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11課-略說四聖諦
一、「因果緣起」與「四聖諦」的關連
雖然外在世界的緣起關係也必須認識,但對於佛教徒而言,透過學習緣起,真正要探究的核心是「樂因與苦因」。對此可分為兩個方向:第一、產生苦的緣起,也就是在輪迴流轉的緣起;第二、產生樂的緣起,也就是從輪迴解脫的緣起。我們耳熟能詳的「四聖諦」,就是如此產生的。了解緣起的概念後,要探究的核心是苦與樂,苦的部份又分為二:苦諦,以及產生苦諦的因--集諦;樂的部份也分為二:最究竟的樂--滅諦,以及產生滅諦的因--道諦。由此可知,四聖諦的內容,包括了兩個因與果的關係。
二、略說四諦
(一)苦諦
苦諦分三:苦苦、壞苦、行苦。以「解脫」為目標而學習苦諦時,三苦中最主要必須認識的是「行苦」。但現在我們先把苦諦的討論範疇限定為「苦苦」,而後再討論導致這種苦的原因。「苦苦」可以概略地分為兩種:來自身體的苦、來自思考方式的苦。
(二)集諦
集諦分二:業集、煩惱集。從一般的分類來看,業分為善業與惡業,但這種分類用在討論「集諦」時不夠周延,要用另一種分類:非福業、福業、不動業來說比較好。不過,由於目前只討論苦諦中的第一種苦「苦苦」,所以用一般的分類就可以了。造成「苦苦」的原因,所涉及的「業」主要就是「惡業」。一般而言,惡業分為十種,但這十種分類並沒有包括所有的惡業。但在這次的課程中,針對「苦苦」而討論的「業」是「以十惡業為主的惡業」。
惡業從煩惱產生。煩惱的分類有廣有略,從廣的來講有八萬四千種,比較簡單的分類則是:六種根本煩惱、二十種隨煩惱。
六根本煩惱:貪、瞋、痴、染污疑(並非所有的疑都是煩惱,這裡指的是不好的疑)、我慢、染污見(具有煩惱的顛倒見)。二十隨煩惱:忿、恨、惱、覆、嫉、慳、諂、誑、憍、害、無慚、無愧、昏沈、掉舉、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亂、不正知。這些名相,有些在我們一般的生活中也會運用,比如貪、瞋、我慢、嫉妒、慳吝等。
惡業依於這些煩惱而起,煩惱的產生則多數與貪欲有關。雖然並非所有的煩惱都是由貪而起,但目前我們所談的這些粗分煩惱,包括瞋恚、嫉妒、慢心……等,它們根本的起因多是貪欲。貪欲有很多種,包括對於色聲香味的貪欲、對自己見解的貪欲等等,這些貪欲的根本都是「對『我』的貪」,都是「無法捨棄『我』」造成的。
再次統整以上概念。所有的困苦都來自惡業,惡業來自瞋等煩惱,諸多煩惱的根源與貪欲有關,而所有的貪欲都來自「對我的貪」。根據以上的推理可知:苦的根本來源是「對我的貪」或是「無法捨棄『我』」。
(三)滅諦
透過對使得煩惱完全不會再產生,因此而徹底根除內心的不快樂、以及今生由煩惱為動機而製造的痛苦,這是真正的滅諦;雖沒有完全根除,但隨著對治的能力愈強,貪著今生妙欲等煩惱就會愈小,只要煩惱愈小,內心的不快樂、以及由煩惱而衍生的種種麻煩與困難也會變小,這種轉變可以算得上是「相似的滅諦」。
(四)道諦
現證無我以上的道,是真正的道諦;在尚未現證無我之前,為了遮除煩惱而做的種種實修,包括觀修無我、慈悲心、不淨觀等,可以算是「相似的道諦」。
※ 摘要
- 對於佛教徒而言,透過學習緣起,真正要探究的核心是「樂因與苦因」。
- 四聖諦的內容,包括了兩個因與果的關係。
- 苦諦分三:苦苦、壞苦、行苦。以「解脫」為目標而學習苦諦時,三苦中最主要必須認識的是「行苦」。
- 集諦分二:業集、煩惱集。
- 透過對治,使得煩惱與苦完全不會再產生,這是真正的滅諦。
- 現證無我以上的道,是真正的道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