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28課-《中觀寶鬘論》偈頌解釋-5(下)(第一階段最終回)
要如何消除我執?之所以產生我執,是因為執蘊體為諦實成立,所以必須消除執蘊體為諦實成立的執取,若要砍斷輪迴的迴圈,就必須這樣做。要如何消除執蘊體為諦實成立的執取?必須證得蘊體無諦實。要知道蘊體無諦實,要設法產生執蘊體為實有的「相反面」。
不太記得之前有沒有說過。總之,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透過增長某法的相反面去消除某法。以一般的例子來說,房子裡如果很熱,只要把熱的相反-冷-增強,就能消除熱;若房子裡冷的所觸很強,只要把冷的相反,例如日光、火等熱的所觸增強,冷的所觸就會減弱。用藥的原理也是如此,增長某種疾病的相反面而消除這個疾病。就像這樣,此處佛法的理路也是如此,要消除某種煩惱,就要去增長它的相反面。
若以暫時的方式處理,例如要消除貪欲,由於貪欲是視對境為悅意而產生的,只要增長不悅意這一面,透過思惟出離、不淨,就能對抗貪欲;瞋心是透過不喜歡而產生的,只要增長它的相反面-慈心與悲心,就能減低瞋心。就像這樣,不同煩惱有不同的相反面。不過,由於這些煩惱另有其根本,所以用這種方法並不能根除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其根源是執蘊為實有;而執蘊為實有並沒有其它的根本,所以,消除執蘊為實有的方法,同樣是用增長它的相反面,設法讓執蘊體為實有的相反,也就是「執蘊非實有」的想法進步。
若只靠信心、靠著勝解而想著「蘊體無非實有」,這種心沒有力量,透過理由對於蘊體非實有生起定解,這樣才會有力量。總之是如此,以上是概略的解釋。
只要執蘊體為實有,就會有我執;只要有我執,就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此而造業;由於造業而投生;由於投生,一切困苦就跟著來了。目前為止我們遇到的一切困境,到底是怎麼來的?是由於投生輪迴而來;為何會投生輪迴?是由於造業;為何會造業?是因為生起了貪瞋等煩惱;之所以會生起各種煩惱,是因為執我為諦實成立;生起我執則是由於執蘊為諦實成立。若能消除執蘊為諦實成立的執取,就不會生起執我為諦實成立的執取;沒有我執,其他煩惱也就都不會生起;這樣一來,就不會造業;沒有造業,就不會在輪迴流轉;若不必在輪迴流轉,也就不必病、不必死,不必被別人欺負,一切苦與困境等都不會發生,內心不必不開心,不必去做傷害別人的事,一切苦、麻煩、不吉祥的續流都中斷。以上是順、 逆次第的思惟。至於更完整的思惟內容,學過四聖諦就能清楚知道了。
各位現在必須知道的名相,基本上之前說過了,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有這二無我,這之前講過了。既然無我有二,則與之相反的執取也有二,分別是法我執、補特伽羅我執。而此處月稱論師的想法,亦即中觀應成派的主張認為,所謂法我執是執蘊體諦實成立,執非補特伽羅的其他者諦實成立,這是法我執;執補特伽羅諦實成立,這是補特伽羅我執。這兩種我執的執持方式並無不同,只有所緣不同而已。這大家必須知道。
唯識宗與中觀自續派雖然也承許法我執與補特伽羅我執,也同樣有法無我與補特伽羅無我這些名相,但在辨識之時,他們認為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兩者有粗細之別。補特伽羅我執是苦的根本,法我執並不是輪迴的根本,不是苦的根本,有這樣的差別。所以,唯識宗與中觀自續派認為,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並不只是所緣不同,連執持方式、行相也有不同。
說這些,我想表達的是,從「爾時有我執」之後的解釋,大乘宗義的看法都一樣,若有我執就會造業,因此而投生、受苦,這些都一樣;但我執的根本呢?所謂我執指的是補特伽羅我執,它的根本是對蘊的實執。所以,若不消除對蘊的實執會如何?偈頌說得很清楚「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只要還執蘊為實有,就會有我執。這句話要說的意思是,若不消除對蘊的實有執,就不可能斷除補特伽羅我執。現在說的是龍樹菩薩說的話;若以月稱論師的講法表達,他說,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即使不斷除對蘊的實有執,也能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從而脫離輪迴,這種主張是不對的,接著月稱論師就引用了龍樹菩薩的論典為根據。
各位一定要會的是能解釋這兩首偈頌。由於能解釋偈頌,就能明白「煩惱、業、苦」三者形成迴圈;讓這個迴圈不停旋轉的是我執,再追就是執蘊為實有。只要我們不設法動搖執蘊為實有的蘊執,放著它不管,就沒有希望能完全從苦脫離。從某種說法來說,遇到困難時,我們總是歸咎於其他者,覺得是這個人不對,或是那個人造成的;若沒有可以指責的人,就會說是被鬼害的;若不能怪鬼,就會怪日子不對,指著各種各樣的事物說是它們害的。但說實在的,按照佛陀的想法來說,這些全都要怪煩惱,都要怪在輪迴投生,都是造業不對,都是生起煩惱不對,都是我執不對。一直以來都是我執的錯,但我執為何至今一直有這麼強的力量?因為沒人跟它對抗;若有人對抗它,就不會這樣了。所以,要怪就怪自己不知無我。應該要歸咎於這個。不知無我的這個錯誤,該怎麼處理?去學無我,此外沒有別的方法。說實在的,你用多少努力去醫病,就該用同樣的努力去學習無我,因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不知無我。
業、煩惱、苦,此處苦指的是苦諦,這三者形成的迴圈,若把它們稍微擴大一點,就成了十二緣起。十二緣起中,兩支是業,三支是煩惱,七支是苦諦,所以十二緣起是煩惱、業、苦的擴大。苦諦擴大為七支,業擴大為兩支,煩惱擴大為三支,如此而有十二緣起。若以龍樹菩薩的論典來看,《中觀根本慧論》第二十六品談了十二緣起。其中說到一切苦的根本是我執,要消除我執,必須了解無我。透過說明這些內容而開展了十二緣起。
再者,在第十八品裡,聖座經常引用這首偈頌「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它是聖座經常講到的偈頌。
第一階段就上到這裡。
自習作業
※ 摘要:
不太記得之前有沒有說過。總之,這是一個重要的關鍵,透過增長某法的相反面去消除某法。以一般的例子來說,房子裡如果很熱,只要把熱的相反-冷-增強,就能消除熱;若房子裡冷的所觸很強,只要把冷的相反,例如日光、火等熱的所觸增強,冷的所觸就會減弱。用藥的原理也是如此,增長某種疾病的相反面而消除這個疾病。就像這樣,此處佛法的理路也是如此,要消除某種煩惱,就要去增長它的相反面。
若以暫時的方式處理,例如要消除貪欲,由於貪欲是視對境為悅意而產生的,只要增長不悅意這一面,透過思惟出離、不淨,就能對抗貪欲;瞋心是透過不喜歡而產生的,只要增長它的相反面-慈心與悲心,就能減低瞋心。就像這樣,不同煩惱有不同的相反面。不過,由於這些煩惱另有其根本,所以用這種方法並不能根除煩惱。煩惱的根本是我執,其根源是執蘊為實有;而執蘊為實有並沒有其它的根本,所以,消除執蘊為實有的方法,同樣是用增長它的相反面,設法讓執蘊體為實有的相反,也就是「執蘊非實有」的想法進步。
若只靠信心、靠著勝解而想著「蘊體無非實有」,這種心沒有力量,透過理由對於蘊體非實有生起定解,這樣才會有力量。總之是如此,以上是概略的解釋。
只要執蘊體為實有,就會有我執;只要有我執,就會生起其他的煩惱,因此而造業;由於造業而投生;由於投生,一切困苦就跟著來了。目前為止我們遇到的一切困境,到底是怎麼來的?是由於投生輪迴而來;為何會投生輪迴?是由於造業;為何會造業?是因為生起了貪瞋等煩惱;之所以會生起各種煩惱,是因為執我為諦實成立;生起我執則是由於執蘊為諦實成立。若能消除執蘊為諦實成立的執取,就不會生起執我為諦實成立的執取;沒有我執,其他煩惱也就都不會生起;這樣一來,就不會造業;沒有造業,就不會在輪迴流轉;若不必在輪迴流轉,也就不必病、不必死,不必被別人欺負,一切苦與困境等都不會發生,內心不必不開心,不必去做傷害別人的事,一切苦、麻煩、不吉祥的續流都中斷。以上是順、 逆次第的思惟。至於更完整的思惟內容,學過四聖諦就能清楚知道了。
各位現在必須知道的名相,基本上之前說過了,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有這二無我,這之前講過了。既然無我有二,則與之相反的執取也有二,分別是法我執、補特伽羅我執。而此處月稱論師的想法,亦即中觀應成派的主張認為,所謂法我執是執蘊體諦實成立,執非補特伽羅的其他者諦實成立,這是法我執;執補特伽羅諦實成立,這是補特伽羅我執。這兩種我執的執持方式並無不同,只有所緣不同而已。這大家必須知道。
唯識宗與中觀自續派雖然也承許法我執與補特伽羅我執,也同樣有法無我與補特伽羅無我這些名相,但在辨識之時,他們認為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兩者有粗細之別。補特伽羅我執是苦的根本,法我執並不是輪迴的根本,不是苦的根本,有這樣的差別。所以,唯識宗與中觀自續派認為,補特伽羅我執與法我執並不只是所緣不同,連執持方式、行相也有不同。
說這些,我想表達的是,從「爾時有我執」之後的解釋,大乘宗義的看法都一樣,若有我執就會造業,因此而投生、受苦,這些都一樣;但我執的根本呢?所謂我執指的是補特伽羅我執,它的根本是對蘊的實執。所以,若不消除對蘊的實執會如何?偈頌說得很清楚「何時有蘊執,爾時有我執」,只要還執蘊為實有,就會有我執。這句話要說的意思是,若不消除對蘊的實有執,就不可能斷除補特伽羅我執。現在說的是龍樹菩薩說的話;若以月稱論師的講法表達,他說,中觀自續派以下主張即使不斷除對蘊的實有執,也能斷除補特伽羅我執,從而脫離輪迴,這種主張是不對的,接著月稱論師就引用了龍樹菩薩的論典為根據。
各位一定要會的是能解釋這兩首偈頌。由於能解釋偈頌,就能明白「煩惱、業、苦」三者形成迴圈;讓這個迴圈不停旋轉的是我執,再追就是執蘊為實有。只要我們不設法動搖執蘊為實有的蘊執,放著它不管,就沒有希望能完全從苦脫離。從某種說法來說,遇到困難時,我們總是歸咎於其他者,覺得是這個人不對,或是那個人造成的;若沒有可以指責的人,就會說是被鬼害的;若不能怪鬼,就會怪日子不對,指著各種各樣的事物說是它們害的。但說實在的,按照佛陀的想法來說,這些全都要怪煩惱,都要怪在輪迴投生,都是造業不對,都是生起煩惱不對,都是我執不對。一直以來都是我執的錯,但我執為何至今一直有這麼強的力量?因為沒人跟它對抗;若有人對抗它,就不會這樣了。所以,要怪就怪自己不知無我。應該要歸咎於這個。不知無我的這個錯誤,該怎麼處理?去學無我,此外沒有別的方法。說實在的,你用多少努力去醫病,就該用同樣的努力去學習無我,因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不知無我。
業、煩惱、苦,此處苦指的是苦諦,這三者形成的迴圈,若把它們稍微擴大一點,就成了十二緣起。十二緣起中,兩支是業,三支是煩惱,七支是苦諦,所以十二緣起是煩惱、業、苦的擴大。苦諦擴大為七支,業擴大為兩支,煩惱擴大為三支,如此而有十二緣起。若以龍樹菩薩的論典來看,《中觀根本慧論》第二十六品談了十二緣起。其中說到一切苦的根本是我執,要消除我執,必須了解無我。透過說明這些內容而開展了十二緣起。
再者,在第十八品裡,聖座經常引用這首偈頌「業煩惱滅故,名之為解脫,業煩惱非實,入空戲論滅」,它是聖座經常講到的偈頌。
第一階段就上到這裡。
自習作業
- 能背誦並解釋今日講的《中觀寶鬘論》兩首偈頌。
※ 摘要:
- 之所以產生我執,是因為執蘊體為諦實成立,所以必須消除執蘊體為諦實成立的執取。為此,就必須知道蘊體無諦實,亦即設法產生執蘊體為實有的「相反面」。
- 中觀應成派認為,所謂法我執是執蘊體諦實成立,執非補特伽羅的其他者諦實成立;執補特伽羅諦實成立,這是補特伽羅我執。這兩種我執的執持方式並無不同,只有所緣不同而已。
- 遇到困難時,我們總是歸咎於其他者。但按照佛陀的想法來說,這些全都要怪我執。我執為何至今一直有這麼強的力量?因為沒人跟它對抗。所以,要怪就怪自己不知無我。
- 說實在的,你用多少努力去醫病,就該用同樣的努力去學習無我,因為生病的根本原因是不知無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