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舍利弗尊者初見佛陀
舍利弗尊者在遇見世尊之前,是婆羅門教的修行人,有很多弟子跟著他修行。第一次見到世尊時,舍利弗尊者問了很多問題,佛陀聽了之後說:「這些,都不是你的問題吧?它們只是你在讀了婆羅門教的論典後提的問題。你自己想問的問題是什麼?」舍利弗尊者想了很久,再對佛陀提出問題,不過問題才問完,他就對佛陀說:「我再想了想,這仍不是我的問題。」舍利弗尊者從此追隨佛陀,成為佛陀的弟子。
學生:我沒在佛經看到這段記錄。
老師:是啊!我也沒在佛經看到。然而,無論這個記錄是否屬實,都有值得深思之處。
若根據佛經記載,舍利弗尊者是被馬勝比丘的行誼打動,從而拜佛陀為師。你記得舍利弗與目犍連這兩位尊者,誰先出家嗎?(學生答:不知道。)可能是舍利弗尊者吧。在成為佛陀的弟子之前,他們彼此是朋友,也是婆羅門教著名的智者,座下也都有很多學生。世尊觀見他們兩位已在前世種下很好的習氣,今生若修得好,能幫助很多人。那麼,要用什麼方法讓他們接觸佛法?佛陀看到:不是展現神通,也不是進行問答,而是透過行誼引起他們的注意。那麼,要透過誰去展現行誼呢?不是佛陀本人,而是透過聲聞弟子去展現行誼?那麼,要透過哪一位聲聞弟子去展現行誼好呢?最後,佛陀選擇了馬勝比丘。
馬勝比丘是五賢僕中的一位,他的言行舉止非常寧靜調伏,才一看到就能讓人生起信心。佛陀派他到舍利弗尊者會經過的地方。才一見到馬勝比丘,舍利弗尊者就很歡喜,他想:「這位出家人的行誼真的很好,但不知他平常都在做什麼?」舍利弗尊者走近馬勝比丘,供養食物。等馬勝比丘用完餐,便去跟馬勝比丘說話,提出問題問他。馬勝比丘在回答時,背誦了世尊曾說過的緣起道理,舍利弗尊者聽完便證得空性。
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是朋友,他們經常彼此分享修行所得。所以舍利弗尊者便跟目犍連尊者說:「我得到了。」目犍連尊者問:「你得到什麼?」舍利弗尊者轉述馬勝比丘說的緣起道理,目犍連尊者聽完也證了空性。他們決定要追隨世尊,並對各自的弟子說:「我們決定追隨佛陀,你們也請自行決定去留。」弟子們說:「既然您們決定要追隨佛陀,我們也要這麼做。」於是他們帶著各自的弟子拜見佛陀。譯為藏文的《甘珠爾》的記載是這樣的[註]。
見到佛陀時,他們先禮拜的不是佛陀,而是馬勝比丘,因為那時佛陀尚未成為他們的上師。見到他們這樣做,世尊說:「若人能了法,無論老與少,當須起恭敬,如火能淨穢。」婆羅門教的修行人會先禮拜火,之後才禮拜父母等尊親;同樣地,應先禮拜自己的上師,之後再禮拜其他者。這段佛經記載,應該可以成為藏傳佛法先唸皈依上師再唸皈依佛的經典根據吧!哈哈。
…2016.12.9
[註] 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
學生:我沒在佛經看到這段記錄。
老師:是啊!我也沒在佛經看到。然而,無論這個記錄是否屬實,都有值得深思之處。
若根據佛經記載,舍利弗尊者是被馬勝比丘的行誼打動,從而拜佛陀為師。你記得舍利弗與目犍連這兩位尊者,誰先出家嗎?(學生答:不知道。)可能是舍利弗尊者吧。在成為佛陀的弟子之前,他們彼此是朋友,也是婆羅門教著名的智者,座下也都有很多學生。世尊觀見他們兩位已在前世種下很好的習氣,今生若修得好,能幫助很多人。那麼,要用什麼方法讓他們接觸佛法?佛陀看到:不是展現神通,也不是進行問答,而是透過行誼引起他們的注意。那麼,要透過誰去展現行誼呢?不是佛陀本人,而是透過聲聞弟子去展現行誼?那麼,要透過哪一位聲聞弟子去展現行誼好呢?最後,佛陀選擇了馬勝比丘。
馬勝比丘是五賢僕中的一位,他的言行舉止非常寧靜調伏,才一看到就能讓人生起信心。佛陀派他到舍利弗尊者會經過的地方。才一見到馬勝比丘,舍利弗尊者就很歡喜,他想:「這位出家人的行誼真的很好,但不知他平常都在做什麼?」舍利弗尊者走近馬勝比丘,供養食物。等馬勝比丘用完餐,便去跟馬勝比丘說話,提出問題問他。馬勝比丘在回答時,背誦了世尊曾說過的緣起道理,舍利弗尊者聽完便證得空性。
舍利弗尊者與目犍連尊者是朋友,他們經常彼此分享修行所得。所以舍利弗尊者便跟目犍連尊者說:「我得到了。」目犍連尊者問:「你得到什麼?」舍利弗尊者轉述馬勝比丘說的緣起道理,目犍連尊者聽完也證了空性。他們決定要追隨世尊,並對各自的弟子說:「我們決定追隨佛陀,你們也請自行決定去留。」弟子們說:「既然您們決定要追隨佛陀,我們也要這麼做。」於是他們帶著各自的弟子拜見佛陀。譯為藏文的《甘珠爾》的記載是這樣的[註]。
見到佛陀時,他們先禮拜的不是佛陀,而是馬勝比丘,因為那時佛陀尚未成為他們的上師。見到他們這樣做,世尊說:「若人能了法,無論老與少,當須起恭敬,如火能淨穢。」婆羅門教的修行人會先禮拜火,之後才禮拜父母等尊親;同樣地,應先禮拜自己的上師,之後再禮拜其他者。這段佛經記載,應該可以成為藏傳佛法先唸皈依上師再唸皈依佛的經典根據吧!哈哈。
…2016.12.9
[註] 參《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出家事》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