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45課-【集諦】集諦流轉次第(二)無貪,就不會造流轉輪迴的業
造能引生輪迴的業,一定要有貪欲才行。
以斷殺生、去放生來說,為今生而造這已經說過,為來生而造也說過了。現在問的是,若都沒有這些貪欲,不是為今生,也不是為來生,去斷殺生、去放生等,有沒有這種人?這種人會怎麼樣?如果有,則這種人在做這些事情時,並沒有以煩惱為動機,他造的是善,是不是會投生輪迴的業?他有沒有造十二緣起中第二支「行」?若你認為他這樣不會造能投生為人的業,道理何在?
要知道理路的運作方式。如果針對已經懂得的同學直接講課,大概用兩、三堂課的時間就可以講完,但我希望各位能明白理路是如何運作的,所以會花多一點時間。以剛才的不善業來講,各位應該已經知道思考的方式了。剛才說到由於煩惱而造惡業;若沒有煩惱,就不會造能引生惡趣的惡業。由這樣的論述可知,要造能投生惡趣的業,一定要有煩惱才行,這是很清楚的結論。
再以十善業來說,它與食物很像,我們要活下去,就一定要有食物才行。同樣地,要獲得安樂,無論是大安樂還是小安樂,都必須斷惡修善才能得到安樂。所以,斷十惡、修十善,就相當於食物一樣。但是,若動機中混雜了對今生的貪,你的目的裡混雜了對今生的貪,這食物應該就成為對身體沒有幫助的食物,所造的業屬於苦苦的能生;若動機混雜了對來世的貪,這食物是對身體有幫助的食物,因為它能給你快樂,所造的業則成為輪迴的業,是壞苦的能生;在出離心攝持下去斷惡修善,則成為解脫之因,以食物來譬喻,這食物不但能對你的身體有幫助,而且由於添加了能治病的藥,還能治好你的身體、讓疾病痊癒;若是在以菩提心為動機的情形之下斷惡修善,則成為成佛之因,以食物來譬喻,這食物不只能治病,還能使你的力量變大、氣色變好。
斷除十惡業、成辦十善業,就像是我們的本錢,是最重要的根本。但在斷惡修善時,會由於不同的動機而造成不同的結果。了解這個道理後便能明白,要造能引生輪迴的業,一定要有貪欲。如果沒有貪欲,那會怎樣呢?例如,所謂斷除殺生,並不只是不殺生而已,否則在睡覺時、喝醉酒時、警察盯著你看時,你也不會去殺生,但這樣並不算是斷除殺生。就像樹木與石頭它們也不會殺生,但我們不會說樹木與石頭有斷除殺生。所謂斷除殺生,必定要有「我要斷殺生」這樣的想法,若這個想法摻雜了對今生的貪著,就像剛才說的,所造的業是苦苦的能生;若摻雜對來世的貪著,所造的業是壞苦的能生;若有出離心攝持,所造的會成為解脫之因;若有菩提心攝持,所造的會是成佛之因。確定了這些關聯性後,就可以知道,若沒有貪欲,就不會造能引生輪迴的業,無論善業或惡業,全都不會造了。這是我們必須瞭解並很確認的事。
若沒有貪欲,就不會造在輪迴流轉的因。在出離心與菩提心攝持下所做的,只會成為脫離輪迴的因,不會成為流轉輪迴的因。透過這樣的理路可以成立什麼樣的結論呢?造能引生輪迴的業,一定要有貪欲才行。造不善業需要貪欲,這當然不必講;在沒有貪欲的情況下造善,會成為解脫的因。
有個人非常怕水,所以他根本無法下水。有一天,他認識的人被水沖走,他立刻衝到水裡,把對方救起來。另一位朋友對他說:「你真的很了不起。雖然你這麼怕水,但由於關乎人命,你就不顧一切地去救人。」這個人說:「我當然必須救他,因為他還欠我五萬塊。」哈哈!在他的想法裡,他並沒有想要救人性命,他只想救回他的五萬塊。所以這個行為並不是善業。
從這裡檢視一下我們平常的作法。有些人連什麼是調整動機都不知道;知道要調整動機的人,大多也都沒有很重視,只在正行開始之前,花幾分鐘調整一下動機,然後就急忙進入他覺得更重要的正行,例如唸誦《六字大明咒》,他會把更多時間用來唸誦一萬遍或十萬遍的六字大明咒。但與其這樣,不如先花十五分鐘、一個小時修正動機,再持一次咒,所累積的功德更大。因為,就像之前說的,對於相同法行能帶來的效益,動機有非常大的影響力。動機愈清淨,帶來的果報就愈好。所以,祖師們會提醒我們,在做某種法行之前,要先喚起菩提心的想法。若沒有這樣去修正動機,或說沒有造善的動機,所做的事情很難成為善業;如果動機很表面,所做的善業也就很表面;如果動機非常好,所做的善也會非常精純。所以我們的做法有時錯了,應該很重視修正動機才對。
我們的習慣中,也許是因為嫉妒或其他因素,聽到所謂「不共的、特別的」就比較喜歡、比較看重;對於所謂「共通的」就覺得不重要。我們有這種狀況,但不知為何會如此。各宗派的修行方式雖有些不同,例如寧瑪派、噶舉派等都各自有一些不共的口訣教授;密咒乘不同的四續中,也有各自不共的口訣。雖然如此,但所有具量大智者都共同強調「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非常重要。為什麼他們要共同這樣強調呢?因為如果沒有這三者,其他的修行都變得沒有用;若有它們,則那些不共的口訣才能真正發揮助力,所以祖師們把這三者看得非常重要,並且異口同聲地這樣主張。
但我們對於這件事的理解與反應,卻與祖師們的想法完全相反。對於祖師們異口同聲說重要的事,我們卻因「他們都說重要」為由,而不覺得它重要;對於他們沒有異口同聲說重要的,也就是所謂「特別不共的教授」反而非常看重。我們的這種作法,會讓祖師們很難過。他們之所以都強調三主要道很重要,是因為其中含有非常重要的關鍵,所以他們才會如此不斷強調。說的人懷著這樣的心,但聽的人反而因此做出「三主要道不重要」的結論。我們的這種反應,真的是會讓祖師們非常頭痛。
※ 摘要:
- 斷除十惡業、成辦十善業,就像是我們的本錢,是最重要的根本。但在斷惡修善時,會由於不同的動機而造成不同的結果。
- 若沒有貪欲,就不會造在輪迴流轉的因。在出離心與菩提心攝持下所做的,只會成為脫離輪迴的因,不會成為流轉輪迴的因。造能引生輪迴的業,一定要有貪欲才行。
- 若沒有造善的動機,所做的事情很難成為善業;如果動機很表面,所做的善業也就很表面;如果動機非常好,所做的善也會非常精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