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課-證得因果緣起了嗎(上)

經常思考,才會真正知道
 

「果由眾多因緣聚合而成」這句話,大家已經知道要如何思考,也思考過了,所以應該算是知道了。不過,同樣是「知道」,其中仍有不同的層次。在思考某個你已經知道的事物時,感覺像是刻意在心裡製造出這個認識,比如在思考「因果緣起」時,感覺好像是在刻意說服自己、硬要把自己的心調整為「果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成」的那種想法,這是一種層次的知道;當你再經過反覆多次的思考,思惟到達某種程度之後,那想法才終於變成自己的東西。此時對你而言,那想法不再只是想法而是事實,這又是另一種層次的知道。

前一種層次的知道,有點像是外在的灌輸,就像在前兩天的課程中,針對因果緣起這個主題,大家被「灌輸」了很多解釋、經論的內涵以及例子。但我覺得後一種層次的知道,才算是真正的知道。

再以學外語為例,在剛開始學習時,即使已會講幾個字,但你感覺自己並沒有真正在講話,好像只是個「轉運站」,把一些知道的字從嘴裡硬推出去而已。必須再經過一段時間,這些字詞才會變成自己的語言。

對於「果依靠眾多因緣聚合而成」這句話,要持續從多方面去思考,經過一段時間,它才會變成你內心的想法。此後,無論人生遭逢任何境遇、面臨任何違緣,這個想法就能真正派上用場,而且能幫助你產生新的思惟、進而從中獲益。如果只是馬虎隨便地想個一兩遍、產生模糊的肯定感,這是沒什麼用的。

 

我有證得因果緣起嗎?


回到我要問的問題。對於「因果緣起」這個概念,若結合一些較粗淺的例子:苗芽如何生長、困難從哪裡來等等,大家都應該知道了。當然,因為完整的「因果緣起」範圍包括「一切有為法」,「一切」的範圍很大,所以有些事物我們目前還說不出它是如何從眾多因緣產生,比如:我執如何生起、投胎的那一剎那是如何生的,這些我們都還不知道。但對於花是如何長出來的、某種困境是如何發生的,以及前兩天課堂中曾講過的例子等,這些事情,我們已經知道果是依靠著哪些因緣而產生。所以我的問題是:在這些事物上,你是否已證得因果緣起?

我們用辯論的方法來進行這個問答。請問,你們是否已證得因果緣起?

同學:我知道身體生病一定有原因,但我無法指出確切的原因。

老師:若不知為何會生某種特定的病,表示你不知這種病的因果緣起。但若你知道另一種病是由哪些因緣聚合而生,就表示你已知道病是由因緣而生的。就好比你知道什麼是人,不表示你必須能一一指出世界上所有的人是誰。只要知道某人是人,就表示你已知道什麼是人了。我現在問的是:就一般的情況而言,你證得生病的因果緣起了嗎?

同學:證得了。

在三大寺會用類似的方式進行辯論。我先問:「證得因果緣起了嗎?」如果照著剛才的思考方式去想,你們會答:「已證得。」接下來,我會引用宗喀巴大師的一段話,對你們提出第二個問題。

 

外道有證得因果緣起嗎?


以前的印度外道有六大派,如:順世派、數論派等。這些外道論師都是學習理路的人,也都非常聰明,而且我們現在講的這些事情其實並不難懂,只要去觀察注意就會知道。比如曾研究稻米成長過程的人,他馬上就會知道稻米是由眾多因緣聚合而產生的;熟悉某產品製造流程的人也是如此。所以我們知道的這些道理,外道當然也知道。

但宗喀巴大師在《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說道:「外道不承許緣起,承許緣起者唯有佛教徒。」除了有論典為證,而且從中觀應成派與外道辯論時,外道的回答方式也可知道他們並不認同緣起的道理。

以下這段說明,乍看之下可能會有點難,因為要完全明白這些辯式的邏輯,需要有一點《因明學》的基礎,但我還是稍微講一下。中觀應成派主張「無自性」的道理,由於這個見解跟所有的外道,以及佛教唯識派(註1)以下的觀點不相同,所以他們彼此間會進行辯論。辯論之時,應成派論師會說:「苗芽是沒有自性的,理由是:苗芽是緣起。」當中觀應成派講了這個論式之後,外道的回答是「因不成立」,而唯識派以下的回答是「不周遍」。

外道們回答「因不成立」,這話的意思是「苗芽不是緣起」;而唯識派以下回答「不周遍」,這話的意思「我同意苗芽是緣起,但是用緣起當理由,不一定能得到『無自性』這個結論。」事實上,對唯識以下的宗派而言,用緣起這個理由,不但不能得到「無自性」的結論,反而會得到「有自性」這個完全相反的結論。唯識宗以下的宗派所主張的是:正因為苗芽是緣起,所以苗芽有自性。

宗喀巴大師在《緣起贊》裡寫道:「若見彼此成相違」,意思是中觀應成派與唯識以下的宗派,雖然同樣都是用緣起當理由,卻做出了完全相違的結論。

再回到辯論。在你們回答「已證得」後,我會引用宗喀巴大師的著作為依據,證明外道其實並未證得緣起,然後我會接著問:「外道未證得緣起,而你經已證得了,是嗎?」

同學:是!

老師:我們才學了幾天,就比外道還要厲害啊?

佛教的見地是緣起見,凡是有宗義見解的佛教徒,都會認同「緣起」這個主張。之前曾經說過,「緣起」有三種不同的層次,所有佛教徒共同承認的緣起見,是第一個層次「因果緣起」。在佛教四部宗義中,毗婆沙宗與經部宗只承許因果緣起,另外兩種緣起:支分緣起與觀待緣起是中觀派的觀點,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並沒有證得。由於後兩種緣起見並不是所有佛教徒共通的見地,所以講到「佛教的緣起見地」時,範圍必須縮小為「因果緣起」。

若外道也承許並證得「因果緣起」,那「因果緣起是佛教見地」這句話就有問題了;若說外道不能證得因果緣起,但我們卻能,這又是怎麼回事?

同學:因為他們是外道,我們是佛教徒。

老師:哈哈!如果我們是「真正的」佛教徒,那你說的就對;然而,從見地的觀點來看,我們現在到底是不是真的佛教徒,還得再研究研究。應該捫心自問:我是否已真正進入佛教見地?

剛才進行的理路思辯,大概就是我們在辯經場上所用的研究方法。當我引用宗大師的話,提出第二個問題時,你的回答有兩種:第一「宗大師講錯了」;第二「宗大師沒講錯」。如果是第二種回答,代表我們對因果緣起的認識其實尚未到達標準,頂多只能說我們對於粗分緣起有了一些了解,但這種了解,並未到達「已證得因果緣起」的標準。辯論到此,若你也認同我所引用的宗大師的看法,那你就必須承認自己對因果緣起的認識還沒達到標準。

在知道自己對於因果緣起的認識沒達標準後,我們應該會接著追問:要如何才能證得因果緣起?

我們雖然算是了解粗分的因果緣起,但根據宗大師的看法,不算已經證得。印度外道、基督教、伊斯蘭教無法證得的因果緣起之理,我要如何證得?辯論的思緒進行到這裡,其實已進入第二步的議題了。不過辯論到此,要暫時告一段落。

上述的討論有兩個目的,一是想跟大家介紹觀察分析的方法;二是想藉此說明「知道」的標準與層次。

對大眾講法的法會,如果講得太深細、多數人聽不懂,很多人可能會打退堂鼓,所以一般都會講得比較淺顯。有些人參加這種法會很多次之後,因為都聽得懂,覺得自己都懂了而不想繼續學。比如,大家這幾天聽我粗略解釋因果緣起後,心裡可能會覺得自己懂得緣起;概略地學過四聖諦後,就認為自己懂得四聖諦。對學佛者而言,上述這種心情應該很常見。

我的意思並不是粗淺的就沒意義,即便只是粗淺了解,就已經可以為我們帶來某種程度的幫助。但要知道,同樣一件事情、一個意思,在你所了解的之外,還有很多值得深入之處。所以,不要僅滿足於淺知而停下學習腳步,必須不斷提問、繼續深入。

在前兩次的課程中,我們已經理解「果是從眾多『粗略』因緣而生」,而透過剛才的辯論,我把大家的思緒導引到另一個問題上:我目前對因果緣起的了解,算不算是證得?從這問題延伸,一方面可以繼續探究:在我眼前能見的範圍外,還存在著哪些更廣大的因緣?這是針對「因與緣」本身做更仔細的探究。二方面可以試著去了解:證量的產生要透過什麼方法?必須經過哪些步驟?

至於答案,現在暫時不回答,以後也許會談得到。


註1:是自續派以下還是唯識宗以下?後來再次跟老師求證,老師說,是唯識以下。老師解釋道:若辯題是「有法苗芽,應無自性,因為緣起故」,則唯識以下都會說「因不周遍」;若辯題是「有法苗芽,應非諦實,因為緣起故」,則自續以下都會說「因不周遍」。

※ 摘要:
  • 經過反覆多次思考,直到那想法終於變成像自己的一樣,才算真正知道。
  • 變成內心想法的佛法,才能在你遇上任何違緣時,真正派上用場。
  • 知道花是如何長出來的,在這件事情上,是否就算是證得因果緣起?
  • 若有,為何外道會沒有證得因果緣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