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都是約束,信什麼教不都一樣?

請問悲桑老師:宗教裡的教條都是規定,叫人要這樣、不要那樣。既然都是束縛,選哪種宗教又有什麼差別?

若真正明白佛教戒律的概念,對於「戒律是束縛」這句話,也許大家會有不同的看法了。

醫生為了治病而做的種種醫療行為,也會讓病人受苦,比如打針會痛、有些葯很苦,但醫生做些事情,不是為了讓病人痛,而是為了讓病人痊癒。同樣的,雖然我們想要快樂,但卻不知道快樂的因是什麼;雖然不想要痛苦,卻由於不知道什麼是苦因、繼續做著會受苦的因,以致於繼續不斷地受苦。佛陀告訴我們什麼是該去做的樂因,什麼是該停止的苦因,這些內容不但不是束縛,反而是解放!

「相信上帝就能得救」,和「念阿彌陀佛就能到淨土」一樣;「相信主就要行他所做」,「相信佛就要遵行他制定的戒律」。這兩個宗教不是一樣嗎?

我並不清楚基督教教義,所以無法確定「相信主,就要行他所做」這句話是否確實,但我相信基督教的教義中,應該也有一些規範,包括可以與不可以做的事情,這些內容,其實很像是上帝對信徒們的教示。然而,佛陀制定的戒律,並不只是他對弟子的教示而已。

對佛教徒而言,在決定持不持戒或持守哪一種戒律之前,必須先自問一個問題:「你的目標是什麼?」由於每一個目標的達成,都需要具備某些條件、排除某些障礙,而佛教戒律的產生,就是在這樣的架構下產生的。

如果你的目標是希望來世可以投生為人或天,十惡業就是會阻礙這目標達成的障礙,所以要斷除十惡業、行十善業;若希望來世能成為大富豪,由於富裕的因是布施,所以在今生就要多多布施;如果你的目標要獲得解脫,就要持守別解脫戒,包括出家戒與在家居士戒等。

持戒,其實就像是自動導航系統,如果能完整地持守為了達成某個目標的戒律,自然就會達到目標,比如,若清淨地持守別解脫戒,你將會自然而然地朝著解脫的目標邁進。目標不一樣,必須持守的戒律當然有所不同,希求解脫的人與只希求得到人天果報的人,所持的戒律不會完全一樣;同樣的,把目標設定在成佛的人,必須持守的戒律也會因此而有所不同。

就像一位醫術精湛又極有經驗的醫生,當他對一位病人說什麼食物該忌口、什麼食物該多吃,該做什麼運動、該吃什麼葯時,這些話並不只是醫生的教示而已,而是深切關係到病人本身的健康。

雖然基督教教義提到,做了什麼會上天堂、做了什麼會下地獄,但似乎並沒有依據緣起的道理說明為何會有這樣的結果。但從佛教的觀點來看,所謂的投生天堂就是投生到善趣,而投生善趣的這個結果,可以用「因果緣起」來解釋。

所以,雖然從表面上看來,佛教與基督教都有各自不同的戒律,但在解釋方法上卻有很大的不同。佛教認為之所以要持守戒律,是由於因果緣起的關係,而不是由於佛陀命令或教示而應該要持戒。

至於第一個問題「唸阿彌陀佛往生淨土與信上帝到天國」兩者的差別,首先要明白:基督教認為上帝是造物主、掌握所有苦樂,基於以上的信仰而認為「信上帝就能得救」;但佛教「唸阿彌陀佛往生淨土」的道理與基督教的理路完全不一樣。佛教完全不認同「造物主」存在,唸阿彌陀佛名號之所以能投生極樂淨土,並不是因為阿彌陀佛是造物主,若我們信仰皈依他,會讓他感到開心,因此而把我們拉到極樂淨土去;念佛號能往生西方極樂淨土,是由於因果緣起的關係。

再者,想要投生西方極樂淨土,只靠著念佛號並不容易達成。當你進一步探究投生的原理後,你會明白,有情之所以會投生到某處,是受到「欲與業」這兩個因素的影響。

來世投生於何處,會受到「欲」的牽引,所以如果想要投生極樂淨土,就必須先了解極樂淨土的功德,培養想要投生淨土的欲求;也由於會受到「業」的影響,所以必須靠著唸阿彌陀佛名號的方式,累積能投生到極樂淨土的業。由此可知,佛教裡所說的「唸阿彌陀佛投生淨土」與基督教所說的「信上帝生天堂」很不相同。

為什麼唸阿彌陀佛的名號、供養、祈求阿彌陀佛可以造下很大的善業?就好比在一片非常肥沃的田地上播種,可以莊稼豐收一樣,阿彌陀佛已經斷除貪嗔癡等一切過失與垢染、圓滿一切功德,是無比殊勝的資糧田,以阿彌陀佛為對象而造的善業,就會是極大的善業。再者,阿彌陀佛最初發起大悲心與菩提心,誓願成辦一切有情義利,因此,他發願成辦要西方極樂淨土,並希望將來眾生只要持誦他的名號,就能夠投生到這個淨土來。懷著這個願望,阿彌陀佛累積無邊無際的福德資糧,並且回向這些資糧成為他的願望得償的因。由於大悲心與福德資糧之力,而使得「唸阿彌陀佛投生淨土」這件事情成為事實。

而「信上帝能投生天堂」,並沒有像這樣的因果緣起的思維在其中。以上帝本身而言,他是一個常法、天生具有諸多能力的造物主;以信仰者而言,是由於信仰上帝的緣故,而得到可以投生天堂的結果。這個概念有點像你喜歡我,我就給你禮物,而這概念並不是佛法因果緣起的概念。

…201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