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課-《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4(下)與自習作業

若邪執此義,愚起智者慢,誹謗具粗獷,倒首墮無間。
若不善飲食,致招諸衰損,善食獲長壽,無病力安樂。
如是倒執者,亦當獲衰損,善知得安樂,及無上菩提。
是故應棄捨,毀謗和無見,為成諸義利,殷重求正知。
若不知此法,即隨我執轉,而集善惡業,致感苦樂趣。


有一類人說:「據說事實上無,沒有自性,這樣一來就沒有佛,也沒有法。」他們由於無法區分而有這種想法。他們想:但這不可能是佛語,這種「沒有佛、沒有法、沒有業果」的法不是佛法,所以他們認為講這種話的佛經例如《般若經》等不是佛說的。「若邪執此義,愚起智者慢」,由於看法顛倒,並未準確了解佛說無自性的意思,明明不懂卻自以為是智者,這種人「誹謗具粗獷,倒首墮無間」,他們說這些佛經不是大乘法,不是該要實修的法,造下謗法的業而墮入無間地獄。

無自性與無,有自性與有,有人沒有好好區分其間的差異,但他們對佛與龍樹菩薩有信心,以此為理由而說無,這是一類;另一類人認為不可以說無,因為與佛法完全相違,與佛語相違,但由於這些佛經說無,所以這些佛經不是佛語,這是另一類,會有這兩種過失。還可能有第三種過失。若說無就執為無,這是因為沒有區分無自性與無的差別,所以一旦講到業果無自性,對他來說就跟講無業果一樣,他認為若是這樣就落入斷邊;然而,這又是佛說的,因此他該怎麼辦呢?他說,不要想無,也不要想有,什麼都不要想。這種人應該不會有因此而造惡業墮惡趣的危險;但是,「什麼都不想」的見地無法傷害實執,無法傷害執有自性的執取。

很多人對此不明白,但我之前已經說過很多了。例如,所謂傷害貪欲,我們會認為只要在當下不產生貪欲,這樣就是傷害了貪欲,但這是不對的。若只要這樣,那很容易,在產生貪欲時去想別的事情,這貪欲就不會繼續產生,生起貪欲時,打一針麻醉針讓他睡覺,那時就不會生起貪欲。就像這樣,生起貪欲時若去想別的事,例如去觀修瓶子,那個貪欲就不會繼續生起;或去觀修完全不作意,也能讓貪欲不繼續生起。總之,只要心裡想別的事,就不會給貪欲機會。然而,這並不是傷害貪欲的方法。

雖然在持戒時,有時必須用到這種方法,但所謂傷害貪欲,必須要傷害到貪欲的習氣才行。必要傷害到心上能產生貪欲的能力,才算傷害到貪欲。而要傷害這個能力,例如若由於「她很美麗」而產生貪欲,要傷害產生這貪欲的能力,可以設法生起「她是不淨的」這種想法,這樣就能傷害到這種能力。這些都是傷害較粗分的貪欲的方法,只要觀察自己的經驗就會知道了。例如,我們對某人產生了一點貪欲,若以他為所緣去思惟不淨,思惟幾天之後再看到他,會發現雖然依舊生貪,但力道比較弱了;再思惟幾天,貪的力道又會再小一點,就算遇緣也是如此,如此你會知道自己對他的欲明顯地愈來愈小。同樣地,觀修慈心可以讓瞋心的力道愈來愈小,這是很明顯的。若不用這種方法,而是在生氣時觀修別的,雖然當下瞋心會消失,但之後你會再生氣,雖然再重覆用同樣的方法,仍能在當下有一點效果,但在這之後再產生的瞋心,力道與之前一樣,並不會減弱,所以,在生氣時轉換所緣的這種方法,其實並沒有傷害到瞋心的能力。

同樣地,若要準確地傷害到執「有自性」這種心的能力,必須觀修「無自性」,不能修「無」。所以才說必須區分無自性與無的差別。用譬喻來解釋,就是「若不善飲食,致招諸衰損,善食獲長壽,無病力安樂」。食物也是如此,如果吃法不對就會造成傷害;如果吃法正確,就能長壽、無病、有力並產生安樂。就像這樣,「如是倒執者,亦當獲衰損,善知得安樂,及無上菩提」,若有顛倒的認識,沒有準確掌握對無自性的理解,自己會吃虧,會遇到困難;如果能準確理解無自性的道理,不但能獲得暫時的安樂,也能獲得無上菩提,得到佛果。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學習,要好好學習無自性的意義,設法了解它。若只想靠著獲得加持來解決問題,這是不行的。

是故應棄捨,毀謗和無見,為成諸義利,殷重求正知」,這段話的意思是:應該不去犯剛才講到的兩個過失,一是誤會無自性不是佛語而毀謗、捨棄它,二是誤解無自性是無。應該像之前講到的,為了獲得暫時與究竟的安樂,為了成辦解脫與成佛的大義利,殷重認真地設法生起真正的智慧。如此真正認識真相,才能真正認識佛說的二諦。

若不了解這樣的二諦,若不了解這樣的空性,會怎麼樣呢?剛才說過,為了成辦大義利,應該殷重於生起真正的智慧;若沒有認真這樣做,若不了解這樣的空性道理,會怎麼樣呢?「若不知此法,即隨我執轉。」如果不了解,就會認為所謂的我是事實,我在事實上存在,這種想法就不可能消失。若不消失,則任何時候都會生起這種想法。生起這種想法會怎樣?會因此而造善與不善業。由於生起這種我執而產生對我的貪,由於生起對我的貪,就像之前在四聖諦課程中講過的,就會對自己有利的生貪,對自己有害的生瞋,造種種不善業;就算造善業,你會因此希望下輩子身體好、有錢,由於這樣的貪欲造有漏善業,此即「而集善惡業,致感苦樂趣」,由於造這樣的業而投生善惡趣,於是繼續在輪迴中流轉。


自習作業

1.     能解釋今日講的《中觀寶鬘論》偈頌。
2.     熟讀(或能背誦)今日講的《中觀寶鬘論》偈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