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課-善惡與苦樂

學佛法主要的目標是獲得增上生、解脫與佛果位,即使只談今生,學佛也是為了擁有內心的安寧。這些目標都無法靠著外在的財物、儀器等完成,所以佛教典籍對於外在微塵並沒有做太多的研究,頂多只是在解釋如何成辦上述那些目標時附帶提一下。說實在的,有心想把佛法與科學連結起來的人,應該整合這些相關的內容做研究。

由於佛法要成辦的目標是這些,再加上前後世存在的這個事實,因此可以說,佛法認為,一切苦樂都是透過內在心識的能力,或說由於內心做的事情適切與否而產生。下至地獄,上至佛果,其間一切的苦樂都是透過心識上的能力或說由於心識的運作方式而來。正因為佛法有這樣的見解,所以佛教典籍對於心識的探究非常多。

 

一、兩組相反的心識作用


佛教典籍透過解釋心識的各種作用,從而說明心識的不同種類、能產生這些心識的因、能傷害這些心識的因,以及要讓某些已經產生的心繼續進步的方法等,這些研究都做得非常透徹。談到心識的各種作用,主要是透過五十一種心所的論述做說明。關於外在微塵的論述,印象裡是不是有一百零八種元素?也許近來又有其他發現而不只一百零八種[註1]。以心所來說,雖然一般的說法是五十一種,但有些經論裡講到的心所不只五十一;有些外國人認為有些心的作用,在五十一心所裡沒有講到,例如害怕。

不論如何,我們就以心的作用有五十一種為前提,繼續說下去。剛才說到,佛法認為一切苦樂是由於心的運作方式而生。以在輪迴中投生的去處來說,有善趣與惡趣;以受來說,有苦受與樂受;以顯現的外相來說,有悅意的顯相與不悅意的顯相。以上這幾組,包括善惡趣、苦樂受、悅不悅意的顯相,都是彼此相反的結果。之前說過,若看到果,表示之前必定有因;剛才說的這些結果,必定來自於之前就存在於心識上的能力,或說來自於之前已進行的心識作用。這部份的理路之前已經分析過,此處不再贅述。因此,那些一組組相反的結果,必定來自相反的因。若結果相反,表示之前的因必定也是相反;若結果相似,表示之前的因必定也是相似,這是很合理的推測。

接著,我們再試著從心識上去找出這些彼此相反的因。五十一心所中,在五遍行與五別境裡無法找到彼此相反的心所,此外,在四不定裡也找不到彼此相反的心所。能談所謂相反的心所,只能從十一善心所與二十六種煩惱裡去找。與十一善心所相反的有十一種煩惱,這樣一來,就有善與不善兩類的心識作用了。

 

二、從「相順」的角度看因與果


(一)總說

如此說來,投生於人道、有好的顯相、感到樂受,這三者歸為一類;投生惡趣、有壞的顯相、感到苦受,這三者歸為一類。以感到樂受為例,在感到樂受這個果產生之前,已經有某個心識在之前就生起了,這是之前講過的,而且,心識有善與惡相反的兩類心識之分,這也是之前講過的。所以,在感受樂受這個果產生之前,必定有善或不善心生起,只有這兩種可能性。推論至此我們可以說,在感到樂受這個果之前,要不就是有善的心識,要不就是有不善的心識,只有這兩種可能。也就是說,若問獲得安樂的因是什麼?有好的投生的因是什麼?應該必須回答:「要不是善,就是不善,只有這種可能。」不會是無記心,因為它在做為苦的能生與樂的能生上,是一樣的。總之,不是善,就是不善。

以投生善趣來說,這個果並非無因,也不是造物主造,不是常因生,所以是從無常因生。在無常法的三種分類中,這個因不是色法而是心識,而且不是心識中的無記心,所以只剩善與不善心識這兩種可能性了。接下來要問的是,在這兩種可能性中,你要怎麼說投生善趣的果,是由善心造成的?

投生善趣的果是由善心造成的,這種主張最根本的理由是,因與果之間必須相順。某個果,是什麼因造成的呢?在相順因與不相順因這兩種可能中,與果相順的那個因才是該果的因。因此,投生善趣的果是由善心造成的。以下舉其中一例,明白之後,其他的就可以依此類推了。

(二)舉例說明

1-慈愛與瞋恚

在所有的善與不善的心識中,慈愛與瞋恚是大家都知道的一組相反的心識。慈與悲在五十一心所中屬於「無瞋恚的善根」,在十一善心所中的不害心所,它指的就是悲心。總之,在十一善心所中有慈愛,在煩惱心所中有瞋恚,兩者是彼此相反的一組心識。想想看,當說到「投生善趣的因,不是善的心識,就是不善的心識,只有這兩種可能性」時,把善的心識換成慈愛,不善的心識換成瞋恚,你認為,慈愛與瞋恚,哪一個會是投生善趣的因呢?或者說,兩者之中,哪一個會是有好的顯相的因?哪一個會是生起樂受的因?經過研究之後,就算你無法提出百分之百肯定的答案,應該還是可以概略地回答。

瞋恚才一產生,馬上就會失去內心的寧和,心馬上就感到不舒服。而且從生氣開始,身體隨著生氣的程度而有改變,包括血液的流動、臉色變紅、表情愈來愈可怕,平常本來很好看的人,生氣時會變得很難看。而且,瞋恚強到一個程度,周圍環境再怎麼美麗,都無法帶給你任何快樂,那時,從自己這方面看出去,那環境會變成一個不好的環境。這樣說來,從瞋恚才一產生開始,身與心就生起苦受;不只如此,隨著瞋恚愈強,身心受的苦就會隨之增加,這種心,說它是將來會讓我們產生苦受的因,不是很合理嗎?反之,瞋恚愈大,給身心帶來的苦就愈多,在這種狀況下,要說它是來世會產生樂受的因,不覺得不合理嗎?同樣地,現在才一生起,就能讓整張臉變得很醜陋的瞋恚,若說它是來世長相莊嚴的因,並不搭配啊!現在才一生起,就能使得一切顯相都變得很壞的瞋恚,若說它是來世能把器世間顯現為悅意,或說能得到好的主上果的因,搭不起來啊!

反之,只要生起慈悲心並漸漸增長,這個人的行為會愈來愈調伏、臉上的表情也好,別人一看就會喜歡,這些狀況在這一生就會自然發生。再看經典上說的,慈悲心是來世獲得好的所依身、尤其是長相莊嚴的因,不就很合理嗎?而且,生起慈悲心,對身體健康也很有幫助。關於這一點,聖座嘉瓦仁波切曾經多次說明;此外,慈悲心對於內心的幫助也很顯而易見,它會讓你的內心更平靜快樂,這是非常清楚的事實。
再者,一旦生起慈悲心,無論身處何處,都會覺得那是個好地方。關於這一點,只要你有稍微做一點慈悲心的觀修,不必修到很高的程度,只要稍微有做一點觀修,就會生起這樣的經驗。一個平常你不怎麼喜歡的地方,但只要內心生起一點慈悲心,就會產生快樂的感覺。由此而推論慈悲心是來世得到好的主上果、好的所依身、內心快樂、身體健康的因,這樣的因與果,不是很搭配嗎?

2-智慧與無知

即使只從粗略的角度來談也可以知道,愈無知、愈不認識事實,或說與事實出入愈大的心,會帶給我們愈大的困境;反之,愈認識事實、與事實愈相符的心,愈有助於為自己成辦安樂,正因為如此,所以現代人才會這麼重視教育。剛才這種作法無關宗教,而是事實。當一個人受的教育愈多,或說當他對事實的了解與認識愈多,他所能成辦的安樂將更好、質量更高,這是為什麼我們會很重視教育的原因。

用這個道理推論可知,心與事實愈相符,就有能力成辦愈好的幸福安樂;對事實的錯誤認識愈多,它將成為你遇到困難的因。煩惱基本上就是顛倒的心,再加上,當不善的心愈強,可以運用來判斷真相的智慧還會愈派不上用場。此處講的智慧派不上用場,還不用談到來世以後的事情,連今生的安樂也無法成辦。例如在盛怒之時,你根本已經不知道要考慮此時的言行會為今生帶來什麼後果了。所以聖座才說,即使你氣得想要打人,也要先設法降低一點內心的憤怒再打,這樣才會打得準,否則不但打不準,或即使打準卻沒有掌握好力道,不小心把對方打死了,自己也跟著遭殃。如果可以先平息一點怒氣,在稍微平心靜氣的狀況下好好思量、掌握分寸才還手,就可以避免吃虧。如果太生氣,就沒辦法考慮到這些了。同樣地,當貪欲太熾盛時,就會失去智慧。其實,所有的煩惱都是這樣,當煩惱愈強,取捨的智慧力量就會愈來愈弱,變成跟瘋子一樣。

(三)總結
如此一來,若說「與事實愈不符合的心,可以讓你得到愈多的幸福安樂」,不是很不合理嗎?那些善心包括慈心與悲心,它們都是與事實相符合的心,若說「與事實愈符合的心,會讓你得到愈多的痛苦困難」,不是很不恰當嗎?

若五十一心所就像那些元素,則做研究的心就像是科學儀器。透過這科學儀器的研究,你會知道慈悲心是投生善趣的因、瞋心是投生惡趣的因。

剛才提到,苦樂、善惡趣等,是心識運作方式帶來的結果。接著以瞋恚為例說明作用的方式。例如,由於瞋恚而殺人、偷竊。雖然大部份的偷竊都是由貪心引起的,但若由嫉妒想要使對方失去某些東西而偷,是以瞋恚為動機而偷竊。還有由於瞋恚而強暴他人、說粗惡語、謊話、說離間語,這些都是惡趣的能生,因為它們是能產生惡的主上果的業,是產生苦受的業。同樣地,由於貪欲與愚癡,也會造下這些會投生惡趣的業。

※  摘要:
  • 佛法認為,下至地獄,上至佛果,一切苦樂都是透過內在心識的能力,或說由於內心做的事情適切與否而產生。
  • 投生善趣的果是由善心造成的,這種主張最根本的理由是,因與果之間必須相順。
  • 心與事實愈相符,就有能力成辦愈好的幸福安樂;對事實的錯誤認識愈多,它將成為你遇到困難的因。



[註1] 化學元素指自然界中一百多种基本的金属和非金属物质。2012年為止,總共有118種元素被發現,其中地球上有94種。…摘自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