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3課-認識「色界、無色界」之後
我曾以為認識投生色界與無色界的方法並不重要,因為我沒打算投生到那裡去。只是因為寺院要考,所以還是有認真讀。完成格西學業後,見到了寺院以外的世界,遇到很多不一樣的人,聽到各種不一樣的說法,才發覺當年這門課程原來很重要。它對我很重要的幫助之一是,讓我有能力辨識那些號稱極殊勝的法類,是否真的那麼了不起。
有人宣稱某種修行方法非常了不起,是他的獨門秘訣,其他人包括佛教各部派、大乘法門都沒提過,又說這種法門非常深邃精妙。但真正去聽他說的內容,其實是之前講的以虛空為所緣、遮除有質礙顯現的修行方法;或是以心識為所緣去修,但他宣稱這就是能解脫的因,也有些人說修完全不作意,就可以解脫。
但其實這些修行方法,不只印度外道會用,佛教也會運用這些方法修三摩地。再者,印度外道與佛教運用這種修行方法時,也有一定的次第,是在修了止觀、遮除了粗分煩惱後,才是開始運用這種方法修行,而不是在毫無基礎的狀況下隨意亂修。但那些宣稱這種修行方法很特殊的人,在解釋的時候,連前面該具備的基礎都沒講,跟大家說只要直接觀修虛空、心識或完全不作意就可以解脫,又說這種修行方法只在他們的傳承裡有,別人都沒有。
聽到這些話,我想起以前學過的內容。對照之後,我知道他們說的與投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的修行方法非常類似,但又粗糙很多。除非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釋,否則,修行方法既與外道相同,又比正統的做法還要粗糙,又怎麼會是解脫道呢?經過以上分析後,我很慶幸自己以前學過,才能在聽到似是而非的主張時,馬上有能力釐清;如果以前沒學過,就沒有這種能力了。我還記得自己當時的心情:「啊!以前覺得派不上用場的那些學習,原來這麼有用。」不管你想不想投生上二界,「靜慮無色」單元裡講的內容,對於無誤地認識什麼是解脫,真的非常有幫助。
投生色界與無色界仍是輪迴,不是解脫。不但所有佛經都這麼說,而且也是佛教徒共通的看法。雖然一般而言佛語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佛教徒對佛語的詮釋,在某些地方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投生色界與無色界仍是輪迴,不是解脫」是四部宗義共同的見解,完全沒有分歧。雖然一般來說,上述這些修行方法觸及了很微細的層面;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只是很粗的修行層次,根本談不上解脫,因為在這些修行方法中並沒有看到「我」的過患,沒辦法探究到「我」的本質,沒有動搖到「我」。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些修行方法都只是換湯不換藥,就好像不想吃飯,覺得餃子比較好吃就改吃餃子;不想吃餃子,覺得麵比較好吃就改吃麵,都是在想吃的前提下,把心中覺得不好吃的換成好吃的食物而已。同樣地,不去探究「我」的本質,「我」原封不動,而後,因為比起外在的快樂,內心的快樂更快樂,所以就把追求的方向從外在轉向內心。但無論把快樂來源換成什麼,這些快樂都是「我」要的,「我」要獲得內心的寧靜。在剛才講的修行層次裡,只是更換不同的追求,完全沒有動搖到「我」。這種作法,與佛教的作法非常不一樣。
所有的佛教宗義都主張無我,雖然對於什麼是無我有粗細不同的見解,但基本上,所有的佛教宗義都在研究「我」的本質,得到的共同結論都是無我。只要不談無我,無論用什麼方法修行都無法解脫,因為只要還「有我」,就算暫時消除煩惱,煩惱一定會再產生,所得到的結果一定不是解脫,仍然是輪迴。至於什麼是解脫,各位學到滅諦這個主題時,就有機會仔細做研究。
剛才說過,《現觀》第五年的課程會透過「靜慮無色」這個單元,學習到與上二界相關的內容;至於欲天六天與三惡趣的相關內容,包括造了什麼樣的因,會投生到那些地方,在《甘珠爾》ཟ།部འ།部與ཡ།部,大約兩函半有仔細說明,經名是《正法念處經》。這部經按理來說,應該是要完整說明從地獄到有頂天的一切情況,但在藏文版的這兩函半裡只講到欲天的第三層離諍天,就突然中斷了,沒有做任何的結語。我猜想可能是沒有譯完。
※ 摘要:
有人宣稱某種修行方法非常了不起,是他的獨門秘訣,其他人包括佛教各部派、大乘法門都沒提過,又說這種法門非常深邃精妙。但真正去聽他說的內容,其實是之前講的以虛空為所緣、遮除有質礙顯現的修行方法;或是以心識為所緣去修,但他宣稱這就是能解脫的因,也有些人說修完全不作意,就可以解脫。
但其實這些修行方法,不只印度外道會用,佛教也會運用這些方法修三摩地。再者,印度外道與佛教運用這種修行方法時,也有一定的次第,是在修了止觀、遮除了粗分煩惱後,才是開始運用這種方法修行,而不是在毫無基礎的狀況下隨意亂修。但那些宣稱這種修行方法很特殊的人,在解釋的時候,連前面該具備的基礎都沒講,跟大家說只要直接觀修虛空、心識或完全不作意就可以解脫,又說這種修行方法只在他們的傳承裡有,別人都沒有。
聽到這些話,我想起以前學過的內容。對照之後,我知道他們說的與投生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的修行方法非常類似,但又粗糙很多。除非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釋,否則,修行方法既與外道相同,又比正統的做法還要粗糙,又怎麼會是解脫道呢?經過以上分析後,我很慶幸自己以前學過,才能在聽到似是而非的主張時,馬上有能力釐清;如果以前沒學過,就沒有這種能力了。我還記得自己當時的心情:「啊!以前覺得派不上用場的那些學習,原來這麼有用。」不管你想不想投生上二界,「靜慮無色」單元裡講的內容,對於無誤地認識什麼是解脫,真的非常有幫助。
投生色界與無色界仍是輪迴,不是解脫。不但所有佛經都這麼說,而且也是佛教徒共通的看法。雖然一般而言佛語有了義與不了義之分,佛教徒對佛語的詮釋,在某些地方的看法也不一致;但「投生色界與無色界仍是輪迴,不是解脫」是四部宗義共同的見解,完全沒有分歧。雖然一般來說,上述這些修行方法觸及了很微細的層面;但從佛教的角度來看,它們都只是很粗的修行層次,根本談不上解脫,因為在這些修行方法中並沒有看到「我」的過患,沒辦法探究到「我」的本質,沒有動搖到「我」。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些修行方法都只是換湯不換藥,就好像不想吃飯,覺得餃子比較好吃就改吃餃子;不想吃餃子,覺得麵比較好吃就改吃麵,都是在想吃的前提下,把心中覺得不好吃的換成好吃的食物而已。同樣地,不去探究「我」的本質,「我」原封不動,而後,因為比起外在的快樂,內心的快樂更快樂,所以就把追求的方向從外在轉向內心。但無論把快樂來源換成什麼,這些快樂都是「我」要的,「我」要獲得內心的寧靜。在剛才講的修行層次裡,只是更換不同的追求,完全沒有動搖到「我」。這種作法,與佛教的作法非常不一樣。
所有的佛教宗義都主張無我,雖然對於什麼是無我有粗細不同的見解,但基本上,所有的佛教宗義都在研究「我」的本質,得到的共同結論都是無我。只要不談無我,無論用什麼方法修行都無法解脫,因為只要還「有我」,就算暫時消除煩惱,煩惱一定會再產生,所得到的結果一定不是解脫,仍然是輪迴。至於什麼是解脫,各位學到滅諦這個主題時,就有機會仔細做研究。
剛才說過,《現觀》第五年的課程會透過「靜慮無色」這個單元,學習到與上二界相關的內容;至於欲天六天與三惡趣的相關內容,包括造了什麼樣的因,會投生到那些地方,在《甘珠爾》ཟ།部འ།部與ཡ།部,大約兩函半有仔細說明,經名是《正法念處經》。這部經按理來說,應該是要完整說明從地獄到有頂天的一切情況,但在藏文版的這兩函半裡只講到欲天的第三層離諍天,就突然中斷了,沒有做任何的結語。我猜想可能是沒有譯完。
※ 摘要:
- 「靜慮無色」單元裡講的內容,對於無誤地認識什麼是解脫很有幫助。
- 投生色界與無色界仍是輪迴,不是解脫。因為在這些修行方法中並沒有看到「我」的過患,沒有探究「我」的本質,沒有動搖到「我」。
- 只要不談無我,無論用什麼方法修行都無法解脫,因為只要還「有我」,就算暫時消除煩惱,煩惱一定會再產生,所得到的結果一定不是解脫,仍然是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