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不一定要有答案

討論時,若是以字詞為主的討論,例如問「這本書在寫什麼」、「這本書的名字是什麼」、「某位上師叫什麼名字」,其實不太需要做什麼思考,只要手邊有字典,或是去查網路就可以了。提出這種問題的目的是獲得新知,而在完成這件事時,智慧不會出面,只要靠記憶力就夠了。

若是討論某個意義或事情,情況就不一樣了。經過思考,你想到一個問題,提出來跟別人討論。同一件事情,大家可能有很多種不同的想法。所以在討論時,不限於老師或學得較久的人,凡是有不同想法的人都可以回答。如果大家都沒有答案,這場討論也不算白費。

你在討論的是某個意義/事情時,提出問題,不一定要得到答案,或說得到一個完全正確的答案。也許有人會問:「若是這樣,討論又有什麼意義?」對此,我的回答是,就像之前說過的,如果你提出的只是文詞上的問題,例如「書名是什麼」、「某位上師的名字是什麼」、「某個專有名相是什麼」等,問這種問題,就好像是在問Google一樣;回答這些問題不需要思考,只要把記憶庫裡的資料拿出來回答就可以了。問這種問題,若沒有得到答案,則提問就會成為白費功夫的事。

但是,若討論的是某個意義/事情,就不是這樣了。你可以問別人,也可以被別人問,回答時就算答錯也沒關係,但你的答案必須有可思考之處,不可以亂講。你的答案,要不然就是根據某個經論,要不就是因為某個理路,所以你提出這個答案。總之,你的答案必須有理由。

透過這種方式觀擇,在討論結束之後,你會繼續想「到底是怎麼回事」。其實,要得到這類問題的答案,主力是你自己,你要自己設法去獲得解答。你自己提的問題,主要負責回答的人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只是,自己一個人思考,可能會想不太出來,所以要跟別人討論。在這個過程裡,也許你會得到一些不同的想法;就算沒有一些特別的想法產生,但只要你提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在你心裡就會開始變得活躍,好像起現行的樣子。而且由於你的提問,這個問題也會進駐到你同伴的心裡。

一旦情況變成這樣,對你獲得答案、提高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度,並防範你把這個問題弄丟,都會很有幫助。若提了一個問題,不久之後,你連那個問題是什麼都忘記,就算問題的答案就在你身邊,走在路上,答案就出現在路中間,你也看不見。它無法走進你心裡,成為心裡真正的答案。

提出問題後,應該讓自己不要忘記這個問題,無論任何時候,只要它在你心裡,而且很活躍,則答案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有可能被你拿到。可能在你隨便說句話的時候,可能在你讀經典的時候,可能在你跟別人講話的時候,甚至,可能在你只是把問題講出來、對方根本還沒開始回答時,答案就來了。

主要是為了讓智慧變得活躍,為了這個目的,所以才去跟別人討論。所以研討時,不一定要跟比你學得久的人討論,回答問題的人,不一定必須是懂的人, 只要是彼此之間感覺像是自己人的同伴,只要能有這樣的同伴,就可以討論,就可以幫助你的智慧增長。

…202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