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課-運用四諦之理(二)讓心更快樂

說到這裡,我想從「根境識相遇」這個主題稍微離題,談一個想法。快樂與不快樂是如何產生的呢?看到一個不好看的色,例如某人難看的表情,或者用之前的講法來說,自己的眼根與某人難看的表情相遇生起了苦受,內心會覺得不快樂;自己的眼根與某人好看的表情相遇生起了樂受,內心覺得快樂。其他的聲、香、味、觸等也都是如此。雖然此處會涉及《心類學》的概念,有些用詞如果不小心,會有不周延的問題,但我不想解釋得太複雜。所以簡單來說,快樂與不快樂是如何產生的呢?根與好的境相遇,因此使得內心快樂;根與壞的境相遇,因此使得內心不快樂。

總之,根、境、識三者相遇,然後才會有苦樂等受。以剛才的例子來說,「某人難看的表情」是境,眼是根,若那時根、境、識三者相遇,心就會感到不快樂;若只有根與境而沒有識,例如雖然那時眼睛睜著,但心裡想著別的事,就不會因為別人的壞表情而感到難受。

若不想要苦,就必須消除苦因。佛陀有這麼說,我們也有這麼做。但我們都怎麼做呢?由於我們辨識出的苦因是對方擺臭臉,所以會用各種辦法讓對方不要擺臭臉,但顯然這不是好方法。例如,若你用暴力威脅他,他因為怕你而對你微笑、擺出好的表情,但那不是真的好表情,而且他的親戚朋友會因為想要保護他而對你擺臭臉。若你因此更生氣,變本加厲用更兇的方法對付他們,結果只會使得對你擺臭臉的人愈來愈多。這種消除不快樂的方法雖然有人用,但它並不是好方法。

比起正面起衝突,有些人選擇另一種方法。由於認為不快樂的原因是看到對方的壞表情,或是聽到對方講的難聽話,所以只要遠遠看到對方走來,就想辦法避開。這也是一種不讓根碰到境的方法,不必改變對方,不必叫對方離開,只要自己離開就可以了。比起第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比較容易,也很方便執行。然而,讓自己不快樂的緣若只有一個,這種方法的確不錯;但如果到處都有讓自己不快樂的緣,我們又能逃到哪裡去呢?所以這種方法只是暫時有用,無法究竟解決問題。

改變對境不是好辦法,設法讓根不要碰到對境,例如身體離開、摀住耳朵等也不是好辦法,因為你不可能永遠這樣做。在根、境、識三者之中,從根與境著手都不是好方法。那麼,若從自己的心下手,又會帶來什麼樣的效果呢?

我十六、七歲時,有一位年長的法師經常責備我,而且罵得很難聽。我曾仔細聽他罵我什麼,但沒有聽到直接對我有幫助的學處,但我又不能走開,因為他會更生氣;若站在那裡讓他罵,我心裡會不高興。怎麼辦呢?有一回他又罵我,那時我剛看完一部很好看的電影,記憶猶新。在他開始罵時,我就在心裡重播那部電影。因為我很喜歡那部電影,所以回味得很專注。當心裡這部電影播完時,他也罵完了,但他到底罵了什麼,我都沒有聽到。那是一部印度電影,結束時會在片尾打上「THE END」,當我心裡的電影院亮起散場的燈,那位法師也罵完了,哈哈。

這是我在很年輕時用過的方法,它與經典裡提到一個作法有點接近。經典中提到,出家人在外化緣時要保持正知正念,時時刻刻關注自己身語等威儀,例如要時時覺察自己的右手正在做什麼、左手正在做什麼、從嘴裡說出什麼話等。由於注意力都集中在觀察自己的身語行為,雖然聽得到施主說話,也看得到施主的動作,所以也能做出相對的動作回應,但不會給予對境太大的關注。由於心沒有太放在對境上,所以就算施主給了不好看的臉色也不會太生氣,施主給了很好看的臉色也不會太貪著,但也不至於因為過度專注觀察自己的身口行為,而完全無法對施主做出正確的回應。這是一種轉移注意力的作法。有些禪修「完全不作意」的人,除了在座上用這種方法修,下座後到外面走動時,也不會把過多的注意力放在其他的事情上,不論看到什麼,都不會太過注意。這種作法在暫時上是有幫助的。

從剛才的分析來看,內心不快樂似乎是不好的外境與根二者相遇,接著知道「他對我擺臭臉」,也就是根、境、識三者會合,但是佛法認為,光是根境識三者會合,並不是讓內心不快樂的主因。舉個例子來說,對方給了壞臉色、說出難聽的話,自己也把注意力放在這件事情上,雖然此時大部份人的反應是生氣,但也有人不會,有些人不但不生氣,甚至生起悲心。由此可知,雖然根境識三個條件都在,但由於思惟方式不同,因此而有不一樣的反應。

再舉一個例子。有甲乙丙三個大人與一個小孩。某甲很討厭這個小孩,某乙對這個孩子沒有特別的喜歡或討厭,某丙是這小孩的母親。現在這個小孩突然發脾氣,用力地亂摔東西。三個大人的眼睛與耳朵都很健康,遇到的是相同的對境,他們都清楚地看到孩子摔東西,也都聽到東西被摔破的聲音,而且當時的注意力也都沒有跑到別的地方去。然而,這三人的反應卻有很大的差異。某甲很生氣,某乙有點不高興,某丙不但沒有生氣,反而擔心孩子怎麼了?是否受了什麼委屈?他不但沒生氣,反而生起悲心。由此可知,根境識三者和合並不是內心快樂與否的關鍵因素。

讓自己變得快樂最好的方法,是強力改變內心的想法,就算遇到再難的外境,也不會因此生起煩惱、內心也不會混亂。這種結果是有可以產生的,因為內心生起煩惱、感到混亂的主因不是外境,也不是五根,所以當你感到不快樂時,不一定非要改變外境才能解決問題,而且說實在的,朝這種方向的努力永遠沒完沒了;你也不可能永遠選擇逃避,不可能永遠矇上眼睛、摀住耳朵,也沒有必要這樣做;你也不可能永遠要自己轉移注意力,這種方法也很麻煩。最好的解決方法是改變內心的想法,用這種方法解決問題,你不但完全清楚對境,也不會起任何煩惱,甚至可以因此生起慈心、悲心、勇氣等善心。這是你我都用得上的方法,也是從苦的主因下手,從而根本解決問題的方法。

不懂得思考方法才會不快樂、生起煩惱,不懂得思考方法才是受苦的主因;若能懂得思考方法,這一生內心便能很安寧快樂,這是學習佛法的第一個目標。當然,要達到這個目標不一定要靠佛法,靠著世間的方法也做得到;但以佛法來說,若希望這一生內心能夠安寧快樂,方法就是去改變自己內心的想法。

※ 摘要:
  • 思惟方式不同,即使遇到相同的對境,內心就會有不一樣的反應。
  • 不懂得思考方法才會不快樂、生起煩惱,不懂得思考方法才是受苦的主因。
  • 讓自己變得快樂最好的方法,是強力改變內心的想法,就算遇到再難的外境,也不會因此生起煩惱、內心也不會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