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追求今生安樂而學佛,是造惡業嗎?

您在講集業之理時說,為了今生造的業是惡業;又說學佛的第一個目標是獲得今生內心的安寧。既然是惡業,為何是學佛的第一個目標?

請看到《廣論》第175頁:「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若只看這幾個字,則這位同學的提問就非常合理;但再看看在這段文的前文是「初(為樂受義故增長)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初復有二……。」所以這句「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是從「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分出來的。由於是順著往下講,所以這裡雖然直接用「現法樂」這幾個字,但讀者心裡要明白這種樂是「今生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

關於學佛的四個目標,我想再說一下。「學佛的四個目標」這種說法,並沒有清楚的經典根據。經典裡有明確提過的學佛目標是三個,分別是獲得增上生、解脫與成佛。之前課程裡談到的第一個目標,透過實修佛法使今生內心得到安寧,其實經典裡有說,只是沒有把它整合到學佛的目標而已。既然有同學提出這個疑問,我想,或許這個名相改為「實修佛法的四個成果」可能會好一點。佛法裡談的內容,是以前後世存在為前提開展出來的;但現代有些學佛者不想談前後世,這樣一來,平常佛法所用的思惟與實修,對他們而言很多就用不上;但是,實修佛法確實能使他的內心變得寧靜。由於有些人只為了獲得今生內心的寧靜而學佛,所以我就用「學佛的四個目標」這個名相。

問:乞丐為了填飽肚子去乞食,他在求今生的安樂,所以是惡業嗎?

答:一般人在飢餓時應該都會對食物生起貪心。生起極大貪心時,人會處在一種靜不下來的狀態,會有不顧一切的衝動與焦躁感,若只能用偷的才能得到想要的東西,甚至會不惜動手去偷。若貪心的力道大到這種程度,整個心變得很慌亂、焦躁,在這種狀態下,即使他只是去乞討食物,由於動機是貪心,所造的業應該是不善業。那時如果對方不肯給食物或金錢,這個乞丐很可能就會罵人。然而,對方給不給其實是對方的自由。如果不是懷著強烈的貪心,只是身體本來就會餓,為了消除飢餓本來就應該要吃東西,若只是為了這個目的而乞討,被拒絕時的反應就會不一樣,他會覺得對方如果肯給最好,若不給也沒關係。用這樣的心去乞討,因為內在的動機不是對五欲塵的貪著,不是造惡業。

不只乞丐,我們自己也一樣。吃東西是一種需要,我們需要這個身體,飢餓時需要吃東西,生病時為了繼續活下去需要醫藥。若只是基於這樣的想法而吃,並不是造惡業。但如果不是這樣,為了追求美味,或是在吃東西這件事情上添加很多其他的想法,從而生起很大的貪心,桌上很隆重地擺上非常豐盛的各種菜餚。這樣的惡業或許不是很重,但應該多多少少造了惡業。

…《2016四聖諦》第五講2016.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