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我經典的老師,我一定要依止他為善知識嗎?

教我經典的老師,我一定要依止他為善知識嗎?

不一定!但是不依止,證量就無法產生。不過,如果你只是沒有依止某位師長,但你有依止其他的師長,那是一回事;如果你完全沒有依止任何一位師長,則證量不可能產生。

例如,你有依止一位師長,他教你「道次第」,則道次第的證量有可能在你心續中產生;但你跟另一位師長學習另一部經論,你沒有依止他,則他教你的東西,對你而言就無法產生什麼幫助。

西藏有一位地位相當崇高的仁波切,他延請一位師長教他經典。法會時,他沒有特別交待侍者,所以安排場地的人也沒有注意,就把聽法的這位大仁波切的座位放得比較高,講法師長的座位比較低。等到法會開始時,仁波切發現了這個情況,就把講經的師長請到較高的座位,但那位師長怎麼請就是不肯去,堅持坐在較低的位子上講經。

法會雖然照常進行,但結束之後,仁波切說:「雖然我是為了利益眾人而請了這場法,但這個目的恐怕達不到了。」這位仁波切把法會的事務全權交給侍者處理,而侍者不懂得法理,發生了這種錯誤。

因此,如果你聽某門課,沒有把說法者視為上師,則你在他那裡聽的法就沒有什麼用;但是,你在其他有依止的上師面前聽的法,就會有用。

證量很高的師長,從他那方面能給我們的加持力等,都是確實存在的能力;但是別忘了,我們自己心續中的信心也非常珍貴,而且能力也很強大。若能不斷增長它的能力,很多殊勝的功德就會產生,很多過失就會斷除。

增長恭敬與信心,靠的是我們多多思惟上師的功德。想想看,如果你想要對師長生起恭敬與信心,但你又覺得自己的上師實在不怎麼樣,這樣的話,怎麼可能生起你要的恭敬與信心?同樣的道理,如果你認同慈心與悲心的價值,覺得它們既能自利、又能利他,所以它們是你要的心,但你又覺得有情實在不怎麼樣,在這種心態下,怎麼可能生得起慈悲心呢?

這些心的力量,雖然來自於自己的內在,但它們的產生,還是必須依靠你去看到外在那些對象的功德才行。

…《2008依師軌理》第一講200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