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9課-對「我」的三問(一)為何珍愛「我」
愛執我的理由是什麼?如果你們有發自內心的答案,可以提出來做一些討論。
如果只是直接問「為什麼要愛執我?」你也許只會從心外找答案。要不就是臨時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或者覆誦學過的東西充當答案。這種情況下,就算你能講出很多,但用這樣的答案進行辯論,頂多只能幫助你多建立一些理解,對內心幫助不大。應該怎麼做呢?就像之前講的,在問這問題之前,必須先觀察自己從早上起床到現在,自己都在做些什麼,等到內心產生感受後再追問:「我之所以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當你產生內心真切的想法,用這種答案進行辯論,才能真正影響你的心。
在辯經場上進行辯論時,無論回答什麼,都會繼續被追問理由。例如,在辯論「補特伽羅是不是常法」時,無論回答是或不是,都會繼續被追問理由。提問者也可能舉出與回答者看法相違的經論或理路,質問道:「如果你說『是』,那就會與某經論或某理路相違」。面對追問,回答者要繼續回答,然後提問者會再繼續提問,回答者又再繼續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回答者只顧著耍嘴皮子,不用心誠實回答,那問題就會問不完;但若回答者在整個答辯過程裡都很真誠,當他啞口無言,無論回答什麼都不對的時候,回答者就算被「修理」了,而問問題的那一方就算獲勝。
受過這種辯論訓練後,要把這種能力真誠地用在實修上。實修時,辯論的雙方是誰呢?提問者是探究真相的智慧,被問者是錯誤的心。在平日的生活裡,我們很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產生,這些心有的正確、有的錯誤。讓智慧去質問錯誤的心:「你做了某事,為什麼?」錯誤的心會回答,然後智慧繼續提問,錯誤的心再回答,智慧再繼續提問,直到錯誤的心被問到啞口無言、什麼都答不出來,它才會靜息下來,此時錯誤的心就被你成功地修理到了。
這顆心雖然平常一直錯誤不斷,但是因為被修理了,此時會變得比較弱,因為你讓它無話可說了。無論這個心是煩惱、我執或常執,經過這個過程,雖然暫時上它只會變小,不會馬上消散,但它的確會愈來愈小。由此可知,實修時也會在內心裡辯論。
雖然有人認為不一定要學會辯經,一般而言也不能很武斷地說非辯經不可,但除了特別的少數人,一般人如果能辯經的話,可以把佛法學得更好一點。也就是說,雖然不能說「一定都要辯經」,因為有少數人不必透過辯經也可以訓練出觀擇的能力,辯倒自己內心錯誤的看法;但對一般人而言,透過辯經的訓練,才能培養出在實修時與自己對辯的能力。
一、應該珍愛我,因為我的責任要我自己扛。
老師:為什麼要愛執我?
同學:我照顧別人,別人不一定會回頭來照顧我,如果我不照顧我,不會有人照顧我。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所以我一定要留時間與心思給自己,否則可能會死掉或吃虧。
老師:某個道理若只適用於自己、不適用於別人,就不能算是正理。如果「我的事情,必須要我自己去設想」是正確的道理,那麼「他的事情,必須要他自己去設想」也應該是正理。所以,如果你認為「他的事情不用他自己設想,但我的事情我要自己設想」,那你先前提出的「我的事情,必須要我自己去設想」就不是正理。所以我再問你一次,你的意思是:如果我不幫自己想、不照顧珍愛自己,也不會有別人來幫忙,那我就會遇到困難,對吧?
同學:對。
老師:如果你要把這個看法當成你主張的正理,那麼,我運用同樣理路做出的推論,你也應該要同意。這個推論是:他人的心思也應該放在他人自己身上,他人自己的責任應該他人自己扛,別人並不會理他。把這個意思說得具體一點,以我為例,圖滇悲桑的責任,事實上要由圖滇悲桑自己扛,甲同學的責任要甲同學自己扛,你是這個意思嗎?
同學:我沒有這樣推論過。
老師:沒關係,我們可以現在討論看看。再複習一下從開始到現在的辯論邏輯,從我開始問你:「你的意思是,你的責任你自己要扛,是嗎?」如果你回答:「是!我的責任我自己要扛,否則我會遇到困難。」那我接著會問你的下個問題是:「那麼,甲同學的責任,是不是應該她自己扛? 」
同學:是。如果她扛不了,我再看看是不是幫忙。
老師:你說「是」,辯論時你自己的理路前後要一致。我現在繼續問你,運用相同的理路,所以「無論是誰,自己的責任應該要自己扛。」你是這個意思嗎?
同學:是。
暫時先辯論到這裡。以前我在對自己提問時,這位同學的答案也曾是我的一個答案:「因為自己的責任要自己扛,所以應該要照顧自己。」
二、不應珍愛我,因為自己的責任無法自己扛
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電視節目,哈哈!又讓你們知道我會看電視了!在非洲的森林中,有非常多牛和斑馬,數量真的非常龐大。畫面中出現了一隻獅子,不論牠追誰大家都在逃,不論牠獵殺其中哪一隻,大家都在旁邊看。我心想:牛和斑馬的數量那麼多,上千隻耶!如果大家團結起來抵抗,獅子還能做得了什麼?但因為大家都只顧自己,拋下那隻受難的動物,所以結局永遠都是一一被殺。
我們都擔心自己會吃虧,所以就用「自己的責任自己扛」為理由而拋下對方,然而,只擔心自己的結果是大家都吃虧,不只動物如此,我們也都是這樣。以這種想法為理由,放著遇難的他人不管,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因為同樣的理由,被別人棄置不顧。因為事實上,自己無法完全扛起自己的責任。
以我目前的狀態來看,算得上對佛法略懂一二,能對別人講授一點佛法。但二十年前的我,沒有現在的這些能力,雖然那時辯經還算不錯,但無法像現在這樣講佛法給別人聽。再往前推十一年,別說是佛法,那時的我連藏文都不會,佛法連一句都沒聽過。再往前推,那時的我什麼都不懂、不會說話,連「媽媽」兩個字都不會講。我一開始什麼都不懂,是後來慢慢學習才有今日。
再從身體的狀況來看,從現在往前推,回到自己二十歲時、往前推到十歲、五歲時,再往前推到一歲、五六個月大,那時,自己的責任自己扛不起來吧?那時的我,除了哭以外什麼都不會,蟲掉在身上也不懂得嚇走牠,只會哭;餓了,即使食物就放在旁邊,也不懂得拿只會哭;連上廁所也不會,那時我的能力就只有這樣。即使有人告訴我:「自己的責任要自己扛。」可是我根本扛不了,全都靠著別人幫忙扛,都是爸爸媽媽在扛,然後是手足親友在扛、鄰居在扛;稍微長大一點後,師長扛起我增長知識的責任,法友也幫著扛。我能有今日是因為很多人辛苦地扛起了責任。自己的責任,其實自己並沒有辦法完全扛起來啊。
老實說,即便已是成年人,遇到困難也是得求助於別人,有時你求助於某甲,有時求助於某乙,我們有各式各樣的事情都在求助於人。如果「自己的責任自己扛」是真正的正理,那你就不應該求助於任何人,自己要當自己的怙主。當然,一定有人會想:「我不會求助於任何人!」但這只是心裡的想法而已,事實上不可能做到。不求助於別人,就什麼事都辦不了,也不可能有始有終地把事情做完。而且會這樣想的人,只有在財務與身體狀況還不錯時有這種想法,但你不可能永遠處在這樣的狀況中。既然與事實不符,所以「自己的責任自己扛,別人的責人任別人扛」就不是正理。
幼年時的自己,什麼都要靠別人;將來老了病了,也必須求助於他人,為什麼在有能力幫助別人時,不想成為別人的依靠?如果你說:「我的責任我沒法自己扛,所以我求助於他人;但他人的責任他人自己扛,我不幫忙扛。」這種想法不但不公平,而且是應該感到羞恥的想法。如果明白自己的責任無法完全靠自己扛,無論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必須依靠他人,那自己應該也要成為能被人依靠的一員才對啊。
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過:「從小靠著別人的承擔,我們才能長大;走到人生終點之時,也必須完全地依賴別人。在人生中間階段稍微有能力之時,明明身體健康、具備一點知識,卻能言善道地說:『別人的責任我不必承擔』,說出這種話的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明明自己在人生的最初與最後階段都必須依賴他人,在自己是壯年之身、輪到自己要被人家依賴時,卻完全不幫助別人,只顧慮到自己,這樣對嗎?
三、明明有很多更需要照顧的人,為何只照顧「我」?
以我圖滇悲桑這個人為例,我用抽離的方式對自己提問。這裡有兩個房間,我們在這間房間上課,現在把這個叫圖滇悲桑的人,包括身與心,放在另外那個房間裡。看著這個名叫圖滇悲桑的人,對我而言,他是我唯一愛執的對象,是我唯一在承擔的責任。
接著我要問自己:「為何要愛執我?」不過,這個問題必須要問得更具體些,所以我要對自己舉個實例。我把全部的錢都放在面前,這些錢統統都是要給圖滇悲桑用的。此時我問自己:「為什麼這些錢全部都要給圖滇悲桑用?」這時我的心會回答:「如果這些錢不給他用,他就會遇到困難;如果他有這些錢可以用,困難就可以消除。別人並不會給他錢。」
表面上看起來,我的心覺得自己的作法有道理,這道理是:「錢要給真正需要的人。因為別人沒有缺錢的困難,所以我把錢都給圖滇悲桑用,我沒有做錯。」但事實上,圖滇悲桑並不是處境最悲慘的人,比他可憐的人很多。有些人沒有錢治病、有些人沒有錢吃飯,錢如果給他們用,他們的困難就會得到紓解。如果剛才那回答是我真正的想法,那我的錢就不應該給圖滇悲桑,應該給要更可憐的人才對,因為如果我的錢不給他,他就會遇到困難。不必把錢給有錢人,這種作法是很公正的。
我們跟自己講的理由是「已經有的人就不用再給,因為即使不給,他也不會有困難;但是我要給我自己,要不然我就會遇到困難」,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在管別人到底有沒有、缺不缺,面對已經一貧如洗的人,我們還是想要從他那裡獲得些什麼,覺得應該是他要給我們才對。
我們真正在做的與嘴上講的是兩回事。如果剛才講的是你真正誠實的想法,那你就不會把錢留給自己,應該要給那些沒人照顧、沒有能力自立的人才對。
同學:但是,你把錢全都給別人,圖滇悲桑就會變得一無所有。
老師:這倒是。那至少應該一人一半吧?如果有個比我可憐的人,我有一百元,應該要兩個人平分,一人五十。如果全部給對方,會像你講得那樣變得一無所有,那至少應該一人五十平分。
同學:但這樣會沒完沒了地一直給下去,他可能會一直比你糟。
老師:有什麼不同呢?我給圖滇悲桑這個人的,也是從來沒有停過啊。
同學:比你窮的人多得是,根本不可能給得完。
老師:不用全部都給,只要給一個就行。眼前如果有一個這樣的人,就給這個人。這樣可以吧?
同學:你照顧別人,誰來照顧你?
老師:我不照顧他,誰來照顧他?以錢為例。如果把錢給他,我會遇到困難;如果把錢給我,他會遇到困難。不是一樣嗎?
同學:別人可能會給他。
老師:我給他,別人也可能會給我。
同學:但你又不確定別人一定會給你,「可能」就是可能,不是一定。
老師:所謂的「別人可能會給他」也只是可能而已,不是一定。如果別人給他的可能性比較大,給我的可能性比較小,這樣的情況下,我不給他還算有一點理由,這個回答跟「不需要拿錢給富人」一樣,有理由不給。同樣的,如果你知道即使自己不給他,也會有別人給他,那雖然你沒給,但這是有理由的。可是,我們真正的做法是:即便沒有理由不給、應該要給,我們還是不會給。不管他的情況會不會好轉,不管有沒有人幫他,我們別說不會給,根本連考慮都不會考慮。
由上可知,剛才我們所說的理由或想法,既不誠實,也不符合事實。
「對我的三個題問」是一起出的,但說實在,應該一步步出題,而且是由上師用「經驗引導」的方式,依序帶領你們思惟會比較好。所謂「經驗引導」的進行方式是,先由上師講授,學生聽了思惟之後跟上師回報,而後上師再繼續引導。再者,「自他等換」是修習菩提心的方法之一,上述這些問題,如果能夠結合《入行論》所講的「自他等換」去思惟,有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對自己提問,把想到的答案寫下來,針對答案繼續再提問,用這種方式持續思惟下去。這個思惟過程也許不只一兩天,甚至要以年為單位,持之以恆地做一段時間。就像剛才我們在辯論「為何要愛執我」時,同學提出「自己的責任要自己扛」這個答案,其實我也曾經想過。我們剛才也針對這個答案,繼續提出了一些問題,如果你繼續思惟,還可以繼續補充。即使似乎獲得了答案,不應該以此為滿足,必須繼續找,未死之前都必須繼續找。
要常常問自己:愛執「我」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捨棄他人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 摘要:
與自己內在的想法辯論
如果只是直接問「為什麼要愛執我?」你也許只會從心外找答案。要不就是臨時想到什麼就講什麼,或者覆誦學過的東西充當答案。這種情況下,就算你能講出很多,但用這樣的答案進行辯論,頂多只能幫助你多建立一些理解,對內心幫助不大。應該怎麼做呢?就像之前講的,在問這問題之前,必須先觀察自己從早上起床到現在,自己都在做些什麼,等到內心產生感受後再追問:「我之所以這樣做,到底是為什麼?」當你產生內心真切的想法,用這種答案進行辯論,才能真正影響你的心。
在辯經場上進行辯論時,無論回答什麼,都會繼續被追問理由。例如,在辯論「補特伽羅是不是常法」時,無論回答是或不是,都會繼續被追問理由。提問者也可能舉出與回答者看法相違的經論或理路,質問道:「如果你說『是』,那就會與某經論或某理路相違」。面對追問,回答者要繼續回答,然後提問者會再繼續提問,回答者又再繼續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回答者只顧著耍嘴皮子,不用心誠實回答,那問題就會問不完;但若回答者在整個答辯過程裡都很真誠,當他啞口無言,無論回答什麼都不對的時候,回答者就算被「修理」了,而問問題的那一方就算獲勝。
受過這種辯論訓練後,要把這種能力真誠地用在實修上。實修時,辯論的雙方是誰呢?提問者是探究真相的智慧,被問者是錯誤的心。在平日的生活裡,我們很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產生,這些心有的正確、有的錯誤。讓智慧去質問錯誤的心:「你做了某事,為什麼?」錯誤的心會回答,然後智慧繼續提問,錯誤的心再回答,智慧再繼續提問,直到錯誤的心被問到啞口無言、什麼都答不出來,它才會靜息下來,此時錯誤的心就被你成功地修理到了。
這顆心雖然平常一直錯誤不斷,但是因為被修理了,此時會變得比較弱,因為你讓它無話可說了。無論這個心是煩惱、我執或常執,經過這個過程,雖然暫時上它只會變小,不會馬上消散,但它的確會愈來愈小。由此可知,實修時也會在內心裡辯論。
雖然有人認為不一定要學會辯經,一般而言也不能很武斷地說非辯經不可,但除了特別的少數人,一般人如果能辯經的話,可以把佛法學得更好一點。也就是說,雖然不能說「一定都要辯經」,因為有少數人不必透過辯經也可以訓練出觀擇的能力,辯倒自己內心錯誤的看法;但對一般人而言,透過辯經的訓練,才能培養出在實修時與自己對辯的能力。
為何要珍愛我?
一、應該珍愛我,因為我的責任要我自己扛。
老師:為什麼要愛執我?
同學:我照顧別人,別人不一定會回頭來照顧我,如果我不照顧我,不會有人照顧我。自己的事要自己做,所以我一定要留時間與心思給自己,否則可能會死掉或吃虧。
老師:某個道理若只適用於自己、不適用於別人,就不能算是正理。如果「我的事情,必須要我自己去設想」是正確的道理,那麼「他的事情,必須要他自己去設想」也應該是正理。所以,如果你認為「他的事情不用他自己設想,但我的事情我要自己設想」,那你先前提出的「我的事情,必須要我自己去設想」就不是正理。所以我再問你一次,你的意思是:如果我不幫自己想、不照顧珍愛自己,也不會有別人來幫忙,那我就會遇到困難,對吧?
同學:對。
老師:如果你要把這個看法當成你主張的正理,那麼,我運用同樣理路做出的推論,你也應該要同意。這個推論是:他人的心思也應該放在他人自己身上,他人自己的責任應該他人自己扛,別人並不會理他。把這個意思說得具體一點,以我為例,圖滇悲桑的責任,事實上要由圖滇悲桑自己扛,甲同學的責任要甲同學自己扛,你是這個意思嗎?
同學:我沒有這樣推論過。
老師:沒關係,我們可以現在討論看看。再複習一下從開始到現在的辯論邏輯,從我開始問你:「你的意思是,你的責任你自己要扛,是嗎?」如果你回答:「是!我的責任我自己要扛,否則我會遇到困難。」那我接著會問你的下個問題是:「那麼,甲同學的責任,是不是應該她自己扛? 」
同學:是。如果她扛不了,我再看看是不是幫忙。
老師:你說「是」,辯論時你自己的理路前後要一致。我現在繼續問你,運用相同的理路,所以「無論是誰,自己的責任應該要自己扛。」你是這個意思嗎?
同學:是。
暫時先辯論到這裡。以前我在對自己提問時,這位同學的答案也曾是我的一個答案:「因為自己的責任要自己扛,所以應該要照顧自己。」
二、不應珍愛我,因為自己的責任無法自己扛
我想到曾經看過的一個電視節目,哈哈!又讓你們知道我會看電視了!在非洲的森林中,有非常多牛和斑馬,數量真的非常龐大。畫面中出現了一隻獅子,不論牠追誰大家都在逃,不論牠獵殺其中哪一隻,大家都在旁邊看。我心想:牛和斑馬的數量那麼多,上千隻耶!如果大家團結起來抵抗,獅子還能做得了什麼?但因為大家都只顧自己,拋下那隻受難的動物,所以結局永遠都是一一被殺。
我們都擔心自己會吃虧,所以就用「自己的責任自己扛」為理由而拋下對方,然而,只擔心自己的結果是大家都吃虧,不只動物如此,我們也都是這樣。以這種想法為理由,放著遇難的他人不管,有一天,我們自己也會因為同樣的理由,被別人棄置不顧。因為事實上,自己無法完全扛起自己的責任。
以我目前的狀態來看,算得上對佛法略懂一二,能對別人講授一點佛法。但二十年前的我,沒有現在的這些能力,雖然那時辯經還算不錯,但無法像現在這樣講佛法給別人聽。再往前推十一年,別說是佛法,那時的我連藏文都不會,佛法連一句都沒聽過。再往前推,那時的我什麼都不懂、不會說話,連「媽媽」兩個字都不會講。我一開始什麼都不懂,是後來慢慢學習才有今日。
再從身體的狀況來看,從現在往前推,回到自己二十歲時、往前推到十歲、五歲時,再往前推到一歲、五六個月大,那時,自己的責任自己扛不起來吧?那時的我,除了哭以外什麼都不會,蟲掉在身上也不懂得嚇走牠,只會哭;餓了,即使食物就放在旁邊,也不懂得拿只會哭;連上廁所也不會,那時我的能力就只有這樣。即使有人告訴我:「自己的責任要自己扛。」可是我根本扛不了,全都靠著別人幫忙扛,都是爸爸媽媽在扛,然後是手足親友在扛、鄰居在扛;稍微長大一點後,師長扛起我增長知識的責任,法友也幫著扛。我能有今日是因為很多人辛苦地扛起了責任。自己的責任,其實自己並沒有辦法完全扛起來啊。
老實說,即便已是成年人,遇到困難也是得求助於別人,有時你求助於某甲,有時求助於某乙,我們有各式各樣的事情都在求助於人。如果「自己的責任自己扛」是真正的正理,那你就不應該求助於任何人,自己要當自己的怙主。當然,一定有人會想:「我不會求助於任何人!」但這只是心裡的想法而已,事實上不可能做到。不求助於別人,就什麼事都辦不了,也不可能有始有終地把事情做完。而且會這樣想的人,只有在財務與身體狀況還不錯時有這種想法,但你不可能永遠處在這樣的狀況中。既然與事實不符,所以「自己的責任自己扛,別人的責人任別人扛」就不是正理。
幼年時的自己,什麼都要靠別人;將來老了病了,也必須求助於他人,為什麼在有能力幫助別人時,不想成為別人的依靠?如果你說:「我的責任我沒法自己扛,所以我求助於他人;但他人的責任他人自己扛,我不幫忙扛。」這種想法不但不公平,而且是應該感到羞恥的想法。如果明白自己的責任無法完全靠自己扛,無論過去、現在與未來都必須依靠他人,那自己應該也要成為能被人依靠的一員才對啊。
聖座嘉瓦仁波切曾說過:「從小靠著別人的承擔,我們才能長大;走到人生終點之時,也必須完全地依賴別人。在人生中間階段稍微有能力之時,明明身體健康、具備一點知識,卻能言善道地說:『別人的責任我不必承擔』,說出這種話的人,是怎樣的一個人呢?」明明自己在人生的最初與最後階段都必須依賴他人,在自己是壯年之身、輪到自己要被人家依賴時,卻完全不幫助別人,只顧慮到自己,這樣對嗎?
三、明明有很多更需要照顧的人,為何只照顧「我」?
以我圖滇悲桑這個人為例,我用抽離的方式對自己提問。這裡有兩個房間,我們在這間房間上課,現在把這個叫圖滇悲桑的人,包括身與心,放在另外那個房間裡。看著這個名叫圖滇悲桑的人,對我而言,他是我唯一愛執的對象,是我唯一在承擔的責任。
接著我要問自己:「為何要愛執我?」不過,這個問題必須要問得更具體些,所以我要對自己舉個實例。我把全部的錢都放在面前,這些錢統統都是要給圖滇悲桑用的。此時我問自己:「為什麼這些錢全部都要給圖滇悲桑用?」這時我的心會回答:「如果這些錢不給他用,他就會遇到困難;如果他有這些錢可以用,困難就可以消除。別人並不會給他錢。」
表面上看起來,我的心覺得自己的作法有道理,這道理是:「錢要給真正需要的人。因為別人沒有缺錢的困難,所以我把錢都給圖滇悲桑用,我沒有做錯。」但事實上,圖滇悲桑並不是處境最悲慘的人,比他可憐的人很多。有些人沒有錢治病、有些人沒有錢吃飯,錢如果給他們用,他們的困難就會得到紓解。如果剛才那回答是我真正的想法,那我的錢就不應該給圖滇悲桑,應該給要更可憐的人才對,因為如果我的錢不給他,他就會遇到困難。不必把錢給有錢人,這種作法是很公正的。
我們跟自己講的理由是「已經有的人就不用再給,因為即使不給,他也不會有困難;但是我要給我自己,要不然我就會遇到困難」,但事實上,我們並沒有在管別人到底有沒有、缺不缺,面對已經一貧如洗的人,我們還是想要從他那裡獲得些什麼,覺得應該是他要給我們才對。
我們真正在做的與嘴上講的是兩回事。如果剛才講的是你真正誠實的想法,那你就不會把錢留給自己,應該要給那些沒人照顧、沒有能力自立的人才對。
同學:但是,你把錢全都給別人,圖滇悲桑就會變得一無所有。
老師:這倒是。那至少應該一人一半吧?如果有個比我可憐的人,我有一百元,應該要兩個人平分,一人五十。如果全部給對方,會像你講得那樣變得一無所有,那至少應該一人五十平分。
同學:但這樣會沒完沒了地一直給下去,他可能會一直比你糟。
老師:有什麼不同呢?我給圖滇悲桑這個人的,也是從來沒有停過啊。
同學:比你窮的人多得是,根本不可能給得完。
老師:不用全部都給,只要給一個就行。眼前如果有一個這樣的人,就給這個人。這樣可以吧?
同學:你照顧別人,誰來照顧你?
老師:我不照顧他,誰來照顧他?以錢為例。如果把錢給他,我會遇到困難;如果把錢給我,他會遇到困難。不是一樣嗎?
同學:別人可能會給他。
老師:我給他,別人也可能會給我。
同學:但你又不確定別人一定會給你,「可能」就是可能,不是一定。
老師:所謂的「別人可能會給他」也只是可能而已,不是一定。如果別人給他的可能性比較大,給我的可能性比較小,這樣的情況下,我不給他還算有一點理由,這個回答跟「不需要拿錢給富人」一樣,有理由不給。同樣的,如果你知道即使自己不給他,也會有別人給他,那雖然你沒給,但這是有理由的。可是,我們真正的做法是:即便沒有理由不給、應該要給,我們還是不會給。不管他的情況會不會好轉,不管有沒有人幫他,我們別說不會給,根本連考慮都不會考慮。
由上可知,剛才我們所說的理由或想法,既不誠實,也不符合事實。
結語
「對我的三個題問」是一起出的,但說實在,應該一步步出題,而且是由上師用「經驗引導」的方式,依序帶領你們思惟會比較好。所謂「經驗引導」的進行方式是,先由上師講授,學生聽了思惟之後跟上師回報,而後上師再繼續引導。再者,「自他等換」是修習菩提心的方法之一,上述這些問題,如果能夠結合《入行論》所講的「自他等換」去思惟,有可能會產生很大的幫助。
對自己提問,把想到的答案寫下來,針對答案繼續再提問,用這種方式持續思惟下去。這個思惟過程也許不只一兩天,甚至要以年為單位,持之以恆地做一段時間。就像剛才我們在辯論「為何要愛執我」時,同學提出「自己的責任要自己扛」這個答案,其實我也曾經想過。我們剛才也針對這個答案,繼續提出了一些問題,如果你繼續思惟,還可以繼續補充。即使似乎獲得了答案,不應該以此為滿足,必須繼續找,未死之前都必須繼續找。
要常常問自己:愛執「我」的理由到底是什麼?捨棄他人的理由又是什麼呢?
※ 摘要:
- 讓內心產生真切的想法,再用這種答案進行辯論,才能真正影響你的心。
- 實修時,辯論的雙方是誰呢?提問者是探究真相的智慧,被問者是錯誤的心。直到錯誤的心被問到啞口無言,它才會稍停下來,此時你就成功地修理到它了。
- 某個道理若只適用於自己、不適用於別人,就不能算是正理。如果你把某個看法當成你主張的正理,對於我用你所謂的正理做出的推論,你也必須同意才對。
- 我們都擔心自己會吃虧,所以就用「自己的責任自己扛」為理由而拋下對方,有一天,我們也會因為同樣的理由,被別人棄置不顧。因為事實上,自己無法完全扛起自己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