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瞋恚造善業,要如何用業果解釋?

創辦「鄉村銀行」的孟加拉經濟學家尤努斯,獲得2006年諾貝爾和平獎。他本來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但他覺得自己所教的經濟學理論只適用於少數人,無法適用於社會現象。根據他自己的描述,他說當時他感到憤怒,於是開設鄉村銀行幫助窮人。請問,以瞋恚為動機而造善業,要如何用業果解釋?

我們很難判斷尤努斯教授內心真正的動機,你說的那種「他心裡有憤怒」,我覺得比較像是一種「幹勁」,一種內心很有力量的狀態;內心產生瞋恚或憤怒之時,則會同時有想要傷害對方的心情。

再者,就算你說的是真的,他的動機裡有瞋心,雖然這個部份的動機有錯,但是除了瞋恚,他的動機裡也有想要幫助窮人的善念,這個部份則是對的。

聖座嘉瓦仁波切曾經從「動機」的角度,比較民主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據說最初主張民主主義的是一位有錢人,他提出這個主義的內在動機是利他;而馬克思的見解雖然很好,但當初提出時的主要動機是瞋心。雖然從見解本身的角度來說,馬克思主義非常好,它與菩薩學處很接近,但發展過程卻不如民主主義來得順利。這種差異,可能與最初的動機有關。

我們有時因為瞋恚而感到有力量,比如本來有點害怕,但後來因為生氣的緣故,害怕的感覺就不見了;世間人也把因為瞋恚而產生的勇氣視為勇敢,但這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勇敢,而是暫時的假象,會生氣正說明你其實沒有勇氣。有勇氣就不會生氣,會生氣是因為心亂,心亂是因為內心深處有緊張與害怕,而你無力讓內心平靜,所以才會生氣。

對真正的勇者而言,所有的攻擊都像是用水滴扔石牆,都是無效的攻擊,他也完全不會在意。勇者也許會還以顏色,但他一定是在內心平靜、毫不生氣的狀態下去反擊,這才是勇者的作為。

…2007《四聖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