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助人與捨戒,如何抉擇?
請問悲桑老師:若人有求於您,而這件事情若要成辦,必須捨棄比丘戒,您會怎麼做?您會選擇保護「我的」比丘戒嗎?
在一般的情況下,應該要選擇守護比丘戒;但如果在修菩薩行持,從實修的角度做抉擇,就有很多角度要考慮。
實踐菩薩行的人,如果原本持比丘戒的動機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而如今依著對方的要求,若的確能對他人產生幫助,那就應該要捨棄比丘戒。
然而,一位真正實修菩薩行的修行人,他不會只為自利而持守比丘戒。雖然他也會求解脫,但他求解脫不是為了自己。他如果不先解脫,就無法幫助別人解脫,所以,他是為了一切有情而持守比丘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捨棄比丘戒只能帶來暫時的利益,比如只能在今生給對方一點小幫助,此時他會做的選擇是:殷重地祈願,而後拒絕對方的要求,不會捨棄比丘戒。
雖然眼前看似捨棄對方不顧,但從究竟的角度來看,決心守戒的這個決定,一定會利益到看似被捨棄的對方,因為修行者守護其他有情,並不僅限於眼前的這輩子,而是更長遠的無數來生。如果只考慮今生,在利他與持戒無法兼顧之時,要被捨棄的可能就是比丘戒;當你考慮的不只今生,而是長遠且廣大的利他,有時連利他的大事也必須暫時放下。
例如,你的父母兄弟因為愛你,希望你能跟他們共同生活,但你如果因為如此而無法繼續學佛,那就不能完全順從他們,看看世尊的例子就知道了。世尊擁有轉輪王的功德,當年如果他不出家,將可以統治整個世界。世尊的父親淨飯王對世尊說:「你不要出家、留下來繼承王位!無論你要什麼我都給你。」世尊回答說:「我不要繼續在輪迴中受生,我要不死的果位。如果您能讓我永遠不死,我就留下來不出家。」世尊因為有著「自己先解脫,而後幫助一切有情解脫」的遠大目標,所以暫時放下父親對他的期待,這樣做並沒有錯。
為了究竟利他而先自利,這是一種選擇;反過來做,即使為了暫時利他而放棄自利,這也是另一種選擇。雖然目前只能為對方一人帶來小利益,但若靠著這個因緣,可以廣大利益到更多有情,在這種情況之下,修行者也可能會選擇捨棄比丘戒。
即使都是菩薩,也會由於個人實修方式的差別,而有不同的選擇。有的菩薩暫時先考慮自利,有的菩薩的作法則剛好相反,即使所能帶給對方的利益既微小又短暫,他依舊選擇先利他。後者在做這種選擇時,心裡可能想:「從無始以來,我總是為了自己雞毛蒜皮的利益,而捨棄了對方的大利益。現在,為了成辦對方的一點小利益,我願意捨棄自己的大利益。」如果這位修行人是真心這樣想,純粹為了利他、完全不摻雜任何一點自利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捨棄比丘戒,反而會使他更快成佛。
由此可知,菩薩該做什麼選擇,無法一概而論。有時捨棄比丘戒比較快成佛,有時不捨棄會比較快成佛。但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有一項共通的前提:在自己與他人之間,都必須把他人看得更重要,而且不可以只是口頭上說說,必須完全發自內心深處。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怎麼做都對,捨棄也對,不捨棄也對;但如果在內心深處懷有自利的心、潛藏著對我的貪,那就怎麼做都錯,捨棄也錯,不捨棄也錯。
此外,修行者必須真心相信業果的道理。他必須很相信「捨棄比丘戒,一定會下地獄」。當他說:「只要能夠利益有情,我下地獄沒有關係。」內心必須真的相信有地獄、相信捨棄比丘戒會下地獄、真心願意為對方下地獄。我們如果說出這樣的豪語,就要謹慎檢驗自己的心,否則我們都可能自己騙自己,把利他的誓言當成表面的藉口。
是不是真的願意為利他而下地獄,檢驗看看就知道。某人說:「為了利他而捨戒,下地獄也無所謂!」但卻不願意為了利他而跳到一個小火坑中,那他說的話就是謊言。反之,如果他真有那樣的心力,可以為了利他而跳到火坑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利他即使捨棄比丘戒,只會讓他更靠近佛果位,絕對不會愈離愈遠。
我們都要小心,不要用「菩薩」當藉口欺騙自己。
…2007《四聖諦初探》
在一般的情況下,應該要選擇守護比丘戒;但如果在修菩薩行持,從實修的角度做抉擇,就有很多角度要考慮。
實踐菩薩行的人,如果原本持比丘戒的動機是為了自己個人的利益,而如今依著對方的要求,若的確能對他人產生幫助,那就應該要捨棄比丘戒。
然而,一位真正實修菩薩行的修行人,他不會只為自利而持守比丘戒。雖然他也會求解脫,但他求解脫不是為了自己。他如果不先解脫,就無法幫助別人解脫,所以,他是為了一切有情而持守比丘戒。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捨棄比丘戒只能帶來暫時的利益,比如只能在今生給對方一點小幫助,此時他會做的選擇是:殷重地祈願,而後拒絕對方的要求,不會捨棄比丘戒。
雖然眼前看似捨棄對方不顧,但從究竟的角度來看,決心守戒的這個決定,一定會利益到看似被捨棄的對方,因為修行者守護其他有情,並不僅限於眼前的這輩子,而是更長遠的無數來生。如果只考慮今生,在利他與持戒無法兼顧之時,要被捨棄的可能就是比丘戒;當你考慮的不只今生,而是長遠且廣大的利他,有時連利他的大事也必須暫時放下。
例如,你的父母兄弟因為愛你,希望你能跟他們共同生活,但你如果因為如此而無法繼續學佛,那就不能完全順從他們,看看世尊的例子就知道了。世尊擁有轉輪王的功德,當年如果他不出家,將可以統治整個世界。世尊的父親淨飯王對世尊說:「你不要出家、留下來繼承王位!無論你要什麼我都給你。」世尊回答說:「我不要繼續在輪迴中受生,我要不死的果位。如果您能讓我永遠不死,我就留下來不出家。」世尊因為有著「自己先解脫,而後幫助一切有情解脫」的遠大目標,所以暫時放下父親對他的期待,這樣做並沒有錯。
為了究竟利他而先自利,這是一種選擇;反過來做,即使為了暫時利他而放棄自利,這也是另一種選擇。雖然目前只能為對方一人帶來小利益,但若靠著這個因緣,可以廣大利益到更多有情,在這種情況之下,修行者也可能會選擇捨棄比丘戒。
即使都是菩薩,也會由於個人實修方式的差別,而有不同的選擇。有的菩薩暫時先考慮自利,有的菩薩的作法則剛好相反,即使所能帶給對方的利益既微小又短暫,他依舊選擇先利他。後者在做這種選擇時,心裡可能想:「從無始以來,我總是為了自己雞毛蒜皮的利益,而捨棄了對方的大利益。現在,為了成辦對方的一點小利益,我願意捨棄自己的大利益。」如果這位修行人是真心這樣想,純粹為了利他、完全不摻雜任何一點自利的念頭,在這種情況下捨棄比丘戒,反而會使他更快成佛。
由此可知,菩薩該做什麼選擇,無法一概而論。有時捨棄比丘戒比較快成佛,有時不捨棄會比較快成佛。但無論是哪一種選擇,都有一項共通的前提:在自己與他人之間,都必須把他人看得更重要,而且不可以只是口頭上說說,必須完全發自內心深處。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怎麼做都對,捨棄也對,不捨棄也對;但如果在內心深處懷有自利的心、潛藏著對我的貪,那就怎麼做都錯,捨棄也錯,不捨棄也錯。
此外,修行者必須真心相信業果的道理。他必須很相信「捨棄比丘戒,一定會下地獄」。當他說:「只要能夠利益有情,我下地獄沒有關係。」內心必須真的相信有地獄、相信捨棄比丘戒會下地獄、真心願意為對方下地獄。我們如果說出這樣的豪語,就要謹慎檢驗自己的心,否則我們都可能自己騙自己,把利他的誓言當成表面的藉口。
是不是真的願意為利他而下地獄,檢驗看看就知道。某人說:「為了利他而捨戒,下地獄也無所謂!」但卻不願意為了利他而跳到一個小火坑中,那他說的話就是謊言。反之,如果他真有那樣的心力,可以為了利他而跳到火坑裡,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利他即使捨棄比丘戒,只會讓他更靠近佛果位,絕對不會愈離愈遠。
我們都要小心,不要用「菩薩」當藉口欺騙自己。
…2007《四聖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