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課-為何會受苦之一:受苦是因為惡業(二)

前一堂課說,了解因果緣起的道理後,真正要探究的核心是「苦與樂」。苦樂是果,它們有各自的成因,四聖諦中的苦諦與集諦,就是苦果與苦因。

苦因是什麼?由於《四聖諦初探》並未涉及前後世,談「苦」時,基本上能談的就只有苦苦。這些苦,從哪裡來?前一堂課,我們以這輩子為範圍,思考「造十惡業,會帶來如何的麻煩與困難?」這個觀察本身並不困難,它只與你是否重視有關。這堂課,我們繼續思考這個問題。

 

一、詳說(接續前一堂課)


(六)由輕視他人而引發的悲劇

過去的歷史中,有位名叫仁千的釋迦族人,他的僕人死後留下一個女兒,仁千就收養她當養女,把她撫養長大。她生得非常美麗,另一個國家的國王一見到就愛上她,於是就請仁千把女孩送給他當王妃。

女孩嫁給國王後生了一個兒子。有些釋迦族人輕視地辱罵這位小王子說:「你是我們釋迦族女僕生的小孩」。王子聽了心裡很受傷,就與朋友一起發誓:「等我長大當國王,一定要把釋迦族統統消滅!」他繼位以後,雖然以前的恨意已經變小了,但他的朋友對他說:「你以前不是發過誓嗎?說到就要做到!」在旁人的搧風點火下,他發動了戰爭,殺死數萬個釋迦族人,首都的釋迦族人全數被殺光。

為什麼釋迦族人得死?往上追溯,有一個原因是「輕視他人」造成的。我們以為輕視別人沒什麼大不了,但即使只是一點點「你算什麼!」的心理,卻可能帶來非常可怕的後果。知道這種因果關係之後,當輕視別人的念頭產生時,你心裡至少會再稍微衡量一下,除非輕視別人能帶來很大的好處,否則根本沒有必要這樣做。

然而,大部份輕視別人的行為,並沒有好好計算過利弊得失,而是不在意、無所謂的心態下就這麼做了。如果真正思惟了因果緣起,考慮過可能的後果,應該就不會隨意地看輕別人了。

(七)邪淫造成的傷害

應該要斷除的十惡業裡,有一項是「不邪淫」,意思是不能與配偶以外的對象發生性關係。我認識一位噶舉派的堪布,他對弟子講經時,經書怎麼寫他就怎麼講,所以他對弟子說:「不能邪淫,否則會有罪。」有些弟子聽了之後不高興,對堪布說:「你不可以這樣講。」現代社會裡,師長若仔細說明不邪淫的內容,弟子心裡也許不太能接受吧。

與配偶以外的對象發生關係,在這一生就會面臨很多困難。配偶雙方中,對第三者生起強烈貪心的人,分手對他來講不是難事,但另一個配偶就會很辛苦。再說,雖然分開是夫妻兩個人的事,但如果有孩子,面對家庭的分裂,孩子又要承受多少痛苦呢?

再從整體社會的角度來看,目前光是印度就有數十萬愛滋病患。從外人的角度看,他們只是所謂的病人;但若試著去體會病人的處境,他的內心要經歷多少煎熬?有些人心裡不斷想著:「我得愛滋病,就要死了。」雖然還活著,但每天都像死了很多次一樣,無法承受這種煎熬而自殺的例子也很多。這些痛苦是從哪裡來的?除了某些特例,大部份都是由於不正當的性關係而來。

(八)造惡業的人,內心底層不會快樂

內心世界的樣貌,會影響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看法。害人與說謊的人,會用自己的行為猜忌別人,即使面對好人,仍然懷疑對方會欺騙或傷害自己,因而失去內心的安寧;而那些有愛心、不害人的好人,比較容易把別人都當成好人。雖然可能因此受騙上當,但他們的內心很安寧。無論別人是好是壞,他們都一概把大家當成好人,不會多做猜疑,因此也容易感到快樂安心。

哲蚌洛色林寺一位最重要的經教師,他一生都在教書,擔任寺院堪布退位後,仍然持續地教學講經。這位師長從來不講謊話,有一回,他跟學生們說了某件事,但這件事與實情不符。學生問老師為什麼這麼說,老師說:「是某某人跟我這樣講的。」學生說:「那個人跟你說的是謊話。」老師說:「他是出家人,怎可能說謊!」這位師長深信只要是出家人就不會說謊,因為他自己就是這樣的人。

騙人或害人的人,很容易猜疑別人在欺騙傷害他,由於緊張和猜疑,使得內心不得安寧。

(九)因為貪欲驅使,壞事永遠不會「只此一次」

造惡業有時似乎可以獲得暫時的好處,但這真是一件很糟的事!因為這種甜頭會讓人無法自拔。在一次完美的偷竊後,如果可以從此金盆洗手再也不偷,或許今生還有希望不會被發現;然而由於貪欲的驅使,竊盜犯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偷,終有一天會失去一切而鎯鐺入獄。騙人也是一樣,佈置一個天衣無縫的騙局,只此一次也許還好,但這很難做到。食髓知味繼續騙人的結果,最後將失去所有人的信任。

印度報紙上曾經有過一則新聞,有一個竊賊偷了很多年,累積了很多財富。除了一棟五層樓的房子外,還有幾千萬的財產,這些全是偷來的。雖然過去行竊很順利,但最後還是難逃法網。被抓了之後他說,本來想這次是最後一次了,偷到這筆錢後打算逃到國外,遠離法律的制裁。不過事與願違,他被警察逮捕,曾經擁有的房子與錢財全部被沒收。

一旦造了十惡業,即便想著從此之後再也不做了、今天是最後一次,然而真正要做到非常困難。就像新聞裡的那個小偷,就算順利逃到了國外,但他依然不會滿足,還是會繼續再偷,為自己的人生製造很多困境。

(十)今世的惡果,只是「前奏」而已

佛在世時,有個人造了惡業,因此在這一生過得非常辛苦。佛陀跟他說:「你現在領受的,只是從惡業種子冒出來的一點小芽而已;它的花與果實,將在來世成熟。」由於煩惱而造作惡業,在今生受到的這些苦,不過是剛剛冒出的小芽,只是冰山一角罷了,如同花果般真正的大苦,會在未來世成熟。

雖然佛陀這段話是針對惡業而說,但我認為這不只適用於惡業,善業也一樣。造善業在今生就能感受到快樂,這快樂只是小小的苗芽而已,如同花果般的大樂,將會在未來世成熟。

上述種種困難都是因為造十惡業而產生的,造惡業的根本原因是由於內心不調伏,因此佛陀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二、釋疑


翻譯跟我轉述了同學對「十惡業帶來的壞處」中的第八項「造惡業的人也不會快樂」的看法。首先要說明,若我在說「造惡業的人也不會快樂」時,沒有加上「內心底層」這幾個字,是我口誤;若我有加,但各位沒有理解到,就是各位的理解有誤。但翻譯跟我說,這個標題是她加的,既是如此,則標題應改為「造惡業的人內心底層也不會快樂」才對。

我認為,造惡業時,內心底層會有不快樂,只是它可能不易察覺。我想先舉海浪為例,不過,我科學知識不足,也許這個例子的內容是錯的。聽說海浪即使從表面上看起來很大,但海洋底層並沒有隨著這些浪而動。心也是一樣,有表面,有底層。造惡業時,例如,想偷一個東西想很久終於得手,那個貪欲被滿足時,內心是開心的,因為這種快樂在當時明顯又強烈,覆蓋掉內心底層由於造惡業而產生的不快樂。

不過,講到這裡,可以再想想,煩惱分為見煩惱與非見煩惱,剛才我講的例子,應該可以適用在非見煩惱上,但可以適用在見煩惱上嗎?若某人把邪見當正見,因此而去造了惡業,此時他的內心底層會有不快樂嗎?淨土的凡夫有情有煩惱,但他們不會不快樂,這又要如何解釋呢?

從這裡再往下挖,還可以再討論到小乘阿羅漢的狀況。其實,從討論「由見煩惱造惡業時,內心會不會不快樂」開始,問題就跟著變得複雜。雖複雜,但不是無法談,但要談,就得談得很複雜,哈哈。也許就先處理到這裡。

以下這兩種說法,我覺得值得想一想,它們也饒富深義。「心一混亂,就不快樂」、「只要心沒有安住在自性上,就不快樂」,此處雖用「快樂」一字,但是對這個字的詮釋與體會,又有很多層次上的差別。其中,「只要心沒有安住在自性上,就不快樂」,反過來說,只要你能讓心乾淨地安住在心的自性上,就會有很乾淨的快樂。心的自性是什麼呢?可以再想想。

有同學覺得他可以提出例子,舉證「造惡業不會不快樂」。這個例子是:某人介入一對夫妻之間,使得他們離婚,後來這對夫妻各自遇到更適合的伴侣,過著幸福的生活。也就是說,由於某人介入,消除一對怨偶,促成兩對佳偶。

但我認為這個例子錯置因果關係,無法做為例證。「消除一對怨偶」是離婚造成的結果,不是由於某方外遇造成的結果。再者,從「介入家庭」到「從此兩對夫妻幸福生活」中間,繞了很多彎,不足以做為「造惡業不會不快樂」的例子。我不太相信在貪欲很強、偷偷摸摸、提心吊膽時,他們內心底層是快樂的。

要把因果關係處理清楚。否則,若剛才的例子足以證成「邪淫可以帶來快樂的結果」,豈不要社會大亂了嗎?

※ 摘要:
  • 有些惡行看起來似乎很小,例如輕視他人,但如果真正思惟因果緣起,考慮過可能的後果,應該就不會隨意看輕他人了。
  • 內心世界的樣貌,會影響我們對外在世界的看法。
  • 造惡業有時似乎可以獲得暫時的好處,但這真是一件很糟的事!因為這種甜頭會讓人無法自拔。
  • 造惡業時,內心底層會有不快樂,只是它可能不易察覺。
  • 「心一混亂,就不快樂。」「只要心沒有安住在自性上,就不快樂。」以上這兩種說法,我覺得值得想一想,而它們也饒富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