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課-略說死亡

之前講了苦諦與集諦。苦分為苦苦、壞苦和行苦;煩惱分為貪、瞋、癡等;業分為福業、非福業和不動業。把苦集二諦整合起來,即是業、煩惱與苦。生起貪瞋癡等煩惱,而後用身語做了行為,便造了業。造業包括殺生、說粗惡語等十惡業都是由於煩惱,這在之前的課程裡已經說過。若是基於煩惱而造業,就算造的是善業,也會成為引生輪迴的業。依於煩惱而造業,帶來的結果是什麼?依於不善業或說非福業領受的是苦苦,依於福業領受的是壞苦,依於不動業領受的是捨受或說行苦。

再來看業、煩惱與苦三者之間的關係。由於煩惱而造業,由於造業而帶來三種苦,由於受苦又生起三種煩惱,由於苦苦而生瞋,由於壞苦(有漏樂受)而生貪,由於捨受而生癡。由於煩惱而造業,由於造業而受苦,由於受苦又生起煩惱,如此一來,煩惱、業、苦這三者便形成了一個迴圈。若是一條直的路,總是可以走到終點;但如果是一個迴圈,再怎麼走也走不到終點。以上,是由業、煩惱、苦形成的第一個迴圈。這個迴圈在哪裡繞轉呢?在由生、死和中陰形成的第二個迴圈上繞轉。

在第二個迴圈中,生,即是投生於輪迴;生之後,這輩子最後的結局是死;死之後是什麼?在繼續談下去之前,必須先建立一點基礎。以下概略說明死亡的過程。

從父母而來的質(即父精母血),與從前世而來的心識,這兩者結合之時便稱為投生。根據經典的說法,心識最初進入父精母血之處,那個位置會成為心。不過此處說的心是否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心臟,還可以進一步討論。投生時,心識從心這個位置進入;最終離開時,煖最後也會收攝於心。攝煖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腳先攝煖,亦即下半身的煖先退,先從腳冷到心,再從頭冷到心,然後心識從心的位置離開;另一種是頭先攝煖,亦即上半身的煖先退,先從頭冷到心,再從腳冷到心,然後心識從心的位置離開。有種說法是,造善業較多的人,死亡時是腳先攝煖。

再來看死緣。死緣有三,第一個是壽盡而死,第二個是福盡而死,例如缺乏飲食或醫藥而死,第三個是非時死,忽然由一些強猛的外緣造成死亡。

再來看死心。死亡時內心可能處在三種狀態:善心、不善心、無記心。平時若經常造強大的善,死亡時透過自己憶念或他人提醒而生起善心,死亡時就不會太辛苦,內心不會很緊張,眼前也會像做夢一樣看到悅意美好的景象。平時做了很多惡業的人,臨終時由於自己憶起或他人刺激等因緣而生起強烈的不善心,死亡時內心會很緊張,眼前也會像做夢一樣看到可怕的景象,使得他寒毛直豎、痛苦流淚、緊張喊叫等;若是在非善非惡的無記心的狀態下死亡,就不會有上述的徵兆。所以,若能設法讓臨終者生起善心,有助於他來世能有好的投生。在將死之時,心一憶念善或不善之後,善心死或不善心死就定案了,無法再改變。接著心識會變得愈來愈細,處在細分狀態的心識非善非惡,大家都一樣。

對於信仰佛法的人,臨終時若能讓他看到平時就很相應的佛像、聽到佛號,用這樣的方法提醒他,這是非常重要的事。在遇到困難時,我們都有找人幫忙的習慣。若這個人平常對某一尊佛特別有信心,在面對死亡的困難時刻裡,若能讓他看見佛像、聽到佛號,則他的心馬上會很強力地轉向佛。沒有宗教信仰的人,在臨終時若能生起慈悲心,來世也會有好的投生。經常串習慈悲心的人,平時在遇到困難時,馬上就會轉而想到其他人,希望同樣的困難不要降臨到別人身上。在面對死亡這個大困難時,平時的習慣會使他很容易在這個時候修習慈悲心。所以,若你知道朋友平時的習慣,就可以根據他平日的信仰與串習,提供最適切的幫助。然而,在提供這些協助時,必須善於察言觀色。在對病人說話時,若你看到他已經有點不舒服或不耐煩時,就要停下來,務必避免讓他對佛法感到厭煩。若你本來是好心提醒他要觀想佛,但若他覺得煩甚至生氣,這樣做反而是幫了倒忙,使得他來世投生到不好的地方。

對那些已經完全沒有治癒希望的病人,在他臨終時,不要再勉強他進食喝水。若他已經非常不想進食喝水,你卻一直勉強他,若他因此生起一個很強烈的想法,希望來世投生到完全沒有食物和水,最好是連飲食的名字都聽不到的地方,這種願望會對他造成很大的傷害。若這位臨終者是一位沒有宗教信仰、或是無法好好談話的人,幫助他最好的方法是讓他處在安靜的狀態,特別是不要他覺得煩,這是很重要的事。

剛才說到,經常造善業的人在臨終時會有好的徵兆,會看到悅意的景象;造惡業的人則會變得很緊張,會看到可怕的景象。為什麼會這樣?以下舉例說明。過去世我們造了能投生為人的業,若以電池來譬喻這個業,現在我們是處於電池還有電的狀態,這個業還持續在發揮作用。而臨終的意思是,舊的這顆電池的電力要用完了,新的電池要開始啟用了。因此,如果來世要感果的是惡業,則這個惡業的前兆,在這一世臨終時就會開始展現,臨終者便會看到可怕的景象;若來世要感果的是善業,由於新的電池要開始啟用,臨終時看到的悅意景象,便是這個善業的前兆。

以上講的臨終徵兆與善惡業之間的關係,雖然可以透過研究得到概略的結論,但應該無法做出絕對準確的結論,因為善惡是根據內在的動機來判斷,我們無法百分之百斷定誰造惡、誰造善。但若只從概略的角度觀察,還是可以稍微做一點研究。

我認識一位賣肉的人。根據他的親人說,臨終時他非常緊張,一直喊著:「有牛衝進來攻擊我,快來擋住牠們啊!」其實他待在房子裡,哪裡有牛衝進來呢?但是他看到了那樣的幻象,害怕得一直喊叫。另一個例子是我們寺院的一位老法師,他在臨終前幾年曾經有一段瀕死經驗,那時他有一段似夢似真、好像要去香巴拉王國的經歷。後來在他真的快要往生前,他又夢到自己可以往生香巴拉王國,雖然可能是錯亂顯現,但他因此相信自己接著就要去香巴拉王國了。臨終前,他把學生們叫過來,說了最後的教誡。到了下午兩點鐘,寺院薈供的時間到了,鑼聲才敲響,老法師便說:「叫我去香巴拉的人來了,我走了!」接著頭一低,很乾脆地辭世了。

格西博多瓦尊者常年修習菩提心。有一天,正在對大眾講法時,他忽然說:「願一切無怙、無主、無依無靠的有情都能得到救護。」講完這段話,他就圓寂了。

※ 摘要:
  • 由於煩惱而造業,由於造業而受苦,由於受苦又生起煩惱,如此一來,煩惱、業、苦這三者便形成了一個迴圈。
  • 從父母而來的質(即父精母血),與從前世而來的心識,這兩者結合之時便稱為投生;兩者分離之時即是死亡。
  • 對於信仰佛法的人,臨終時能讓他看到平時就很相應的佛像、聽到佛號,這是非常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