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要怎麼做,才算是「學佛匯歸於道次第」?
要怎麼做,才算是「學佛匯歸於道次第」?
若以真正的答案或說最高的標準來說,做到「道次第四殊勝」中的「通達一切聖教無違」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是做到「學佛匯歸道次第」,所以這個問題主要要從實修的角度回答,但也可以從聞所成慧的角度回答,因為聽聞是最底限的基礎。
從聞慧的角度來說,學佛要匯歸道次第的意思是,雖然還沒有真正去實修,但對於要如何實修、所修內容的科目與順序等,你都已經清楚地知道。所謂知道,不是知道怎麼說,而是知道怎麼做,就像你雖然還沒有真正把餃子包出來,但是,你已經把包出餃子需要的一切材料與條件都準備好,對於如何包餃子的順序也都非常熟悉,在你的腦子裡,已經把整個包餃子的流程都排練過了。所謂知道,至少要到這種程度。
之前談過學法的四個目標,佛法是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方法。要讓目標成真,首先必須對那個目標有真正的認識;接著,對於能幫助你成辦目標的方法也就是道次第,要有概略的了解。例如,以下士道來說,它的目標是什麼、不相順品是什麼、要實修的項目有哪些、為何分為這幾個項目,你都必須要有概略的了解。同樣地,中士道、上士道也是如此。
分別知道下、中、上士道的這些內容後,要再次做個整體性的統整,要知道為何分為這三士道、它們之間的次第是什麼、為何數量決定為三。上述這些問題,若能至少有概略的了解,那麼,在你研讀經論時就會知道,現在在讀的這部經論,在自己真正實修的哪個時候會用到,也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實修。若你有結合道次第,心裡就會很清楚:「我要先做這個,之後做那個…,最後我要去的是佛地。」若你是個大乘者,就會這樣設定目標。
設定了這樣的目標,實際去研讀經論時,你會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部經論?它對於完成我設定的目標,提供了什麼樣的幫助?」從這裡開始,你就在把你讀的經論,製造成能幫助你導向目標的道路。無論學什麼,都要有這樣的效果。否則,別人跟你講哪個好,你就去學那個;看到學哪個可以在眼前產生幫助,你就去學那個;要不就是覺得有趣,於是你就去學;要不就是聽人說學某個法可以成佛,於是你就跑去學。若是這樣,你的學習就會變得很散亂。
問:「匯歸」的具體作法是什麼?
簡單來說,主要的是去思惟「法」與「目標」的關連性,這樣才能準確地「匯歸」。在剛學的時候,你無法知道得很廣,只能知道得很概略,只能記好體性、數量、分類。但由於知道了這些,在你正式進入學習時,就能夠匯整進來,例如以菩提心這個主題來說,你學到跟慈心有關的內容,就把它整理進慈心;學到與悲心有關的內容,就把它整理進悲心。懂得匯歸才有辦法累積,才能從本來的「很概略」變得愈來愈豐富。
我們無法一開始時就做到最高的程度,但隨著不斷地練習,最後會有辦法達到我剛才說的「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無論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能夠對自己產生幫助,練到後來,就會變成「『一切顯像』現為教授」,到那個時候,不論看見什麼、聽到什麼、發生什麼,全都會轉變成通往目標的道路,全部都變成是在跟你講學處,全部都變成在幫你朝目標更進一步,全部都在幫你的實修變得更有力道。一旦發展到這種程度,你就會變成一個在學法上沒有障礙的人,也因此你會感覺到非常快樂。
…2020.3.14
若以真正的答案或說最高的標準來說,做到「道次第四殊勝」中的「通達一切聖教無違」與「一切聖言現為教授」,就是做到「學佛匯歸道次第」,所以這個問題主要要從實修的角度回答,但也可以從聞所成慧的角度回答,因為聽聞是最底限的基礎。
從聞慧的角度來說,學佛要匯歸道次第的意思是,雖然還沒有真正去實修,但對於要如何實修、所修內容的科目與順序等,你都已經清楚地知道。所謂知道,不是知道怎麼說,而是知道怎麼做,就像你雖然還沒有真正把餃子包出來,但是,你已經把包出餃子需要的一切材料與條件都準備好,對於如何包餃子的順序也都非常熟悉,在你的腦子裡,已經把整個包餃子的流程都排練過了。所謂知道,至少要到這種程度。
之前談過學法的四個目標,佛法是幫助我們實現目標的方法。要讓目標成真,首先必須對那個目標有真正的認識;接著,對於能幫助你成辦目標的方法也就是道次第,要有概略的了解。例如,以下士道來說,它的目標是什麼、不相順品是什麼、要實修的項目有哪些、為何分為這幾個項目,你都必須要有概略的了解。同樣地,中士道、上士道也是如此。
分別知道下、中、上士道的這些內容後,要再次做個整體性的統整,要知道為何分為這三士道、它們之間的次第是什麼、為何數量決定為三。上述這些問題,若能至少有概略的了解,那麼,在你研讀經論時就會知道,現在在讀的這部經論,在自己真正實修的哪個時候會用到,也會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實修。若你有結合道次第,心裡就會很清楚:「我要先做這個,之後做那個…,最後我要去的是佛地。」若你是個大乘者,就會這樣設定目標。
設定了這樣的目標,實際去研讀經論時,你會先問自己:「我為什麼要讀這部經論?它對於完成我設定的目標,提供了什麼樣的幫助?」從這裡開始,你就在把你讀的經論,製造成能幫助你導向目標的道路。無論學什麼,都要有這樣的效果。否則,別人跟你講哪個好,你就去學那個;看到學哪個可以在眼前產生幫助,你就去學那個;要不就是覺得有趣,於是你就去學;要不就是聽人說學某個法可以成佛,於是你就跑去學。若是這樣,你的學習就會變得很散亂。
問:「匯歸」的具體作法是什麼?
簡單來說,主要的是去思惟「法」與「目標」的關連性,這樣才能準確地「匯歸」。在剛學的時候,你無法知道得很廣,只能知道得很概略,只能記好體性、數量、分類。但由於知道了這些,在你正式進入學習時,就能夠匯整進來,例如以菩提心這個主題來說,你學到跟慈心有關的內容,就把它整理進慈心;學到與悲心有關的內容,就把它整理進悲心。懂得匯歸才有辦法累積,才能從本來的「很概略」變得愈來愈豐富。
我們無法一開始時就做到最高的程度,但隨著不斷地練習,最後會有辦法達到我剛才說的「一切聖言現為教授」,無論聽到什麼、看到什麼,都能夠對自己產生幫助,練到後來,就會變成「『一切顯像』現為教授」,到那個時候,不論看見什麼、聽到什麼、發生什麼,全都會轉變成通往目標的道路,全部都變成是在跟你講學處,全部都變成在幫你朝目標更進一步,全部都在幫你的實修變得更有力道。一旦發展到這種程度,你就會變成一個在學法上沒有障礙的人,也因此你會感覺到非常快樂。
…202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