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從略修邁入觀察修
當長期做過「略修」後,偶或地試著做一點「觀察修」,問問「這是真的嗎?」此時,也許有時會產生邪見與懷疑,會因此有好幾天感到不快樂。但其實沒有關係,你不斷一面祈求,一面繼續思惟,用這種方法一旦獲得定解,它會很穩固。
你可能需要稍微懂得如何辯經才行,否則在觀修時會有點困難。當邪見產生之時,必須成立起與之相反的正確見解,才有辦法消除邪見;當我們在抉擇「是與不是」時,無論正反面,都需要用理由去成立,而後自己做出判斷。
可能是因為「觀察修」並非易事,使得許多人對於「修」的認識變得並不完整,要不就僅僅做聞思,要不就認為只有「止住修」才是修。知道還有一種修是「觀察修」且知道其進行方式的人,似乎有點稀少。
對一個不太有能力跟自己辯論的人,在生起疑問或邪見時,若可以去讀經論,應該也是有幫助的。平常的讀法是一種,當內心顯現出應該被遮除的想法,此時去讀經論,書中的有些文詞可以直接修理它們。
聖座說他每天一早都有做觀察修。
做觀察修,不是只為了證得尚未證得的。要讓內心生起力量,也需要靠觀察修,像「瞋恚」就是很清楚的例子。對於那個傷害你的人,你在瞋恚尚未強烈生起之前就已經知道他講過你什麼了,但你在知道後又繼續觀察思惟,瞋心的力道就愈來愈強大。
如果光知道就夠,那麼讀過的書就可以不必再讀,參加過的講經法會就可以不必再參加。是為了讓心的力道增強、為了可以自然生起某種心(證量),所以才要不斷地重覆。也因此,無論讀了多少次,雖然沒有增長新知,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慢慢地讀,內心會隨之慢慢被改變。這樣就達到效果了,不一定非得到新知不可。
參加講經法會時也是如此,如果能夠依著聽聞軌理好好地聽,一面聽,心也就一面隨著改變。心被改變一次、兩次、三次…,所謂的串習就是這樣啊。一旦養成習慣,才會變成自然,所以對於「串習」一事要精勤努力。否則,如果光是知道就夠了的話,知道後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也不必再讀書了。
…2012.4.18
你可能需要稍微懂得如何辯經才行,否則在觀修時會有點困難。當邪見產生之時,必須成立起與之相反的正確見解,才有辦法消除邪見;當我們在抉擇「是與不是」時,無論正反面,都需要用理由去成立,而後自己做出判斷。
可能是因為「觀察修」並非易事,使得許多人對於「修」的認識變得並不完整,要不就僅僅做聞思,要不就認為只有「止住修」才是修。知道還有一種修是「觀察修」且知道其進行方式的人,似乎有點稀少。
對一個不太有能力跟自己辯論的人,在生起疑問或邪見時,若可以去讀經論,應該也是有幫助的。平常的讀法是一種,當內心顯現出應該被遮除的想法,此時去讀經論,書中的有些文詞可以直接修理它們。
聖座說他每天一早都有做觀察修。
做觀察修,不是只為了證得尚未證得的。要讓內心生起力量,也需要靠觀察修,像「瞋恚」就是很清楚的例子。對於那個傷害你的人,你在瞋恚尚未強烈生起之前就已經知道他講過你什麼了,但你在知道後又繼續觀察思惟,瞋心的力道就愈來愈強大。
如果光知道就夠,那麼讀過的書就可以不必再讀,參加過的講經法會就可以不必再參加。是為了讓心的力道增強、為了可以自然生起某種心(證量),所以才要不斷地重覆。也因此,無論讀了多少次,雖然沒有增長新知,每一次讀都會有不同的收穫。慢慢地讀,內心會隨之慢慢被改變。這樣就達到效果了,不一定非得到新知不可。
參加講經法會時也是如此,如果能夠依著聽聞軌理好好地聽,一面聽,心也就一面隨著改變。心被改變一次、兩次、三次…,所謂的串習就是這樣啊。一旦養成習慣,才會變成自然,所以對於「串習」一事要精勤努力。否則,如果光是知道就夠了的話,知道後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也不必再讀書了。
…201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