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18課-略說道諦(下)
丙、三學
之前概略介紹了資糧道等五道。若不從道與道的界限談,則講到「道」時會談的是戒、定、慧三學。其中定若發展得更好則是奢摩他,慧若發展得更好則是毗缽舍那。一般而言外道也有三學,佛教與外道的三學不同的地方是,認識什麼是解脫、生起出離心並加上無我的見解,在這樣的狀況下修習的三學才是佛教不共的三學。
戒的基礎是斷除十不善業,在這個基礎上受持別解脫戒。從只持五戒的居士戒到沙彌戒、比丘戒,都是要終生持守的戒;若無法受居士戒,也有只持一天的戒律可以受。學習四聖諦後要進一步去實修,實修四諦的方法在《道次第》論典裡有說,透過這些實修生起出離心,在這個狀況下受戒,就會是品質很精純的別解脫戒。有持戒的基礎,再設法成辦讓心能專注一境的定;慧學主要是觀擇無我義而生起的聞思修慧。
為什麼要學習三學?首先看戒學。剛才談到戒的基礎是斷除十不善業,何謂斷除?只是不做不算是斷除。我們常說要守戒,怎麼守?舉個例子來說,有人把一個小孩交給你,跟你說:「請幫我守護、照顧他。」你會怎麼照顧?若只把孩子放在家裡讓他自己玩,你忙著做自己的事,根本忘記要照顧他這回事,結果孩子被狗咬了,這是一種沒照顧孩子的情況。另一種沒照顧孩子的情況是,你沒有去照顧他,恰好孩子也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看起來平安無事,但依舊不能算是盡到了照顧的責任。如果你研究了一下危險發生的可能性,然後把家裡一個比較安全的角落圍起來,把孩子放在那裡,然後你繼續忙自己的事沒有管他,這樣可以算是有點在照顧孩子。但比這更好的照顧方式是,你把孩子放在一個安全的圍檻裡,你心裡清楚孩子在圍檻裡、不會跑到別的地方所以很安全,你也繼續做你要做的事,但你的心一直掛念著這個孩子,心並沒有離開他。
同樣地,只是沒做違反戒律的事不算持戒。當然,若你直接做了與戒律相違的事,就相當於上述例子中讓孩子被狗咬,這很明顯是沒有能夠持戒;第二種狀況是,你其實沒有在守護所持的戒律,只是剛好沒有遇到會犯戒的緣,例如沒有遇到要殺人、要跟人打架的情況所以才沒殺人,這樣也不算在持戒。第三種是稍微有在持戒,例如你覺得若跟人見面就容易講妄語、粗惡語等,為了不犯戒而把自己關在房子裡不與人接觸,但是你在家裡非常放鬆,想著反正沒有犯戒的危險所以不必在意,這樣雖然算是有點在守戒,但是還不夠。持戒最重要的核心是:不論處於任何情況,都要隨時觀察自己有沒有犯戒,不只要觀察有沒有直接做出違戒的事,連內心有沒有朝著犯戒的方向想都要仔細觀察,一旦發現自己快要朝不應該的方向想時,就要警覺到敵人要來了,馬上設法阻擋,這樣才算是有好好持戒。
剛才講到了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做了與戒律相違的事,例如殺生、說妄語,由於你有受戒,卻做了與戒律相違的事,這樣就不只是造惡業而已,還要再加一條違戒的罪。第二種情況,沒有特別去持戒,但也沒有做與戒律相違的事,這樣算是沒有造善業,也沒有造惡業。第三種情況,為了怕犯戒而躲避會犯戒的因緣,但心沒有特別持戒,這樣做算是在善業。第四種情況是,下至連動機亦不犯戒,這樣做會帶來非常大的利益。
定學是讓心能夠專注一境的方法,不只要能安住,在安住時心也要非常清楚有力。有些人內心緣著某個境或什麼都不想,心安住在這樣的狀態中,覺得很輕鬆又有點懶洋洋的,便以為自己是在修定,但其實不是。
慧學是三學中的正行,無論是哪一種不相順品,都要靠著能夠看見真相的慧才能真正消除。若沒有觀擇真相的智慧,例如沒有無我慧,只是讓心安住在某個對境上,此時雖然有定但沒有慧;反之,若沒有定光有慧,例如在觀擇無我時,才剛開始思惟一下,心就跑到別的地方,再拉回來思惟一下又跑掉,這表示定的能力不夠。例如在黑暗中要靠手電筒看清楚東西,一方面手電筒要夠亮、夠清楚,這就像是要看清楚真相必須要有很好的智慧;另一方面,要能準確地把手電筒的光打在想要看清的東西上,如果手一一直發抖就無法看得清楚。拿手電筒的手必須很穩定,就像是需要有定的能力一樣。
以上是定和慧的作用,那麼戒的作用又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回到「為何要實修三學」這個問題上。我們是為了消除煩惱而實修三學,煩惱就像疾病,消除煩惱病最重要的藥是證得無常、無我等的智慧;讓藥力能夠準確地到達病灶的是水或針等工具,它們相當於定。慧與定就相當於在治病過程中的醫藥,而戒則相當於衛生保健,例如該做什麼運動、飲食該注意什麼事、藥應該在飯前或飯後吃等規定,而這些規定的內容,會隨著不同的疾病而有差別。
真正認識了苦諦,也清楚集諦,知道苦的根源是煩惱,從而認清煩惱是病。同時也知道若要治好煩惱病,必須聽從醫生的囑咐一步步照著做,除了該做的治療外,也必須遵守飲食保健的規定。認清上述這些事實,則持戒一點都不難;相反地,在不明白持戒與除苦之間的關係下受戒,持戒時會有被強迫的感覺,覺得處處受限。
以我自己生病的經驗來說,若我相信某位醫生開的藥能治好我的病,則我一定會按時服藥,也不會覺得辛苦;若我對醫生和藥都不太有信心,在半信半疑之間接受治療,就會經常忘記吃藥,再怎麼提醒自己都不太有用,很難持續。
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這樣。設定目標後,要弄清楚哪些事情對目標有益,哪些事情對目標有害。凡是有益於目標的事你自然就會做,有損於目標的事你自然就不做。一旦你的心有目標,有你想要完成的事情,該做與不該做的規定自然就會產生。學佛也是如此,設定了一個目標,看看哪些事是達成目標的違緣,它們就是不該做的;哪些事是達成目標的順緣,它們就是該做的。基於某個目標而產生的該做與不該做的事,稱為戒律。因此,若你把目標設定在獲得解脫,就會有一種戒律;若把目標放在成佛,要守的戒律就會有些不同;若把目標放在此生就要成佛,又會有些不同的戒律。目標不同,要持的戒就會不太一樣。
如何實修三學的方法,最清楚的內容都在道次第裡。
※ 摘要:
之前概略介紹了資糧道等五道。若不從道與道的界限談,則講到「道」時會談的是戒、定、慧三學。其中定若發展得更好則是奢摩他,慧若發展得更好則是毗缽舍那。一般而言外道也有三學,佛教與外道的三學不同的地方是,認識什麼是解脫、生起出離心並加上無我的見解,在這樣的狀況下修習的三學才是佛教不共的三學。
一、戒學
戒的基礎是斷除十不善業,在這個基礎上受持別解脫戒。從只持五戒的居士戒到沙彌戒、比丘戒,都是要終生持守的戒;若無法受居士戒,也有只持一天的戒律可以受。學習四聖諦後要進一步去實修,實修四諦的方法在《道次第》論典裡有說,透過這些實修生起出離心,在這個狀況下受戒,就會是品質很精純的別解脫戒。有持戒的基礎,再設法成辦讓心能專注一境的定;慧學主要是觀擇無我義而生起的聞思修慧。
為什麼要學習三學?首先看戒學。剛才談到戒的基礎是斷除十不善業,何謂斷除?只是不做不算是斷除。我們常說要守戒,怎麼守?舉個例子來說,有人把一個小孩交給你,跟你說:「請幫我守護、照顧他。」你會怎麼照顧?若只把孩子放在家裡讓他自己玩,你忙著做自己的事,根本忘記要照顧他這回事,結果孩子被狗咬了,這是一種沒照顧孩子的情況。另一種沒照顧孩子的情況是,你沒有去照顧他,恰好孩子也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看起來平安無事,但依舊不能算是盡到了照顧的責任。如果你研究了一下危險發生的可能性,然後把家裡一個比較安全的角落圍起來,把孩子放在那裡,然後你繼續忙自己的事沒有管他,這樣可以算是有點在照顧孩子。但比這更好的照顧方式是,你把孩子放在一個安全的圍檻裡,你心裡清楚孩子在圍檻裡、不會跑到別的地方所以很安全,你也繼續做你要做的事,但你的心一直掛念著這個孩子,心並沒有離開他。
同樣地,只是沒做違反戒律的事不算持戒。當然,若你直接做了與戒律相違的事,就相當於上述例子中讓孩子被狗咬,這很明顯是沒有能夠持戒;第二種狀況是,你其實沒有在守護所持的戒律,只是剛好沒有遇到會犯戒的緣,例如沒有遇到要殺人、要跟人打架的情況所以才沒殺人,這樣也不算在持戒。第三種是稍微有在持戒,例如你覺得若跟人見面就容易講妄語、粗惡語等,為了不犯戒而把自己關在房子裡不與人接觸,但是你在家裡非常放鬆,想著反正沒有犯戒的危險所以不必在意,這樣雖然算是有點在守戒,但是還不夠。持戒最重要的核心是:不論處於任何情況,都要隨時觀察自己有沒有犯戒,不只要觀察有沒有直接做出違戒的事,連內心有沒有朝著犯戒的方向想都要仔細觀察,一旦發現自己快要朝不應該的方向想時,就要警覺到敵人要來了,馬上設法阻擋,這樣才算是有好好持戒。
剛才講到了四種情況,第一種是做了與戒律相違的事,例如殺生、說妄語,由於你有受戒,卻做了與戒律相違的事,這樣就不只是造惡業而已,還要再加一條違戒的罪。第二種情況,沒有特別去持戒,但也沒有做與戒律相違的事,這樣算是沒有造善業,也沒有造惡業。第三種情況,為了怕犯戒而躲避會犯戒的因緣,但心沒有特別持戒,這樣做算是在善業。第四種情況是,下至連動機亦不犯戒,這樣做會帶來非常大的利益。
二、定學
定學是讓心能夠專注一境的方法,不只要能安住,在安住時心也要非常清楚有力。有些人內心緣著某個境或什麼都不想,心安住在這樣的狀態中,覺得很輕鬆又有點懶洋洋的,便以為自己是在修定,但其實不是。
三、慧學
慧學是三學中的正行,無論是哪一種不相順品,都要靠著能夠看見真相的慧才能真正消除。若沒有觀擇真相的智慧,例如沒有無我慧,只是讓心安住在某個對境上,此時雖然有定但沒有慧;反之,若沒有定光有慧,例如在觀擇無我時,才剛開始思惟一下,心就跑到別的地方,再拉回來思惟一下又跑掉,這表示定的能力不夠。例如在黑暗中要靠手電筒看清楚東西,一方面手電筒要夠亮、夠清楚,這就像是要看清楚真相必須要有很好的智慧;另一方面,要能準確地把手電筒的光打在想要看清的東西上,如果手一一直發抖就無法看得清楚。拿手電筒的手必須很穩定,就像是需要有定的能力一樣。
以上是定和慧的作用,那麼戒的作用又是什麼?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回到「為何要實修三學」這個問題上。我們是為了消除煩惱而實修三學,煩惱就像疾病,消除煩惱病最重要的藥是證得無常、無我等的智慧;讓藥力能夠準確地到達病灶的是水或針等工具,它們相當於定。慧與定就相當於在治病過程中的醫藥,而戒則相當於衛生保健,例如該做什麼運動、飲食該注意什麼事、藥應該在飯前或飯後吃等規定,而這些規定的內容,會隨著不同的疾病而有差別。
真正認識了苦諦,也清楚集諦,知道苦的根源是煩惱,從而認清煩惱是病。同時也知道若要治好煩惱病,必須聽從醫生的囑咐一步步照著做,除了該做的治療外,也必須遵守飲食保健的規定。認清上述這些事實,則持戒一點都不難;相反地,在不明白持戒與除苦之間的關係下受戒,持戒時會有被強迫的感覺,覺得處處受限。
以我自己生病的經驗來說,若我相信某位醫生開的藥能治好我的病,則我一定會按時服藥,也不會覺得辛苦;若我對醫生和藥都不太有信心,在半信半疑之間接受治療,就會經常忘記吃藥,再怎麼提醒自己都不太有用,很難持續。
無論做什麼事都是這樣。設定目標後,要弄清楚哪些事情對目標有益,哪些事情對目標有害。凡是有益於目標的事你自然就會做,有損於目標的事你自然就不做。一旦你的心有目標,有你想要完成的事情,該做與不該做的規定自然就會產生。學佛也是如此,設定了一個目標,看看哪些事是達成目標的違緣,它們就是不該做的;哪些事是達成目標的順緣,它們就是該做的。基於某個目標而產生的該做與不該做的事,稱為戒律。因此,若你把目標設定在獲得解脫,就會有一種戒律;若把目標放在成佛,要守的戒律就會有些不同;若把目標放在此生就要成佛,又會有些不同的戒律。目標不同,要持的戒就會不太一樣。
如何實修三學的方法,最清楚的內容都在道次第裡。
※ 摘要:
- 認識什麼是解脫、生起出離心並加上無我的見解,在這樣的狀況下修習的三學才是佛教不共的三學。
- 有持戒的基礎,再設法成辦讓心能專注一境的定;慧學主要是觀擇無我義而生起的聞思修慧。
- 持戒最重要的核心是:不論處於任何情況,都要隨時觀察自己有沒有犯戒。
- 定學是讓心能夠專注一境的方法,不只要能安住,在安住時心也要非常清楚有力。
- 慧學是三學中的正行,無論是哪一種不相順品,都要靠著能夠看見真相的慧才能真正消除。
- 一旦你的心有目標,有你想要完成的事情,該做與不該做的規定自然就會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