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課-詳說三苦

由於此處主要是針對成辦解脫談苦諦,所以會強調樂亦是苦,是壞苦。以下引用《廣論》繼續談三苦。
 

一、依《廣論》介紹三苦


三苦主要是從受來說,但《廣論》說除了受之外,還包括產生受的境。所以在思惟苦時,不僅要思性三種受,也要把產生受的對境包括進去。例如思惟壞苦時,除了思惟有漏樂受,也要把產生樂受的對境例如名聲、錢財、親友等包括進去,它們也都是苦諦。

《廣論》第166頁:「第三,修三苦者。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瘡或癰」指的是身體上的大傷口,這傷口會發熱、很不舒服,若在傷口上灑點冷水會感到舒服,我們現在領受的輪迴安樂就像這樣。這種安樂被稱為變異苦或壞苦,是因為感受到這種安樂的時間很短,當冷水的效用結束,發熱的感覺會再回來,冷水只是暫時讓熱的感覺不起現行而已。或者可以換個例子,身上有傷口時,這傷口會癢。發癢時若去抓一抓,會有一點安樂感,輪迴的安樂就像這樣。繼續看文。「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壞苦不僅僅是指受(有漏樂受),還包括能產生有漏樂受的有漏境如金錢、名聲等,這些都是壞苦。

再來看苦苦。「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已經有了傷口,若讓傷口再碰熱水就會更難受。不過,以我個人的經驗,這個喻把熱水換成辣椒會更有明顯。平常我們領受的苦大多是苦苦,指的就是在傷口上灑辣椒的苦。傷口本身就是苦(行苦),在傷口上撒辣椒是苦上加苦,「苦苦」二字要表達的意思,雖然《廣論》原文中沒有特別說明,但我想也許就是這樣吧!此外,苦苦不只指苦受,也包括能生苦苦的有漏境。

沒有碰到熱水與冷水時的傷口是有漏捨受,也就是行苦。「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舍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捨受,或說沒遇到冷水與熱水這兩種緣時的受,同樣也受到業與煩惱的控制,而且是隨時可以生起另兩種苦的種子,是另兩種苦生起的基礎,所以它也是苦。以上是透過受說明什麼是行苦,但實修時,大多是透過蘊體去思惟行苦,由於業與煩惱而去取的蘊是行苦。

接著看《廣論》第167頁:「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近取蘊就像個重擔,只要還繼續拿這個蘊體,苦的續流就不會中斷,因為在這個蘊體上穩固地具備了產生苦與煩惱的條件。「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于此多修厭離。」有漏近取蘊是行苦,因為在有漏近取蘊上很穩固地存在著產生苦與煩惱的條件。所以,只要有漏近取蘊還在,就算現在沒有苦苦,只要遇緣,苦苦馬上就會產生。因此由業與煩惱而生的蘊體周遍是苦,而且很像是苦苦與壞苦的根本。

談到有漏近取蘊是苦、是煩惱的所依時,不要單指著某個特定的蘊體。若只指著某個特定的蘊體說它是苦的所依,這種說法雖然沒有錯,但是不夠。現在談的輪迴裡的狀況是,拿了一個蘊體而後拋掉,接著又再去拿一個蘊體又再拋掉,如此永無止境地不斷去拿有漏蘊體,這是苦的根本。要用這種方式思惟此處說的有漏近取蘊。

以下名相請各位記住。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三苦的事例分別是苦受、有漏樂受、捨受與各自的對境;三苦的喻分別是在傷口上撒辣椒、在傷口上灑冷水、傷口。

剛才說的內容,其實是在說我們擁有的一切都是苦。有人說:「知道這些,內心反而會不快樂呢!」也有人說:「就算這些都是苦,但我不一定要知道它們是苦。」然而,因為不知道而沈迷其中,便永遠不會去追求更好的快樂。當然,如果更好的快樂不存在,不知道比較好;若不只更好的快樂,而且是好上千萬倍的快樂真的存在,但因為不知道而沈迷於眼前的快樂,是很可惜的事。若是如此,就一定要知道才行。

藏地有一位格魯派大智者曾說:「佛說『苦應知』,但連畜牲都知道苦苦是苦;印度外道也知道壞苦是苦;知道行苦是苦,才是佛教不共於其他宗教之處。」行苦指的是由業與煩惱而來的蘊體。行苦是苦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它受制於煩惱,就像之前說過的,只要還被煩惱控制就不自由、不快樂。第二個理由就像剛才講過的,只要還有蘊體,就算暫時處在沒有苦受與樂受的情況中,只要一遇到緣,又會再度領受苦樂;就算在領受樂受,但只要能受樂的緣衰退,就會再受苦。因此,只要這個傷口還在,任何時候都會不斷地受苦,所以才說要把傷口整個除掉。

上述這些內容,聖座嘉瓦仁波切在講經時經常講,有些同學應該知道,但有些同學也許並沒有特別注意。因為受限於講經時間有限,聖座沒有辦法對此做廣泛的講述,有時就只是引用藏地那位大智者說的內容後,就這樣帶過了。

關於苦苦是苦,我想應該不需要再多說。接著看《廣論》中如何介紹行苦是苦。

 

二、依《廣論》介紹行苦


《廣論》第167頁:「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如果有人扛著一個很重的包袱,只要包袱還在背上就會不快樂;同樣地,近取蘊就像是大包袱,只要還有近取蘊,就一定會苦。以上這種解釋,有說跟沒說好像差不多,就好比解釋什麼是佛時說「所謂佛,就是佛啊!」哈哈!

為什麼只要還有近取蘊就會有苦呢?接著看文。「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有漏近取蘊是產生苦的基礎,只要它在,就處在隨時會生苦的狀態中。十惡業存在於有漏近取蘊上,不只如此,就算現在沒有煩惱,煩惱的隨眠種子也都在有漏近取蘊上,只要遇緣隨時就會生起煩惱、隨時就會生起苦。之前說過這蘊體就像傷口一樣,只是還沒遇到辣椒等緣,所以暫時不會痛;但只要傷口還在一天,隨時都有可能會痛。我們的處境就像這樣。

幾天前有位中醫師幫我做腳底與手指按摩,幾乎不論按到哪裡都痛,差別只在大痛與小痛而已。其實我們的身體隨時都處在可以疼痛的樣子,這樣說來,身體的確就是一個大傷口啊!在沒有遇到緣、沒人來按壓時,好像感覺舒服的樣子,但只要一按馬上就痛了,身體的本質就是這個樣子啊!

蘊體是由地水火風四大種聚合而成,四大種彼此其實不合。只有在它們彼此的力道稍微均衡時,身體才會感覺舒服;但只要稍微有一點失衡,例如地大種稍多一點或少一點,風大種稍微大一點或小一點,我們馬上就生病了。所謂沒生病,不過就是四大種稍微均衡些的結果而已,我們其實處在隨時會生病的狀態中。這就好比把四條兇猛的蛇放在一起,由於四大種本身不合,所以我們的身體隨時都可能會不舒服。

因此,什麼困難都可能發生在這個蘊體上,而這個可能性是在蘊體形成的同時就有了。「若長壽就會變老」一事,是從出生開始就確定的,不是後來有其他外力介入,例如某位天神、龍族或某人把會老的元素放到身體裡使你變老,不是這樣,是從出生那時就確定會病、會老、會死。老病死是這個蘊體的本質,擔心也沒有用,因此也就不必擔心了。有解決的辦法嗎?這一次、這一生已無計可施,因為已經拿了有漏近取蘊,但我們還是可以努力,而唯一的努力方向是設法不再取這樣的蘊體。

有一部佛經說,手中拿著燒紅的火炭,「拿」譬喻貪著,「燒紅的火炭」譬喻有漏近取蘊,只要還不放下它,就一定會感到痛。當然,你可以用一些辦法減低燒燙的痛苦,如開冷氣、吹冷風,但只要你還拿著火炭不放手,這燒燙的疼痛就不可能完全去除。此刻在手上的這團火炭,就算你不刻意丟掉,它終究會不受控制地從手中落下,但一切並未結束,在被火炭灼燒時我們會大聲喊痛,但當它落下時我們又會立刻擁抱另一團火球,然後又被燙得不斷哀號,然後又不由自主地失去它……如此不斷地循環下去。無始以來我們一直在做這件事,不斷地去拿近取蘊,拿了之後就不斷地受苦哀號,失去時立刻再取一個近取蘊,再繼續受各種各樣的苦。

苦不是別人給的,不是鬼怪害的,是自己去拿的。但是,我們明明最珍愛自己,又為什麼會一直自討苦吃?是因為不知道那是苦,所以佛陀才說「苦應知」,他跟我們介紹什麼是苦,聽過之後我們要去思惟,真正認識什麼是苦並且去實修,透過這個方式才能消除對近取蘊的貪著,一旦不貪了,才不會再去拿它。

再繼續看文。「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由業與煩惱而來的蘊體不但周遍是苦,而且是另外兩苦的根本,所以在觀修苦時,應該把重點放在觀修行苦。

 

三、依《廣論》介紹壞苦


再來認識壞苦是苦,請看文。「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讓我們生起貪欲的那些樂受,大多只是因為某個苦消除而顯現出樂的樣子;不靠著某個苦消除、它本身就是樂的這種樂受是沒有的。以下是舉例,「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現見此時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固非性樂。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例如因為走太久而生起苦受,暫時停下來不走,會有樂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是因為剛才走太久的苦暫停而產生的,隨著剛才的大苦漸小,現在的樂看起來好像逐漸產生的樣子,只是這樣而已,它的本質並不是樂,因為只要在這個狀況久一點、坐久一點,就會產生久坐的苦。

再舉另一個例子來說,站在大太陽底下是很辛苦的事,這應該可以說是真正的苦因,因為它從頭到尾都苦,不會有曬到中途突然變快樂這種事,無論待多久都是苦,所以它可以說是真正的苦因。從「無論待多久都是苦,所以它是真正的苦因」這個概念,可以推測出一個結論:若是真正的樂,無論待多久都是樂。

在很冷的地方待久了,有機會站到太陽底下時會覺得樂,而覺得曬太陽是樂因,然而,雖然剛開始覺得樂,但不會愈曬愈樂,而是愈曬愈苦,由此可知它其實不是真正的樂因,否則應該要愈曬愈樂才對。請看文。「若是性樂之因者,因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唯生苦故。」在《入胎經》中,佛陀對他的堂兄弟難陀解釋輪迴的情況時曾經說,如果行住坐臥、吃東西、曬太陽、乘涼等是真正的樂因,應該要愈來愈樂才對,但事實上卻愈來愈苦。這部份請各位回去自己看《廣論》第167頁。

接著看文。「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坐太久覺得辛苦時,站起來就會感覺樂、生起樂受;但如果繼續站、站很久,又會覺得辛苦。然而,站著的辛苦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是從你一站起來就開始了。站起來與站的苦同在一起,只是在剛站起來時,站的苦才剛剛開始,此時的苦還很小,而久坐的大苦在那時中止,所以才會在一時之間產生快樂的感覺。此即「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這段話的意思。在先前的大苦中止、新的小苦正開始時顯現出快樂的感覺,所謂的樂就只是這樣而已啊!
先前的苦中止、後來的苦開始,那時我們說自己好快樂。這樣說來,我們覺得的快樂並不是真正的快樂。不過,如果沒有更好的快樂可以追求,不如繼續沈浸在這種快樂中,繼續這樣過日子就好;但如果明明有更好的、真正的快樂,卻困在假的快樂裡不肯離開,就很可惜啊!

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產生什麼,也不過就是生起苦而已;失去什麼,也不過就是失去苦而已。然後,苦又生了,苦又滅了……。這不斷的循環,用很簡單的方式統攝來說就是:無始以來我們領受的就只有苦而已。不過,宗大師在講壞苦這段文的最開頭,用了「多」一字,請看文「又能增貪現前樂受,『多』是於苦。」「多」字的意思是大多數,這樣說來,剛才我說的這句話「無始以來我們領受的就只有苦而已」不知是否有不周延的問題,這我就不太清楚了。

孤身一人沒伴時覺得苦,此時若有人陪,你會覺得開心快樂;然後,這個人長時間待在一起又感到了辛苦,此時他若離開,你覺得整個人都變得好輕鬆!所有我們以為的快樂,其實都是這樣啊!所以,我們用來除苦的方法,看在一個懂得的人眼裡,並不是真正除苦的方法;我們用來獲得快樂的方法,也不是真正能讓我們快樂的方法。那麼,我們長久以來到底都在做什麼?我們長久以來使用的方法,若要給它取個名字,應該可以說它是「換苦的方法」。直到目前為止,我們只是不斷地換苦而已,雖然不能說完全無用,但都只是暫時有點用而已。

以上是對壞苦和有漏樂受的介紹。關於如何思惟名聞利養等過患,各位請參考《廣論》第295頁「思惟譽等無功德之理」整段,以及「破除不忍作毀等三」這個科判中,從第296頁第五行「若作是念,由毀訾等則餘補特伽羅於我」起至第297頁第一段結束,以及第300頁「思惟苦之功德」整段。這些文字並不難懂,各位自己讀應該可以懂得。若有時間,我們再找機會解釋。

※ 摘要:
  • 三苦是苦苦、壞苦、行苦;三苦的事例分別是苦受、有漏樂受、捨受與各自的對境;三苦的喻分別是在傷口上撒辣椒、在傷口上灑冷水、傷口。
  • 行苦是苦的第一個理由是,因為它受制於煩惱,只要還被煩惱控制就不自由、不快樂。第二個理由是,只要還有蘊體,就算暫時處在沒有苦受與樂受的情況中,只要一遇到緣,又會再度領受苦樂;就算在領受樂受,但只要能受樂的緣衰退,就會再受苦。
  • 在先前的大苦中止、新的小苦正開始時顯現出快樂的感覺,所謂的樂就只是這樣而已啊!
  • 產生什麼,也不過就是生起苦而已;失去什麼,也不過就是失去苦而已。然後,苦又生了,苦又滅了……。無始以來我們領受的,就只有苦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