無法阻止自己不造惡業的有情,佛對他們更加慈愛。
文中接著提到「且無有疲厭並任運而成」。一般而言,佛的身語意都是在沒有任何勤力的狀況下任運進入。然而,佛無有疲厭的狀況是如何呢?「因由此大悲心,佛陀能為了一一有情的義利故,即使需如恆河沙數般長劫住於諸大地獄,他也能歡喜而住。」如果佛必須在與恆河沙數等量的長劫中,待在被烈火燒灼的地獄中,就可以使得任何一位有情獲得解脫,他會毫無猶疑地這樣做,而且內心絲毫沒有難過與疲累的感受,只要對方可以因此獲得解脫,他就可以。佛想要成辦有情的心力如此強大。
現在談的是佛把大悲心修習到究竟的狀態,其實,菩薩的大悲心也非常強大。與釋迦牟尼佛同一相續,或說世尊在尚未成佛、還是菩薩之時,有一位佛到這位菩薩所在的國家,他說:「這個國家的國王是大乘種性者,他是一位在過去生曾經學過菩提心、有福緣可以進入大乘道的人。不過,他現在過得太快樂了,心散逸在身為國王的種種事務中,完全無法憶念佛法。」為了讓這位國王的心能再度趨向佛法,必須有人去叫他。佛問大家:「有誰能去?」現場沒有人願意承擔這件事情,此時這位與釋迦牟尼佛同一相續的菩薩說:「我去。」
答應這件事情之後,我不太記得他到底花了多少年,確實的數字我忘了,是用「萬」這個單位計算的。現在我們的人壽是百歲,但那時的人壽是八萬歲,而那時這位菩薩辛苦花的時間好像是二萬年左右,確切的數字我不記得了。若換算成我們現在的壽命狀況,大約是二十年。這位菩薩從佛那裡承擔了這個責任,為了叫喚這位國王回頭學佛,他花了二十年的辛苦。。
當時這位國王並不是一方小國之王,而是一個統治整個國家的大王。菩薩過去找他,卻被擋在宮城之外沒有被放行。因為他那時看起來就是一位非常不起眼的出家人。他說:「我必須見國王一面。」但守城的人就是不讓他進去。於是他就在城門外待了一整天,第二天又再繼續下去,就這樣每天做,到後來守門的人覺得煩了,就一直罵他,對他說很多粗惡語、趕他走,他還是都不走。後來他們被惹煩了,接著就毆打他,但他還是不走。無論別人對他做什麼,他就是一直說著:「我必須見國王。」他就一直這樣堅持著,用四分之一的人生時光,相當於我們這裡的二十年的時光,就這麼堅持著。
後來,這個情況大家都知道了,人們口耳相傳地說著:「這二十年來,有個人為了見國王,不管人家是罵他還是打他,他都一直繼續這樣堅持著。就算把他趕走,他還是繼續回來。」他變得非常有名,大家都知道這件奇怪的事。終於,這件事情傳到國王的耳裡,國王心裡也覺得奇怪:「這個人到底要什麼?花二十年一直要見我,中間無論用什麼方法阻止他都沒有用。把他叫來見我吧!」
國王見到他之後就問:「你遇到什麼困難?需要什麼?」菩薩說:「我沒有什麼困難,我什麼都不需要,但是佛說,過去世你曾生起菩提心,是一個擁有能夠成辦佛果位種性的人。但暫時上卻繞著小小的事情轉不出來,他要人來叫你。我就是為了這個來的。」這話才說完,國王就跪了下來,禮拜他的雙足後,什麼話都沒有再多說一句,就直接朝著佛奔去。
那時,釋迦牟尼佛還只是個菩薩。一般而言,釋迦牟尼佛在還是有學道的菩薩時,他就已經是眾菩薩中心力特別強大的一位了。以彌勒菩薩和釋迦牟尼佛來說,彌勒菩薩其實早在多劫之前就生起了菩提心,但釋迦牟尼佛較快成佛的原因是,他的心力太強了,透過自他相換而捨棄自己的這個心力非常強的緣故,所以就先成佛了。當然,彌勒菩薩在修習菩提心到某個程度之後,他們的心力強度是差不多的,但在最初修心之時,釋迦牟尼佛在對有情充滿慈愛的狀態下,他願意為了利益有情付出任何代價,死就死、發生什麼事都可以,但當時彌勒菩薩並沒有這種心力。最初發心時,彌勒菩薩希望能透過方便善巧而成佛。當時他曾跟佛說:「若在不必捨命、行苦行,靠著方便善巧就能成佛的話,那我就要成佛。」在《彌勒大願》文中有提到這些內容,包括七支供養在內,能夠容易地圓滿資糧的方法。
總之,若在菩薩階段時就能有這麼大的悲心,而所謂成佛是這樣的悲心愈來愈強大到究竟,所以成佛之後,佛的悲心有多強大,當然就更不用說了。成佛之後,所有的佛的大悲心都是一樣大的。
以下這段文,就是剛才講的那些內容。「設若要將此等有情攝受於聖道而調伏之,佛也能全無疲厭,大悲心亦絲毫不退減。」為了這位有情,就算必須在如同恆河沙數那樣長的時間裡待在地獄中,只要能讓這位有情獲得見道位、現證空性,那麼,他完全不會生起絲毫疲厭感,大悲心也不會衰退。「如是,諸佛薄伽梵對有情眾生們的大悲心是不可思議的。」佛對有情就是有這麼大的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