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9課-略說善與惡(上)
投生於何處、苦樂受的領受、好壞顯相的產生,這些都是依由心識上的能力而產生。以上內容,在之前的課程中已經講述完畢。由於已經解釋過它們是如何來自於業或說心識上的能力,接著我們將進一步討論「樂,如何由善業而來;苦,如何由惡業而來」。在討論這個問題前,首先要先辨識什麼是善惡,否則我們的討論將淪為推測之說。先從我們都知道的一般的看法回答起,說說你們各自的看法。
同學一:善不只是不傷害別人,而且還要能為他人帶來幸福。
老師:如果傷害他人,就成為不善了。
同學二:我認為善不善與動機有關,如果動機是好的,所作的行為就是善的。
老師:什麼是好的動機?
同學二:相順於佛法的動機就是好的動機。
老師:你的意思是,由相順於佛法的動機而做出的行為,就是善;反之,由不相順於佛法的動機而做出的行為,就是惡。
同學三:不傷害其他人。
老師:只講人似乎範圍太小了,把人改成有情吧!
同學三:不只不傷害其他有情,而且去利益其他有情,這樣就是善。
同學四:能成為自他安樂之因,是善。
老師:那麼,成為自他痛苦之因,就是惡。
同學五:能讓他人受益的行為,是善。
同學六:要判斷什麼是究竟的善很難,但也許可以這麼說,與師長和佛陀教導相符順的行為是善。
老師:可以把師長與佛陀改為佛陀就好,因為教導佛教的師長也是佛陀的追隨者,若只是師長則不一定。這樣說來,你的意思是,與佛陀教導相符順的行為是善。你的想法與第二位同學相似。
同學七:能究竟成辦佛果位的因,是善;不能究竟成辦佛果位的因,是惡。
老師:這個標準很高喔,因為善有很多不同的層次。
同學八:下至愛護一隻貓,上至成佛,這些都是善。
同學九:不傷害有情、利益有情。
同學十:心裡帶著好的想法,在實踐時不違反戒律。
老師:不違反戒律是什麼意思?
同學十:例如,受居士戒者在實踐內心的好想法時,不違犯居士戒。
老師:戒律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性戒,例如斷殺生,這不是佛所制定的戒,是根據事實而有的戒律;另一種是遮戒,例如出家人應著袈裟,這是佛陀所制定的戒律。
同學十一:能帶來可產生樂的異熟果者是善,能帶來可產生苦的異熟果者是不善。
老師:這種解釋不容易幫助我們清楚指認何謂善惡。
同學十二:遮止傷害別人,就是善。
若善惡的標準是像第二與第六位同學說的那樣,非佛教徒聽了可能會認為,這是對佛教有偏好的人訂出的標準,因為你們以是否與佛語相違做為善惡的標準;第四與第七位同學是從因的角度回答善惡的標準,你們說,善是安樂的因。對於這個答案,可以再進一步想想的是:所有的善都是安樂的因嗎?還是另有標準?要達到什麼標準才能成為解脫的因?到什麼程度才能成為成佛的因?最後,大部份同學都以「利益或傷害他人」做為判斷善惡的標準,不過利益一詞要換成「可屬利他者」,因為光是生起利他心,不一定能直接利益到對方,但利他心本身是善。
從大家的回答,我感覺各位內心的想法屬於佛法初階者的想法。不過,在談善惡標準時,若講述對象包含非佛教徒與非佛教說宗義者,也就只能這樣回答了。但是,若僅以佛教徒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應該要再往前跨一步,可以朝向「可屬瞋恚者」與「可屬慈悲者」這兩個方向去思考如何分辨善惡。只是,在這種分類中,可歸屬於慈心與悲心者是善,可歸屬於瞋恚者是惡,那貪呢?似乎就漏掉了。體性是貪的不善,以及與之相反的善,就沒有被包括進去。
同學:以貪為動機所做的事,屬於善業還是惡業?
老師:對淫欲的貪、男女間的貪,應該算是不善。而這樣的貪,也不能用「是否可屬利他者」來判斷,可見這標準包括的範圍不夠完整。
剛才說「可屬瞋恚者」是惡,這種標準對大眾來說很方便,因為它的周延性夠,也很容易運用這個標準辨識出什麼是不善,而與之相反的利他則屬於善。可是,貪欲這部份就有點麻煩,不容易用簡單的字眼講明白,因為貪欲不一定是不善,而且不僅有周延性不夠的問題,貪欲本身亦有很多種層次,因此必須清楚界定出它的界限才行。
例如,希望自己來世能投生天道、希望來世自己的身體健康、很有力氣,哈,你們看看,我在舉例時,不由自主地說出這個希望了,因為我的身體現在不太有力氣呢!哈哈!這種貪是無記,不是不善。再者,對今世的貪也有很多種,包括對淫欲強烈的貪欲、對手足間親情的貪欲、對林園花木的貪欲等,雖然同樣是貪欲,但對於內心寧和的破壞程度卻不相同。以今生事物為所緣而生的貪欲,是否都是不善?這還要再做進一步探究。
同學:所以,貪欲不周遍是不善,是嗎?
老師:對,這很顯而易見,例如剛才提到以來世為所緣的貪欲並非不善,而是無記。
以今生為所緣而生的貪欲,是否都算是不善呢?還是可以說,雖是不善,但只是小小的不善呢?例如想著某種食物很好吃而去吃是不善,但只是小小的不善?不過,如果完全以這個標準來判斷善惡,也許連佛教徒聽了都會覺得很壓力很大。總之,以今生為所緣的貪欲是否算是不善,這點還要再做探究。就算是,也不必因此而覺得緊張。因為,雖然屬於不善業,但要成為能生異熟果的業,還必須具備許多特點。單單只是善業或不善業,不一定就能成為使你投生善趣或惡趣的業。
有一位到國外弘法的格西跟我說:「不要太對外國學生講為何貪欲是不善、將來會感得苦異熟……否則他們可能會轉頭就走,或是一直找你的麻煩。」但我剛才好像已經講了,哈哈!所以得解釋清楚才行。
※ 摘要:
一、討論:何謂善惡
同學一:善不只是不傷害別人,而且還要能為他人帶來幸福。
老師:如果傷害他人,就成為不善了。
同學二:我認為善不善與動機有關,如果動機是好的,所作的行為就是善的。
老師:什麼是好的動機?
同學二:相順於佛法的動機就是好的動機。
老師:你的意思是,由相順於佛法的動機而做出的行為,就是善;反之,由不相順於佛法的動機而做出的行為,就是惡。
同學三:不傷害其他人。
老師:只講人似乎範圍太小了,把人改成有情吧!
同學三:不只不傷害其他有情,而且去利益其他有情,這樣就是善。
同學四:能成為自他安樂之因,是善。
老師:那麼,成為自他痛苦之因,就是惡。
同學五:能讓他人受益的行為,是善。
同學六:要判斷什麼是究竟的善很難,但也許可以這麼說,與師長和佛陀教導相符順的行為是善。
老師:可以把師長與佛陀改為佛陀就好,因為教導佛教的師長也是佛陀的追隨者,若只是師長則不一定。這樣說來,你的意思是,與佛陀教導相符順的行為是善。你的想法與第二位同學相似。
同學七:能究竟成辦佛果位的因,是善;不能究竟成辦佛果位的因,是惡。
老師:這個標準很高喔,因為善有很多不同的層次。
同學八:下至愛護一隻貓,上至成佛,這些都是善。
同學九:不傷害有情、利益有情。
同學十:心裡帶著好的想法,在實踐時不違反戒律。
老師:不違反戒律是什麼意思?
同學十:例如,受居士戒者在實踐內心的好想法時,不違犯居士戒。
老師:戒律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性戒,例如斷殺生,這不是佛所制定的戒,是根據事實而有的戒律;另一種是遮戒,例如出家人應著袈裟,這是佛陀所制定的戒律。
同學十一:能帶來可產生樂的異熟果者是善,能帶來可產生苦的異熟果者是不善。
老師:這種解釋不容易幫助我們清楚指認何謂善惡。
同學十二:遮止傷害別人,就是善。
若善惡的標準是像第二與第六位同學說的那樣,非佛教徒聽了可能會認為,這是對佛教有偏好的人訂出的標準,因為你們以是否與佛語相違做為善惡的標準;第四與第七位同學是從因的角度回答善惡的標準,你們說,善是安樂的因。對於這個答案,可以再進一步想想的是:所有的善都是安樂的因嗎?還是另有標準?要達到什麼標準才能成為解脫的因?到什麼程度才能成為成佛的因?最後,大部份同學都以「利益或傷害他人」做為判斷善惡的標準,不過利益一詞要換成「可屬利他者」,因為光是生起利他心,不一定能直接利益到對方,但利他心本身是善。
二、概說善與惡
從大家的回答,我感覺各位內心的想法屬於佛法初階者的想法。不過,在談善惡標準時,若講述對象包含非佛教徒與非佛教說宗義者,也就只能這樣回答了。但是,若僅以佛教徒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應該要再往前跨一步,可以朝向「可屬瞋恚者」與「可屬慈悲者」這兩個方向去思考如何分辨善惡。只是,在這種分類中,可歸屬於慈心與悲心者是善,可歸屬於瞋恚者是惡,那貪呢?似乎就漏掉了。體性是貪的不善,以及與之相反的善,就沒有被包括進去。
同學:以貪為動機所做的事,屬於善業還是惡業?
老師:對淫欲的貪、男女間的貪,應該算是不善。而這樣的貪,也不能用「是否可屬利他者」來判斷,可見這標準包括的範圍不夠完整。
剛才說「可屬瞋恚者」是惡,這種標準對大眾來說很方便,因為它的周延性夠,也很容易運用這個標準辨識出什麼是不善,而與之相反的利他則屬於善。可是,貪欲這部份就有點麻煩,不容易用簡單的字眼講明白,因為貪欲不一定是不善,而且不僅有周延性不夠的問題,貪欲本身亦有很多種層次,因此必須清楚界定出它的界限才行。
例如,希望自己來世能投生天道、希望來世自己的身體健康、很有力氣,哈,你們看看,我在舉例時,不由自主地說出這個希望了,因為我的身體現在不太有力氣呢!哈哈!這種貪是無記,不是不善。再者,對今世的貪也有很多種,包括對淫欲強烈的貪欲、對手足間親情的貪欲、對林園花木的貪欲等,雖然同樣是貪欲,但對於內心寧和的破壞程度卻不相同。以今生事物為所緣而生的貪欲,是否都是不善?這還要再做進一步探究。
同學:所以,貪欲不周遍是不善,是嗎?
老師:對,這很顯而易見,例如剛才提到以來世為所緣的貪欲並非不善,而是無記。
以今生為所緣而生的貪欲,是否都算是不善呢?還是可以說,雖是不善,但只是小小的不善呢?例如想著某種食物很好吃而去吃是不善,但只是小小的不善?不過,如果完全以這個標準來判斷善惡,也許連佛教徒聽了都會覺得很壓力很大。總之,以今生為所緣的貪欲是否算是不善,這點還要再做探究。就算是,也不必因此而覺得緊張。因為,雖然屬於不善業,但要成為能生異熟果的業,還必須具備許多特點。單單只是善業或不善業,不一定就能成為使你投生善趣或惡趣的業。
有一位到國外弘法的格西跟我說:「不要太對外國學生講為何貪欲是不善、將來會感得苦異熟……否則他們可能會轉頭就走,或是一直找你的麻煩。」但我剛才好像已經講了,哈哈!所以得解釋清楚才行。
※ 摘要:
- 何謂善惡?僅以佛教徒的觀點來看,可以朝向「可屬瞋恚者」與「可屬慈悲者」這兩個方向去思考如何分辨善惡。
- 貪欲不一定是不善,而且貪欲本身亦有很多種層次,因此必須弄清楚其間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