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12課- 【希求解脫】什麼是解脫(一)討論記錄
接著請大家討論,什麼是解脫。大家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針對其他人的說法,表達贊成或反對的意見與理由,也可以做一些補充。
同學一:死亡就是解脫。因為只要死了,困難就結束了。
同學二:反對。如果死亡就是解脫,遇到困難就直接去死,何必學習?
老師:同學二的說法可以改成「如果死亡就是解脫,求解脫就不必學佛,直接喝毒藥就好」。另外,針對「死亡就是解脫」這種主張,大家也可以幫忙補充,讓這個說法變得比較沒有漏洞。
同學三:死亡不是解脫,因為死後還會再投生。
老師:所以把同學一的主張改成「死亡,然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
同學四:反對「死亡,然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如果死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也就沒有獲得解脫的人了。
同學五:對於「死亡,然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若不再投生表示心識斷滅,我就同意;否則,只要心識的相續還在,就不可能沒有苦,既然有苦就不是解脫。
老師:同學五認為,「只要有心識,就一定會有苦」,由於你有這種感覺,所以你認為,只要心識的相續還在,就不是解脫;若心識的相續沒有中斷,又說這種狀態是解脫,就必須能解釋「心識相續既未中斷,但也沒有苦」是怎麼回事。
請同學四與同學五討論。同學四說「若心續斷滅,連解脫者也不存在」;同學五說「獲得解脫時,如果仍有心識,就不可能沒有苦」。其他人也可以參與,但主要請你們兩位,針對彼此的主張與疑議發表意見。
同學四:若有心識就一定有苦,請同學五回答這句話是如何成立的?是苦起現行然後心識領受,還是只要有心識就有苦,就算苦沒有起現行,心識明明沒有領受苦,但心識就是知道它是苦?
老師:同學五在說的應該不只是苦苦。
同學六:反對「死亡是解脫」。沒有苦,只有樂,才是解脫。隨著死亡結束的不僅僅是痛苦,連快樂也會跟著結束,所以死亡不是解脫。
同學七:反對「身心相續都中斷就是解脫」,因為這樣將無法利益眾生。
同學八:建議把「身心相續都中斷就是解脫」,修改為「身心相續都提昇就是解脫」。
老師:「續流不中斷,只要身心相續有提昇就是解脫」,這樣要如何判定是否有獲得解脫?
同學九:消除顛倒的心,就是解脫。
同學十:贊成「沒有苦就是解脫」,而方法是「不知道苦就沒有苦」。所以,只要讓身體的神經愈來愈鈍,就不易感到身苦;智慧愈來愈低下,就不易感到心苦,於是離解脫就愈靠近。
同學十一:反對。愚鈍的人只是看起來不苦,你如何確認他真的不苦?
老師:愚笨的人也許心裡的苦較少,但來自身體的苦應該比較多,因為遇到問題時他不懂得設法解決,很多事情也沒有能力做。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比較會想辦法,所以來自身體的苦應該比較少,但因為他想得多,所以內心的苦或許也比較多。
同學四:有心識不一定有苦。不快樂都是從不悅意、不順境產生,若主張沒有心識、感覺不到不悅意境,就不會苦;同樣地,只要沒有不悅意境,那也不會苦。
老師:永遠不遇到不悅意境,只遇到與自己的欲望相順的境,這樣的時刻存在嗎?
同學一:死亡就是解脫。因為只要死了,困難就結束了。
同學二:反對。如果死亡就是解脫,遇到困難就直接去死,何必學習?
老師:同學二的說法可以改成「如果死亡就是解脫,求解脫就不必學佛,直接喝毒藥就好」。另外,針對「死亡就是解脫」這種主張,大家也可以幫忙補充,讓這個說法變得比較沒有漏洞。
同學三:死亡不是解脫,因為死後還會再投生。
老師:所以把同學一的主張改成「死亡,然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
同學四:反對「死亡,然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如果死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也就沒有獲得解脫的人了。
同學五:對於「死亡,然後不再投生,就是解脫」,若不再投生表示心識斷滅,我就同意;否則,只要心識的相續還在,就不可能沒有苦,既然有苦就不是解脫。
老師:同學五認為,「只要有心識,就一定會有苦」,由於你有這種感覺,所以你認為,只要心識的相續還在,就不是解脫;若心識的相續沒有中斷,又說這種狀態是解脫,就必須能解釋「心識相續既未中斷,但也沒有苦」是怎麼回事。
請同學四與同學五討論。同學四說「若心續斷滅,連解脫者也不存在」;同學五說「獲得解脫時,如果仍有心識,就不可能沒有苦」。其他人也可以參與,但主要請你們兩位,針對彼此的主張與疑議發表意見。
同學四:若有心識就一定有苦,請同學五回答這句話是如何成立的?是苦起現行然後心識領受,還是只要有心識就有苦,就算苦沒有起現行,心識明明沒有領受苦,但心識就是知道它是苦?
老師:同學五在說的應該不只是苦苦。
同學六:反對「死亡是解脫」。沒有苦,只有樂,才是解脫。隨著死亡結束的不僅僅是痛苦,連快樂也會跟著結束,所以死亡不是解脫。
同學七:反對「身心相續都中斷就是解脫」,因為這樣將無法利益眾生。
同學八:建議把「身心相續都中斷就是解脫」,修改為「身心相續都提昇就是解脫」。
老師:「續流不中斷,只要身心相續有提昇就是解脫」,這樣要如何判定是否有獲得解脫?
同學九:消除顛倒的心,就是解脫。
同學十:贊成「沒有苦就是解脫」,而方法是「不知道苦就沒有苦」。所以,只要讓身體的神經愈來愈鈍,就不易感到身苦;智慧愈來愈低下,就不易感到心苦,於是離解脫就愈靠近。
同學十一:反對。愚鈍的人只是看起來不苦,你如何確認他真的不苦?
老師:愚笨的人也許心裡的苦較少,但來自身體的苦應該比較多,因為遇到問題時他不懂得設法解決,很多事情也沒有能力做。聰明的人遇到問題時比較會想辦法,所以來自身體的苦應該比較少,但因為他想得多,所以內心的苦或許也比較多。
同學四:有心識不一定有苦。不快樂都是從不悅意、不順境產生,若主張沒有心識、感覺不到不悅意境,就不會苦;同樣地,只要沒有不悅意境,那也不會苦。
老師:永遠不遇到不悅意境,只遇到與自己的欲望相順的境,這樣的時刻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