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10課-四諦的次第
「一般典籍,先說苦諦或先說集諦次第有二。以先說苦諦之四諦次第為應理,因是生起現觀之次第故。」經典開示四諦之理有兩種次第,一是先說因再說果,先說集諦再說苦諦、先說道諦再說滅諦;另一種是先說果再說因,先說苦諦再說集諦、先說滅諦再說道諦。後者這種次第非常重要,也是比較好的次第,因為它是實修的次第,是心中生起道的次第,也是與內心產生轉變的順序相符的次第。
「因首先了知輪迴總、別苦諦之過患後,而生起欲斷從何所生之集,於斷集之際,見能鈃滅除苦集之滅後,遂修習能證之因道諦---趣入修無我義故。」什麼是輪迴?以下很概略地做個說明。前後世存在,能投生的地方有六趣,六趣又分為善惡兩趣。善趣中,我們能看到的是人,再往上更好的是天與非天;比人差的惡趣除了畜牲外,還有餓鬼和地獄。來世能投生的地方有六趣,而投生的主要原因是煩惱,所以輪迴簡單地說就是「由於煩惱而投生六趣」。
輪迴的過患可以分成總與別這兩個角度來說。輪迴總苦主要講的是由煩惱投生輪迴的種種過患,輪迴別苦主要講的是投生到善惡兩趣分別要承受哪些困苦。明白這些內容之後,才會進一步探究投生的因,並生起想要斷除這些因的欲求,此即文中說的「首先了知輪迴總、別苦諦之過患後,而生起欲斷從何所生之集」,也是為何要先說苦諦、再說集諦的原因。
為何我們會無止境地遇到各種困難?根本原因是什麼?到底是哪裡錯了才會這樣?答案是「因為在輪迴投生」,錯就錯在這裡。在輪迴投生就像是病,要去明白這件事,便是「苦應知」的意思。投生輪迴這種病或說苦,它的因是煩惱,煩惱中又以貪為主,由於明白這個道理而生起「應該斷貪、斷集、斷煩惱」這種的想法,這便是「集應斷」的意思。斷除煩惱就能讓我們脫離不自由、脫離煩惱,從而完全脫離苦,看到這件事情是可以獲得的,進而生起想要獲得這種結果的想法;明白若能消除煩惱,就可以脫離輪迴這種病,進而想要獲得這樣的安樂;或用更簡單的方式說,由於見到能夠解脫而想要獲得它,這是「滅應證」的意思。
該怎麼做才能獲得解脫?要去實修能獲得解脫的方法,也就是實修無我,這樣就能獲得解脫、獲得自由,這是「道應修」的意思,也是「遂修習能證之因道諦--趨入修無我義」這段話的意思。四諦之中,要實修的主要是道諦,而且要以實修證無我慧為主,其他的實修都是修證無我慧的支分,而這也是佛法不共的實修方式。
接著是以喻來說明。「譬如,先認知其病,而後才了知何為病因而斷之,因而生起欲求止息病苦之樂,遂依其因用藥對治。」因為看到病可以治好,所以產生想要脫離疾病的強大希求,之後才會根據病因來治病。這個譬喻的根據是彌勒菩薩的《大乘寶性論》。「因《大乘寶性論》云:『知病離病因,取無病修藥,苦因彼滅道,當知離證修』故。」若把「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這段話,與《寶性論》的這個喻結合在一起,可以調整成「病應知,病因應斷,痊癒之樂應證,藥應修」,意思是:「病應知」,病是應該要知道的;「病因應斷」,病因是應該要去除的;「痊癒之樂應證」,由於知道這個病可以治好,從病中痊癒的安樂是可以得到的,所以這種安樂是應該要得到的;「藥應修」,藥是應該要去服用的。同樣地,苦是應該要知道的,其因煩惱是應該要斷除的,由斷除煩惱而脫離一切苦的滅是應該要獲得的,脫離的方法道諦或說證無我慧或說三學是應該要修習的。
※ 摘要:
「因首先了知輪迴總、別苦諦之過患後,而生起欲斷從何所生之集,於斷集之際,見能鈃滅除苦集之滅後,遂修習能證之因道諦---趣入修無我義故。」什麼是輪迴?以下很概略地做個說明。前後世存在,能投生的地方有六趣,六趣又分為善惡兩趣。善趣中,我們能看到的是人,再往上更好的是天與非天;比人差的惡趣除了畜牲外,還有餓鬼和地獄。來世能投生的地方有六趣,而投生的主要原因是煩惱,所以輪迴簡單地說就是「由於煩惱而投生六趣」。
輪迴的過患可以分成總與別這兩個角度來說。輪迴總苦主要講的是由煩惱投生輪迴的種種過患,輪迴別苦主要講的是投生到善惡兩趣分別要承受哪些困苦。明白這些內容之後,才會進一步探究投生的因,並生起想要斷除這些因的欲求,此即文中說的「首先了知輪迴總、別苦諦之過患後,而生起欲斷從何所生之集」,也是為何要先說苦諦、再說集諦的原因。
為何我們會無止境地遇到各種困難?根本原因是什麼?到底是哪裡錯了才會這樣?答案是「因為在輪迴投生」,錯就錯在這裡。在輪迴投生就像是病,要去明白這件事,便是「苦應知」的意思。投生輪迴這種病或說苦,它的因是煩惱,煩惱中又以貪為主,由於明白這個道理而生起「應該斷貪、斷集、斷煩惱」這種的想法,這便是「集應斷」的意思。斷除煩惱就能讓我們脫離不自由、脫離煩惱,從而完全脫離苦,看到這件事情是可以獲得的,進而生起想要獲得這種結果的想法;明白若能消除煩惱,就可以脫離輪迴這種病,進而想要獲得這樣的安樂;或用更簡單的方式說,由於見到能夠解脫而想要獲得它,這是「滅應證」的意思。
該怎麼做才能獲得解脫?要去實修能獲得解脫的方法,也就是實修無我,這樣就能獲得解脫、獲得自由,這是「道應修」的意思,也是「遂修習能證之因道諦--趨入修無我義」這段話的意思。四諦之中,要實修的主要是道諦,而且要以實修證無我慧為主,其他的實修都是修證無我慧的支分,而這也是佛法不共的實修方式。
接著是以喻來說明。「譬如,先認知其病,而後才了知何為病因而斷之,因而生起欲求止息病苦之樂,遂依其因用藥對治。」因為看到病可以治好,所以產生想要脫離疾病的強大希求,之後才會根據病因來治病。這個譬喻的根據是彌勒菩薩的《大乘寶性論》。「因《大乘寶性論》云:『知病離病因,取無病修藥,苦因彼滅道,當知離證修』故。」若把「苦應知,集應斷,滅應證,道應修」這段話,與《寶性論》的這個喻結合在一起,可以調整成「病應知,病因應斷,痊癒之樂應證,藥應修」,意思是:「病應知」,病是應該要知道的;「病因應斷」,病因是應該要去除的;「痊癒之樂應證」,由於知道這個病可以治好,從病中痊癒的安樂是可以得到的,所以這種安樂是應該要得到的;「藥應修」,藥是應該要去服用的。同樣地,苦是應該要知道的,其因煩惱是應該要斷除的,由斷除煩惱而脫離一切苦的滅是應該要獲得的,脫離的方法道諦或說證無我慧或說三學是應該要修習的。
※ 摘要:
- 先說苦諦再說集諦、先說滅諦再說道諦。它是實修的次第,是心中生起道的次第,也是與內心產生轉變的順序相符的次第。
- 輪迴簡單地說就是「由於煩惱而投生六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