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課-實修業果之理(六)其他運用

如果業與果的關係真的是如此,若你的心也已產生一點定解,就要試著運用。從最開始的依師軌理,一直到菩提心的實修,好好地看看業果的道理可以如何運用,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幫助。你可以觀察相信業果道理對於實修道次第的幫助,也可以觀察它對一般的生活帶來什麼好處。
 

運用於依師


以依師軌理為例,如果你看到上師有過失,說實在的,上師是否如你所見般有過失,這是值得懷疑的,但是,想著自己的上師沒有過失,這對你比較好。不過,現在我們沒有要從修心的角度談,而是很誠實地就客觀的角度來說,看見上師有過失時,無法肯定上師一定有過失,但可以肯定自己一定有過失。為什麼?

先不從眼前可見的角度說明,而是從隱蔽分的角度來說。如果自己登地了,就能得到以報身的行相出現的上師;如果自己的業障很強力地淨除了,就能得到以殊勝化身的行相出現的上師。我們現在沒有得到這樣的善知識,原因不是因為佛有親疏之分,故意不來我們這個世間,只去其他的世間去弘法。若此刻我的業障淨除,此刻我便能親見佛陀的殊勝化身,在這樣的善知識面前聞法,例如在獲得上品資糧道時,那時業障便已能很強力地淨除。

即使業障尚未完全淨除,但是,只要業障淨除得愈乾淨,就會獲得相對清淨的師長。有些人可以得到聖座親自教導,而且是一對一的教導;但有些人無法得到這樣的機會。就像這樣,根據個人業障淨除的程度,會遇到不同的師長。所以,當你見到師長有過失,可以很肯定自己的業障絕對很重。然而,對方是否如自己所見的那般有過失呢?不一定。有可能真的有過失而被你看見,有可能他其實沒有過失而你看錯,他也有可能是佛陀的化身。對方那一面,什麼可能都有,所以無法斷定。由此可知,一旦你看見對方過失,就要馬上回頭看自己、告訴自己:「你的業障並未清淨啊!」為此,你應該更刻意去做一些淨除罪障的法行。

若過去生沒有做好依師軌理,今生就遇不到善知識,所以今生一定要把依師軌理做好,尤其,若看見師長的過失,更要如理依師。因為若此生再做不好,來世會遇到比現在這位更差的師長,自己會愈吃虧。這樣說來,我們應該好好想想怎樣做才是真正對自己有利,不用管別人的閒事。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要管好的是自己的心,看看要怎麼做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這才是重要的事。我覺得這樣的思惟應該會有幫助。

當自己的業只有這種程度,就算本師釋迦牟尼佛與文殊菩薩親自來到面前,你也看不到;就算他們親自對你說法,你也聽不到,所以事實上就是對你沒有用。宣說清淨正法者才算是善知識,若他說的不是清淨正法,則他就不是善知識而是惡知識。只要他說的法是清淨的正法,這樣的師長若讓你看到了過失,不論事實上他是否有過失,我們應該明白的是,正因為他顯現成有過失的樣子,我們才能受用這樣的善知識;若他顯現為完美的師長,例如文殊菩薩或是釋迦牟尼佛,我們便無法受用。這樣一來我們不是完蛋了嗎?

若沒有展現出有過失行相的師長,那麼,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就完了,根本沒有希望,就算佛在、文殊菩薩在也沒有用。所以,有過失的師長對我們恩很重啊,能夠無誤地為我們開示佛法,卻也展現出有過失行相的師長(他可能事實上真的有過失,但也可能沒有),就是我們真正需要的師長啊!面對我們真正需要的師長,我們竟然還嫌棄他,那就什麼都不用講了,完了。

現在講的是內容與業果沒什麼關係,離題講到依師軌理了。有時我想,如果我的老師真的是佛,則他對我的恩似乎不過如此,因為如果是佛,他對我說法應該不辛苦。但如果他是凡夫,要對我說法,就必須忍受辛苦。而且因為是凡夫,所以他仍有貪欲,也許想要金錢或其他東西。在還有貪欲的情況下,他仍為了利益我而捨棄許多事情,真的對我深恩重大。

 

運用於念有情恩


平常我都會這麼說,依師軌理並不是只談如何依止上師,而是把最後的目標放在對一切有情修心,為了能夠容易達到這個目標,第一步就從依師開始練習。例如剛才說到,在看到師長過失時,透過依師軌理的思惟,反而會因此對師長生起恭敬的心。同樣地,我們覺得有情的行為惡劣、煩惱粗重、為我們製造了如何的麻煩等,但轉念一想,如果沒有這些惡劣有情,例如,沒有害人的壞人,就不會有人受苦,沒有害人者與受苦者,我們又如何能夠觀修悲心?若無法觀修悲心,不就無法成佛了嗎?

如果你說「我不砍樹」,你不會因此而造善業;立誓不弄斷石頭,也不會因此而造善業;但如果你立誓「我不打有情,不對有情說粗惡語,不殺害有情」,這個善行能使你來世獲得人或天的所依身。同樣地,對有情布施,由此而使得我們擁有財物受用。這樣說來,如果沒有有情,我們就無法造善業,無法造善業就無法得人身、無法擁有財物受用。如果沒有有情,那麼我們到目前為止曾擁有、正擁有、將擁有的一切安樂都將化為烏有,包括輪迴的安樂、解脫、大悲心等都將全無可能實現,布施、持戒、忍辱的實踐等也完全不可能,這樣一來,成佛一事也將完全不可能成真。

過去的安樂都依靠著有情而產生,現在與未來的也都是依靠著有情產生。自己獲得一切的安樂的基礎是有情,無論過去、現在、未來都是如此。所以,去輕視、傷害能讓你獲得一切安樂的有情,是很不應該的事。推開讓你獲得一切安樂的基石,事實上推開的是自己的安樂。

一切安樂依靠善業而生,一切善業依靠有情而生。透過這樣的思惟可以憶念有情恩、增長對有情的慈愛。就像剛才說的,這個概念從一方面來說很容易,但從另一方面來說,要能理解其真義也許很困難。不過,這句話僅適用於跟我程度差不多的人,程度比我高的人就不得而知。怎麼說呢?這些內容我以前就聽過,但直到三、四年前,我才稍微知道一點其中的真義、稍微嚐到法味。我在回尼泊爾期間不斷思惟,稍微體會到其中的一點深義,心裡感到非常歡喜。看著自己的反應,我想「奇怪,難道我以前都不知道?」仔細想想,我以前知道如何用嘴巴講,因為我有在《道次第集經彙道》裡親筆寫下這些文字,而且引佛經為證,但那時並沒有真正懂得;現在雖然似乎懂了一點點,但卻沒有辦法說得很明白。所以我在想,若只是粗略理解可能不難,但要真正掌握其中深義可能並不容易。

如果不相信業果,那麼,若有人來跟我乞討一百元,該說謝謝的人是他;但如果相信業果,則該說謝謝的人是我。若以菩提心為動機布施,我給他一百元,他給我佛果位;若以慈愛他的心布施,我給他一百元,他給我的是來生數十萬元的錢財。所以,如果相信業果,該道謝的人是我;如果不相信業果,該道謝的人是他。

若不相信業果,我們會覺得生重病或是遇到大困境的人比較可憐;若相信業果,可能會覺得美國總統比較可憐,當他宣布對伊拉克發動戰爭的那一刻起,戰場上每死一個人,殺生的業都算上他一份。所以,對一個相信業果的人而言,他可能會對美國總統生起更大的悲心。

※  摘要:
  • 若對業果道理產生一點定解,就要試著運用。從最開始的依師軌理,一直到菩提心的實修,好好地看看業果的道理可以如何運用,又會帶來什麼樣的幫助。
  • 看見上師有過失時,無法肯定上師一定有過失,但可以肯定自己一定有過失。
  • 就佛法的角度而言,要管好的是自己的心,看看要怎麼做才能得到真正的安樂,這才是重要的事。
  • 一切安樂依靠善業而生,一切善業依靠有情而生。透過這樣的思惟可以憶念有情恩、增長對有情的慈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