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朝能產生益處的方向思惟

思惟緣起對於調心很有幫助,但若思惟方法不適當,反而會讓情況更混亂。我們必須學習在不同的時機,運用恰當的思惟。例如,如果你想的是「我的安樂,依靠他人而產生」,這想法會對你有幫助;但若你想的是「他人有今天的成就,都是靠我的幫助」,這種思惟雖然也是因果緣起,卻是有害無益的想法。

無論物品或是想法都是如此,若不懂得運用,本來有益的東西,反而會造成傷害。同住一個屋簷下的室友,如果你常常想「因為他,所以我才擁有這些益處」,愈朝這方面想,你會對他愈慈愛、尊敬。如果雙方都這樣想,無論何時都能快樂融洽地在一起,就算沒錢也可以嘻嘻哈哈地一起生活。但若反過來用,心裡老想著「他之所以有今天,還不是都靠我。」兩個人都這樣想,兩個人都不會開心。

雖然「我依靠他人」與「他人依靠我」這兩種思惟,都運用了因果緣起的理路,但從造成結果好壞的角度來看,會帶來壞結果的思惟是不該用的。從下個例子也可以看出,用錯了方法,往往會適得其反。

某人對我們有恩,我們心裡也記著他的恩,但對方以為我們不記得,跑來跟我們講他對我們做了多少的好事與恩情。對方原本的用意是希望我們記得,但他愈講,聽的人覺得他在邀功而生起反感,本來被人記得的恩,反而被忘得更快。這種作法不但無法達到目的,反而會適得其反,所以是一種錯誤的作法。

再舉個錯用的例子。父母對子女說:「別人家的孩子對父母那麼孝順,可是你們都沒有。」孩子聽著心裡不舒服,最後跟爸媽翻臉;或是子女對父母說:「別人的父母都那麼疼小孩,可是你們都沒有。」講到後來,雙方都生氣不開心。但如果可以反過來,做子女的想:「有些父母對孩子很不好,但我的父母並沒有這樣對我,他們對我很照顧。」做父母的想:「有些人的孩子做了很壞的事情,但我的孩子沒有這樣,他做過某某好事。」如果彼此都能這樣想,大家就會很和睦。

以下是我親身經驗過的例子。我有兩位朋友,他們有陣子有點不和,分別來找我訴苦。他們說的都是:「以前他對我很好,但現在他沒有這樣對我了。」兩個人都有這種想法,結果都不快樂。我勸他們把想法調整一下,不要想:「他以前對我那麼好,現在都沒有了」。應該反問自己:「我以前對他很好,近來我有好好待他嗎?」如果兩個人都能反省自己:「我有沒有好好對待他?」兩個人很自然就會和睦、快樂。由此可知,雖然是同樣的思惟,但運用的方向不同,就會帶來不一樣的結果。

…2007《四聖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