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41課-課程總結
課程總結
這門課上到這裡,已經接近尾聲了,以下綜合整理目前為止講過的內容。個人與社會的各種痛苦與困境是「苦諦」;造成這些苦諦產生的因是十惡業,造惡業是因為貪瞋等煩惱,煩惱的根本是貪欲,貪欲的根本是我執,這些都是「集諦」;一旦消除我執,一切困境與困境的因就會中斷,這是「滅諦」;為了能夠完全消除痛苦與困境,從產生無造作的「希願脫離我執」的心,到生起比量、生起止觀雙運的三摩地、現證無我、繼續修習,這些是「道諦」。仔細想想,佛陀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我們真的很不一樣。就拿人與人的相處為例,我們與某個人在一起,當彼此相處不下去時,我們就會換另一個人,然後又覺得困難,然後又再換人;本來居住在某一處,遇到了麻煩,於是就換個地方,又遇到困難,於是又再換個地方;吃東西也是這樣,吃了某種食物覺得不好,於是換另一種食物吃,這就是我們解決問題的方式,長久以來一直如此。但佛陀說,一切的困難、不快樂與混亂,最根本的原因是內心不調伏,外在的事物都只是暫時的緣而已,不是真正的因。所以,如果能夠調伏內心,社會上種種的困境與紛爭將不會再發生,而個人內心混亂等困難,也百分百可以消除。
想想看,佛陀的方法與我們慣用的方法,哪裡不一樣呢?如果,某個地方充滿了碎石與荊棘,我們的作法是:待在這個地方時,就企圖用布或皮革把整個地方覆蓋住,再換地方也遇到刺人的荊棘,又再試圖做同樣的努力。但是,如果遍地都是荊棘呢?受限於經費能力種種的限制,我們根本沒有能力把所有的地面都舖上皮革。相較之下,佛陀用的方法就非常方便,不用做這麼大範圍的辛苦事,只要用一片小小的皮革做成鞋子穿在腳上,到哪裡去都可以,都不會被刺到。看看佛陀所用的方法,跟我們的方法,差別真的很大。
《心經》裡的咒語「代雅塔,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耶薩訶」,聖座嘉瓦仁波切是這麼解釋的:「去吧,去吧,全然極致地去吧,建立菩提的根本。」。第一個「揭諦」的意思是,內心強烈地希求脫離我執;第二個「揭諦」的意思是,思惟無我,知道什麼是無我,生起止觀雙運三摩地;「波羅揭諦」意謂「現證無我」;而「波羅僧揭諦」是指現證無我後再繼續修;最後完全清除我執則是「菩提耶薩訶」。
就像一層層剝開洋蔥般,我已經把「四聖諦」的第一層內容剝開了。這些內容,我期望你們能了解百分之九十,同時我也相信你們做到了;將來若有時間,在「四聖諦再探」課程中,我將剝開的是第二層,我覺得大家有希望可以了解百分之六十到七十;之後,如果再有時間,在「大乘不共四聖諦」課程中,希望能剝開第三層,到那個時候,除非你們已讀完《中觀》、《釋量論》,否則,我預期大家應該只能了解百分之三十。
你們曾問我是如何懂經論的,好像我懂得經論的樣子,但事實上,我懂得的很少,現在因為只單講「四聖諦」這個主題,所以還可以講得出那麼一點點。然而,除了能講得出來的這一點點之外,別的我都講不出來。
第一堂課用了幾種不同的角度,概略解釋「諸法從緣生,如來說是因;諸法從緣滅,大沙門所說。」這首偈頌,並在在不涉及前後世的前提下,完成了對這首偈頌的第一種解釋方式。在今生,無論社會或個人遇到的困難、內心的混亂、包括日前舉例說明的入獄坐牢等種種困苦,是由十惡業與煩惱產生;遮除這些困苦的方法有暫時與究竟之分,這次的課程並沒有說明暫時的遮除方法,包括修不淨觀、修慈等等;我們只針對究竟的遮除方法「修無我」做了一些說明。
不過,這次課程中討論的「苦」,僅限於今生遭遇到的苦。在這首偈頌的第二種解釋方式(從下士道的觀點解釋)中,對於「苦」的解釋,除了我們平常所認為的苦之外,還包括死亡之後投生於地獄、餓鬼、畜生的惡趣苦。在第一與第二種解釋方式裡,對「苦諦」的解釋同樣都僅限於「苦苦」,差別只在於有沒有涉及來生而已(第一種沒有,第二種有),對於苦的成因、解決的方法等內容也都大致相同。
將來,在「四聖諦再探」課程中,會對這首偈頌做第三種解釋(從中士道的觀點解釋)。課程中將會說明為何另外兩種苦「壞苦、行苦」也是苦,而這兩種苦的根本是業、煩惱、我執,並解釋佛陀開示的除苦方法。
課後作業:前後世存在嗎?
這次課程結束後,到下次課程開始之間,大概會有四、五個月的空檔,我想給大家的作業是:思惟「前後世是否存在」。至於「業果之理是否為真」,必須在前後世這個命題討論完之後才能談,而且也必須用思惟的方式去探究。
一個沒有去研究真相的人,討論「業果之理」時,可能會直接回答:「業果之理是真的,因為是佛陀講的」。如果你這樣答,那我會繼續問你:「為什麼佛陀說的就是真的?」也許你會回答:「佛陀不可能說謊」。我會再繼續問你:「你是如何判斷佛不會說謊?」而且,就算佛陀真的沒說謊,但並不表示他說的就是事實。因為所謂的「說謊」指的是心裡想的跟嘴上說的不一樣,所以,也許佛陀心裡的確認為業果之理是真的,但是,你如何確定佛陀心裡想的沒有錯呢?以上這些問題,都是應該要去研究的。
同學:您說您曾想過,若能跟隨尼瑪杰千老師學習三年的話,一定會進步的。我想,如果有機會在您面前學習五年十年的話,我也一定會進步!雖然我不是很好的法器,但我真的想要學法,請您繼續教導我們。
老師:聖座嘉瓦仁波切在講「行苦」時經常這樣說:「若要生起真正的出離心,一定要生起想要脫離行苦的心。」講「四聖諦」這個主題時,若要真正把「苦諦」講清楚,就一定要講到「行苦」。但如果直接切入這個主題,你們恐怕沒有辦法了解,所以,我正在做的事情,就是在為將來能夠接收這個法的法器作準備。
如果你們沒忘記這次課程所講的內容,那麼,未來繼續講課之時,你們就已經是可以接收的法器了;假如忘記的話,那就再說了。
※ 摘要:
- 在不牽涉前後世的前提下談四聖諦,個人與社會的各種痛苦與困境是「苦諦」;造成這些苦諦產生的因是十惡業,造惡業是因為貪瞋等煩惱,煩惱的根本是貪欲,貪欲的根本是我執,這些都是「集諦」;一旦消除我執,一切困境與困境的因就會中斷,這是「滅諦」;為了能夠完全消除痛苦與困境,從產生無造作的「希願脫離我執」的心,到生起比量、生起止觀雙運的三摩地、現證無我、繼續修習,這些是「道諦」。
- 想想看,佛陀的方法與我們慣用的方法,哪裡不一樣呢?
- 思惟「前後世是否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