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內在的想法辯論

當內心產生真切的想法,用這種答案進行辯論,才能真正影響你的心。

在辯經場上進行辯論時,無論回答什麼,都會繼續被追問理由。比如在辯論「補特伽羅是不是常法」時,無論回答是或不是,都會繼續被追問理由。提問者也可能提出與回答者看法相違的經論或理路,質問道:「如果你說『是』,那就會與某經論或某理路相違」。面對追問,回答者要繼續回答,然後提問者會再繼續提問,回答者又再繼續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回答者只顧著耍嘴皮子,不用心誠實回答,那問題就會問不完;但若回答者在整個答辯過程裡都很真誠,當他啞口無言,無論回答什麼都不對的時候,回答者就算被「修理」了,而問問題的那一方就算獲勝。

受過這種辯論訓練後,要把這種能力真誠地用在實修上。實修時,辯論的雙方是誰呢?提問者是探究真相的智慧,被問者是錯誤的心。在平日的生活裡,我們很自然會有各種各樣的心產生,這些心有的正確、有的錯誤。讓智慧去質問錯誤的心:「你做了某事,為什麼?」錯誤的心會回答,然後智慧繼續提問,錯誤的心再回答,智慧再繼續提問,直到錯誤的心被問到啞口無言、什麼都答不出來,它才會靜息下來,此時錯誤的心就被你成功地修理到了。

這顆心雖然平常一直錯誤不斷,但是因為被修理了,此時會變得比較弱,因為你讓它無話可說了。無論這個心是煩惱、我執或常執,經過這個過程,雖然暫時上它只會變小,不會馬上消散,但它的確會愈來愈小。由此可知,實修時也會在內心裡辯論。

雖然有人認為不一定要學會辯經,一般而言也不能很武斷地說非辯經不可,但除了特別的少數人,一般人如果能辯經的話,可以把佛法學得更好一點。也就是說,雖然不能說「一定都要辯經」,因為有少數人不必透過辯經也可以訓練出觀擇的能力,辯倒自己內心錯誤的看法;但對一般人而言,透過辯經的訓練,才能培養出在實修時與自己對辯的能力。

…2007《四聖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