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47課-培養強大的心力
心力靠養成
如何才能成就佛果位?就像人的身體若要充分發揮作用,必須五根俱足才行;同樣地,要成辦佛果位,內在也要俱足五根,這五根是信、進、念、定、慧。雖然把目標放在成佛,但有些人只想修定,有些人只重視培養信心,這種作法就像五根不俱足的人一樣。若真的把佛果位描述清楚,也把成佛必須具備的條件,包括必須經過五道十地等過程都赤裸裸地攤開來說清楚,有些人聽完就失去心力,覺得既然自己沒有能力成佛,不如只求解脫就好,於是轉向小乘道;有些人覺得照著這條成佛之道走很累,應該走簡單一點的路才對,然後又聽到有人說實修密乘很容易成佛,對密咒乘產生誤解,認為密乘和顯乘是兩條不同的路,便拋棄顯乘,只學密乘。
把話講得太清楚可能會有以上兩種後遺症,難道應該避開不談,讓它繼續模糊下去嗎?避開不談,把成佛的道路講得很模糊,雖然聽者沒有被嚇跑,有生起想要上路的心,但當他們真正要開始走,就會發現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前進。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知道該知道的,並設法生起心力。
清楚路該怎麼走,就好比有可以看的眼睛,應該算是稍微具備了五根中的慧根;想到路太遠就覺得自己走不了,表示五根中的精進不足、心力不夠,既然少了這一根,就要設法補齊,因為所謂學習佛法其實就是設法讓五根俱足,缺的補起來,已有的要繼續進步。不知真相可以透過學習認識真相,就像不懂無我可以透過學習而懂得無我,同樣地,一個缺乏心力的人,可以透過訓練而成為一個心力很強的人。
有時會聽人說:「我就是生不起信心!」或「我就是生不起心力!」如果沒有就沒有,不必設法努力改變,我們又何必學佛?知道現在沒有,也知道若有了會帶來莫大的好處,於是設法擁有這些功德,這就是學佛。
培養心力的方法
一、明白所要獲得的功德有多大
從某種角度來說,成佛要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我數學不好,無法清楚說明它到底是多長的時間。而剛才為大家介紹的佛功德,只是佛功德中的幾十萬分之一而已。若只從獲得剛才說的功德、成為那樣的佛來說,假設需要花一百萬年,聽到這個數字,恐怕我們馬上就會失去心力。但是,為了獲得飲食、名利等,目前為止我們已經辛苦多少年?不只這輩子,上輩子我們也為此辛苦過,再上輩子也是如此。這樣算起來,我們為了飲食名利等不是只辛苦了幾億年,而是辛苦了根本無法計算的長時間。為了這些暫時的小小利益,我們都可以努力那麼久,卻不能為了成佛而辛苦一百萬年,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若能仔細把這件事情權衡清楚,你的反應就會變成「只要一百萬年啊?那很容易啊!」
二、明白過程中要經歷的並不是辛苦
再者,長與短也是觀待的結果。快樂地活一年,一年的時間很短;辛苦工作一小時,一小時的時間好漫長。因此,若可以在非常快樂的狀況下成佛,則無論再長的時間都不算久。如何快樂地成佛?現在我們因為還沒有生起慈悲心,所以才會覺得辛苦,或者說,因為還沒有進入資糧道,所以才會覺得辛苦。一旦強烈地生起慈悲菩提心,此後你只會快樂,像是完全沒有任何困苦的人。因為從那時開始,由於累積了極大的福德資糧,又不再造惡業,身體就不會有苦,也由於非常善於思惟,內心也不會有任何不快樂。這就是《入行論》精進品裡說的:「福德引身適,智巧令心安,為眾處生死,菩薩豈疲厭?…故應除疲厭,駕馭覺心駒,從樂趨勝樂,智者寧退怯?」
我看過印度某個歌唱比賽的節目,有個小孩子得了第一名,他的爸爸受訪時說:「今天是我人生中最快樂的一天。」他為何快樂?因為他愛自己的孩子,只要看到孩子好,他就會開心得不得了。生起菩提心,便會對一切有情生起如同對自己孩子般的慈愛,在那種狀態下,你每看到一位有情獲得好處、受到幫助,你就會非常快樂。菩薩被這樣的快樂深深吸引,解脫的安樂相形之下就變得很小而不值一顧。
然而,為什麼我們仍會說菩薩在做的是苦行?一般來說,聽到要對傷害自己的敵人心懷恭敬、要喜愛他們,我們會覺得那是非常困難又辛苦的事,但修學菩薩行就是要做到這些事。從我們的角度來看,這真是大苦行;但對於生起慈悲心的人,在他眼中,敵人不是敵人而是自己的孩子,喜愛他們哪裡是難事呢?在我們看來,要花幾十年去修布施、持戒、忍辱等法行,是非常辛苦的事;但對生起慈悲菩提心的人來說,這些一點也不難,而且他會非常快樂地去做這些修行。
再舉個例子,現在馬來西亞天氣蠻熱的,如果有人要你從吉隆坡走路到怡保(開車要兩、三個小時),我們應該沒有人願意,因為天氣又熱、路途又遠,就算出價幾千塊錢應該都沒人肯去。如果給十萬元呢?在場有同學舉手說願意去了,有些人說還要再想想;如果給你一百萬元呢?全班都願意去了。如果我繼續加碼,加到相當於馬來西亞所有銀行的錢都給你,應該是一定都會去了;若我再說,只要你肯走路去怡保,就會成為世界首富,你應該就不是肯走而已,而是會想盡辦法爭取這個機會,不只如此,而且你知道,世界首富這個身份就在怡保等你,愈接近怡保一步,就離它愈近一步,雖然很熱、汗流浹背,但你會非常開心地往怡保走去。
三、明白若不成功的後果
同樣的道理,聽到要辛苦一百萬年才能獲得佛果位時,你心裡雖然會有「這樣的話,我做不到」的想法,但再仔細分析看看吧!若我說辛苦一百萬年可以投生成為世界首富,你恐怕會覺得努力與收穫不成正比而不願考慮;但若說辛苦一百萬年可以獲得解脫,就值得你好好考慮了。因為只要尚未解脫,就會無盡地受苦;辛苦受累一百萬年,可以換得永遠不必受苦。一百萬年與無止盡的永遠相較,短得就像一剎那而已。然而,若只追求自己解脫,很多有情的利益就會無法成辦。我們現在對有情沒有悲心,所以對這句話沒有什麼感受,但事實上現在有無邊有情正在地獄受苦,還有無邊有情正在承受餓鬼苦、畜牲苦,不僅我們這個世間,在無量世間中有無量的有情都在受苦,只要還沒有解脫,就會繼續承受無邊無盡的痛苦。一旦對有情生起強大的悲心,並明白只要自己成佛就能救度這些有情,離佛果位靠近一天,就離利益有情靠近一天、離救度無邊有情離苦靠近一天,即使要付出辛苦,你也會很願意。
只要受過訓練,上述這些想法就能成為我們的想法,菩薩就是擁有這些想法的人。他們看到只要自己靠近佛果位一天,就離救度有情又近了一天,在這種心情下做種種努力,雖然對於初業菩薩來說,身體依舊會感到辛苦,但心完全不覺得累。這種思惟方式與心力強弱有關。一個心力強大的人,或說只要我們成為心力強大的人,聽到必須努力十萬年,會覺得這根本是一件小事;沒有心力的人,即便告訴他只要努力一個月就行,他依舊會覺得自己做不到。
四、明白自己所要達成目標的價值
所以,很重要的事情是:好好去思考到底該不該生起悲心?該不該成辦有情的義利?我到底能不能成佛?成佛有什麼好處?弄清楚這些事情後,接著就要設法增強心力。假設成佛要花十年的時間,要在心裡堅定地想「那當然!我做!」再加到一百年,心裡再堅定地想「那當然!我做!」如此不斷地增加到十萬年、十億年等,設法讓自己的心依舊堅定地說「那當然!我做!」同樣地,為了成佛,只要能獲得修行的機會,就算變成一無所有的乞丐也行,生病也可以,死掉也可以,不只如此,就算要在幾億年中被猛火燒灼、必須領受這樣的苦也可以!一旦鍛練出這樣的心力,覺得要辛苦幾億年都不算什麼時,再聽人說成佛要辛苦一百萬年時,你馬上會說:「只要這樣就好啊?」然而,在做鍛練心力之前,你必須先弄清楚,這件事做下去是否能帶來大好處?它是我有能力做到的事嗎?
成佛是如此,世間一般的事情不也是這樣嗎?例如生了病,只有一位醫生能治好你,為了能被他治療必須等待五、六個小時,要等這麼久是辛苦的事情。在等待時,若心裡很清楚:「我想要康復,沒有別的醫生可以幫我,我也沒辦法插隊,所以,要等三小時也得等,要等十小時也得等,那就等吧!」若能先這樣做好決定,則兩、三小時對你而言根本不算什麼。但若你一開始就一直想:「要等三小時啊?好久喔!」這種想法會帶來什麼結果呢?其實不管你怎麼想,都無法改變要等五、六小時的事實,可是若沒有先調整內心的想法,就算只等五分鐘,對你而言都很難熬,你會不停地看鐘,懷疑它是不是壞了,怎麼走得這麼慢。用這種心情等待,會非常辛苦。反正就是要等幾小時,這段期間的感受就由你的想法決定。若一開始就覺得五、六個小時好長,每隔五分鐘就看一次錶,應該會覺得度日如年。
同樣地,不論實修佛法或學習經論,在還沒開始做之前要先想清楚:它是一定要學懂的嗎?如果懂了它就能完全離苦,不懂就要繼續受無邊大苦,那麼就算要花十年、十五年、五十年,當然都要學下去!若能在一開始就下定這樣的決心,當你真正開始做下去,就算過了一年你還沒學懂,也不會失去心力。
擐甲精進
請看到《廣論》第306頁擐甲精進。這個段落各位應該都可以看得懂。我們直接看到解釋完擐甲精進後,宗大師作的總結:「總之,若能引發少分如此意樂,速能圓滿無邊資糧,淨無量障而成最勝不退轉因,如於長劫能生喜樂,如是亦能速當成佛。若於無邊妙行及於極長時等,全無勇悍,唯樂短時速當成佛,反於成佛極為遙遠,以能障礙諸菩薩眾發最殊勝大志力故。」為了成辦佛果位,所以必須生起強大的心力,在廣泛說明鍛煉心力的方法後,宗大師接著做了總結。「總之,若能引發少分如此意樂」意思是,強大的心力是可以鍛煉的,一旦生起強大的心力,則「速能圓滿無邊資糧,淨無量障而成最勝不退轉因」,不但能快速集資淨罪,而且對於要成佛一事,永遠不會走回頭路。
接著這句話是很重要的關鍵。「如於長劫能生喜樂,如是亦能速當成佛」,當我們的心力變得愈強,想著「若能利益眾生該多好,只要成佛就能利益眾生,若這件事情可以成真,要花一百年,就花一百年!」這種想法會讓你離佛果位近一點;「要花一千年,就花一千年!」這想法會讓你離佛果位再近一點;「要花一萬年,就花一萬年!」這想法會讓你再靠得更近。你的心量愈擴大,離佛果位就愈靠近。「若於無邊妙行及於極長時等,全無勇悍,唯樂短時速當成佛,反於成佛極為遙遠,以能障礙諸菩薩眾發最殊勝大志力故。」若沒有生起強大的心力,聽到要成佛必須學行非常多的法行,包括布施、持戒等六度萬行,便會覺得自己做不到,或失去歡喜的心,因而產生「我沒辦法花這麼長的時間努力,得想辦法用最短的時間成佛」這種想法,但這種想法會讓你離佛果位非常遠,因為你的心力衰退,成佛需要的五根壞了一根。大乘最重要的修心,就是鍛煉心力。
若問你:「從這裡走到緬甸,遠不遠?」若只從數字來計算,假設距離是一千公 里,一千公里的路是近還是遠?從佛教的見地來看,它本身並沒有遠近,同樣的一條路,若只能靠步行就很遠,若能騎腳踏車就近一點,能開車就更近一點,而車子有又好壞的差別。所以在評判遠近時不能光看距離,必須把交通工具、道路的好壞都考慮進去,例如同樣是開車,在印度開車與在吉隆坡開車就有很大的差別。同樣地,在描述數字時,會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但只要生起了強大的心力,成佛的速度就會愈來愈快。所以,到底成佛需要多長時間,不能只從時間單位來計算,就像距離遠近不能只從公里數來看一樣。
說這些,是希望各位一方面要清楚成佛必須做哪些事情;二方面要知道心力可以透過訓練而產生。想要成佛的人,一定要設法培養強大的心力。其實,就算只是一般的工作,若它是需要花長時間、付出很大努力才能完成的事,在正式開始前若沒有先鍛煉好心力,用很疲累的心情做,你應該無法完成這個工作。
這裡談的心力,不是用到錯誤事情上的心力,而是與慈愛眾生有關的心力。「只要能利益一切有情,只要能讓一切有情都獲得解脫,無論要付出多少我都願意!無論要做什麼我都願意!」這種心力生起得愈強,離佛果位就愈靠近。
彌勒菩薩發起菩提心、成為菩薩四十劫後,釋迦牟尼佛才生起菩提心;但釋迦牟尼佛卻先成佛,彌勒菩薩則是釋迦牟尼佛這一生中最優秀的弟子。彌勒菩薩的頭頂上有一尊本師釋迦牟尼佛,表示他時時刻刻憶念著他的上師釋迦牟尼佛。為何釋迦牟尼佛明明比較晚發心,卻比較快成佛?有一次,釋迦牟尼佛到了某個地方,指著某一處說:「靠著一次布施身體的因緣,使得我比早我四十劫發心的彌勒菩薩先成佛。那一次我布施身體的地方,就是這裡!」佛陀說的那次布施身體的事,就是眾所周知的捨身餵虎的法行。
故事講起來很簡單,但真正要做卻很不容易。當時釋迦牟尼佛雖然也有對母老虎和五隻小老虎生起悲心,但若只是這樣,這種悲心其實很小;當時他發起的悲心,主要是緣著一切有情,希望能救拔一切有情脫離輪迴,是這個繫念一切有情的悲心,讓他能夠努力付出到這種程度。當時佛陀心裡緣念的對象也包括了你我,所以他是為了我們而把身體布施給老虎。每生起一次這樣強大的心力,每生起一次捨自愛他的強大心力,就會離佛果位愈來愈近。
這類的公案其實非常多,例如當年還在資糧道的常啼菩薩。通常我們在說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的計算方式是,從資糧道到初地是第一大阿僧祇劫,初地到八地是第二大阿僧祇劫,八地到成佛是第三大阿僧祇劫,這樣算起來,成佛似乎需要經過好長的時間。但由於常啼菩薩的心力非常強大,他只用一輩子就從資糧道到了八地。所以,雖然一般而言會說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但若有強大的心力再加上證空慧,就可以大大加快成佛的速度。
※ 摘要:
- 就像人的身體若要充分發揮作用,必須五根俱足才行;同樣地,要成辦佛果位,內在也要俱足五根,這五根是信、進、念、定、慧。
- 所謂學習佛法其實就是設法讓五根俱足,缺的補起來,已有的要繼續進步。
- 如果沒有就沒有,不必設法努力改變,我們又何必學佛?知道現在沒有,也知道若有了會帶來莫大的好處,於是設法擁有這些功德,這就是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