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課-【苦諦】行苦(六)除貪,還是換貪

雖然外境是苦諦,但不是輪迴。輪迴要說是內在的界與蘊。因此最主要的苦諦是指內在的界與蘊;其使用的是外在的五或六境;促使其去使用這些對境的是煩惱。因此,當你廣泛思惟苦諦過患時,要思惟的是五蘊的過患、六界的過患、五或六境的過患,以及促使去受用它們的煩惱的過患。由此可知,無論從哪個角度去看,輪迴全都一無是處!從體性的角度去看是過患,從運用之處去看是過患,從促使運用的煩惱看也是過患。輪迴,是一堆過患的集合,只不過我們覺得它是好的。

六趣各自領受三苦的比例分別是:八寒八熱地獄純粹只領受苦苦;獨一地獄與餓鬼等,百分之九十是苦苦,但有一些有情偶爾可以領受到一點點壞苦;畜生也可以領受到一些的壞苦;人則是苦苦壞苦摻半;欲界天人百分之八十是壞苦,有一點點的苦苦;愈往上的天界,就只純粹領受有漏樂受;色界第四靜慮與無色界天人,完全沒有苦苦與壞苦,只有捨受。但佛教認為這種捨受也是有漏的。

現在被我們視為樂的,大多是外在的色、聲、香、味、觸等五妙欲;但是,當內在三摩地帶來的安樂稍微多一點時,對外境的貪欲自然就會停下來;同樣都是由三摩地帶來的安樂,其間又有很多層次之分,獲得愈高層次的安樂時,對較下層次的安樂自然就不會有貪欲。輪迴中,透過三摩地而獲得最高層次的安樂是有頂天的安樂,對外道與佛教徒都是如此。到達這個層次時,很多我們現在根本辨識不出的煩惱在那時也全都被遮除了。不過,在這個狀態裡的「沒有貪欲」,看在佛教眼中只是換了貪,不是沒有貪。

例如,吃燜豆拌飯時,我們對它有貪欲,但吃到一半若有餃子可吃,喜歡餃子的人,他就會失去對燜豆拌飯的貪欲。此時,他雖然沒有對燜豆拌飯的貪欲,但這不能說他斷除了對燜豆拌飯的貪欲,只是換了貪欲;若沒餃子可吃,他對燜豆拌飯的貪欲又會回來了。同樣地,產生內在三摩地的安樂時,對外在色、聲、香、味、觸就會暫時沒有貪欲,因為內在三摩地的安樂很好,兩相對比,就會暫時對外在的妙欲離貪,此時他貪的是內在三摩地的安樂;而三摩地的安樂又有很多層次,愈往上,就會暫時對愈下層次的安樂離貪,即使到了有頂天,雖然對下層的安樂沒有貪,但仍有對有頂天的貪。所以,不是斷貪,只是換貪。

講到這裡,可能會有一個疑問:「那麼佛法說『不應追求有頂天的安樂,必須要獲得解脫才行』,難道不也是在換貪嗎?」這個問題是在問,由於對解脫有貪欲,因而對下層的安樂離貪,難道不也只是換貪嗎?對外道來說,生於有頂天就是獲得解脫,所以對有頂天生起貪欲,而對下層的安樂離貪。但佛教說,外道這樣只是在換貪而已,有頂天亦有過失,所以也應該脫離有頂天,希求解脫。對於佛教的說法,若對方用相同的邏輯提出質疑:「你們佛教也只是在換貪。去看有頂天的過失,然後對解脫生起希求,這也是在換貪。」我們要有能力回答這個問題。

以上的問題,幾乎可以換成這樣的問法:為什麼對包括有頂天在內的樂生起『我想獲得』的想法時,有生起貪欲?無論說不說這種想法是貪,總之在那時有生貪;但生起「我想獲得解脫」時,沒有生貪或說不是貪。為什麼?

「為何對解脫的欲求裡沒有貪欲?但對包括有頂天在內的一切安樂生起欲求時,這種欲求裡有貪?」這個問題是一定要講清楚的問題。總不能說「因為解脫是我們佛教徒要追求的目標」,是吧?哈哈。

對於「把投生有頂天視為解脫」的印度教來說,有頂天以下是輪迴,有頂天則是解脫。暫且不討論稱什麼為解脫,先看看他們對所謂解脫的欲求是什麼樣的狀態。一般人與天道的貪欲很容易解釋,他們要的安樂很具體,所生起的欲求是想要獲得這種安樂。但第四靜慮以上,特別是無色界以上的天人,他們不會視外界的某種妙欲為安樂而想要獲得這種安樂,他們不會生起這種心。他們只是對於下層的煩惱或說過患,生起想要脫離的心,想著「若它們(這些煩惱或說過患、苦)可以息除該多好」、「若能脫離它們該多好」、「若沒有它們該多好」,就只有這樣而已。但佛教對他們說:「這樣仍未獲得真正的寂靜,投生有頂天依舊是輪迴。」若不想繼續留在這樣的狀態,便會有「若能從這樣的狀態離開,若這樣的狀態能息除,該多好」的想法。但再看一看,這兩種心(印度教希求解脫的心、佛教希求解脫的心)不是很像嗎?

若想的是「投生為人該多好」、「投生天界該多好」,這種希求與印度教的希求解脫,其間的差異很清楚,也符合你所說的,在這種希求裡,很清楚有想要得到什麼的想法;但投生無色界者,他們心裡想的不是這樣,他們視色界、色蘊以及有漏樂為過患,希望能從中脫離,希望它們能夠息除而去修三摩地。最後獲得成就之時,也就不會有身蘊,只剩下識蘊。有同學說,佛教所謂希求解脫,「不是因為要解脫,而是不要輪迴」,他們的想法也很類似這樣,他們可以說:「我沒有特別想獲得什麼,只是,有頂天以下是輪迴,我希望它們能息除。我想的只有這樣而已,所以我的希求不是貪欲。」你能說清楚他們的希求解脫,與佛教的希求解脫有何不同嗎?

貪欲分為三種,分別是不離愛、乖離愛、有愛。不離愛是對於五妙欲產生「我要它」、「希望能得到它」的心;乖離愛是對於苦受、困境、煩惱等產生「我不要它」、「希望能離開它」的心;有愛指的是對於三有投生處產生的貪欲。總之希望各位明白,講到貪欲時,不能只想到不離愛,乖離愛也是貪欲。「若能得樂該多好」是貪欲,「若能離苦該多好」也是貪欲。

以上這個議題,之後會再談到。現在先提出來,是希望各位有機會可以先思考一下, 若能這樣會很好。

※  摘要:
  • 輪迴要說是內在的界與蘊。因此最主要的苦諦是指內在的界與蘊;其使用的是外在的五或六境;促使其去使用這些對境的是煩惱。
  • 輪迴,是一堆過患的集合,只不過我們覺得它是好的。
  • 「為何對解脫的欲求裡沒有貪欲?但對包括有頂天在內的一切安樂生起欲求時,這種欲求裡有貪?」這是一定要講清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