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60課-【滅諦】苦能除嗎
談滅諦時,基本上,我會按照以下偈頌的順序說明。這些偈頌都是出自《釋量論》第二品。
彼非堅固性,因有礙等故。
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雖知由愛不宣說,或說希求不生故 )
為何遍計說,諸過失無盡?
有因故由修,因對治盡故,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究竟悲智二具故,種性具且欲樂故 )
心自性光明,諸垢是客塵
無害真實義,於自性顛倒,盡力不能遮,覺持彼品故。
講完了苦諦與集諦,知道關鍵在於「我執」;在確認無我義之後,知道我執是顛倒,這些部份我們已經講完了。要消除我執,或者與苦結合而說,之前提過兩種苦[註1],若與「無自由」結合來說,無自由地投生是苦,以及被煩惱控制所以是苦的體性。想要離苦是我們的本性,而苦的根本是生,或說是由於生而來,或說是無自由地被煩惱控制。因此,我們應該去研究,到底有沒有可能從這樣的苦中脫離。認識苦諦,就好比認識我們真正生的是什麼病。辨識出生什麼病之後,就要去研究這個病是不是能治好的病,這也是滅諦在談的主要內容。
去醫院做完檢查,認清自己生了什麼病;在這之後,我們一定會接著弄清楚,這個病能不能被治好?現在我們說的苦,指的是「生」。這個苦的續流,到目前為止從未間斷過。從一投生便領受苦,而後又死,又生……從無始以來一直沒斷過,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這苦的續流沒有最初,但它是否有結束之時?
如果你說這苦的續流無法斷除,那麼,為什麼無法斷呢?這是應該要去研究的。如果這苦有不會改變的自性,這續流就無法中斷。它有不會改變的自性、是常嗎?如果它不是常而是無常,那就會變化,既然會變化,那就是會隨著因緣而變化的緣起(法)。那麼,它雖然會變化,是否卻無計可施?是否沒有方法可以使這續流中斷?也就是說,雖然它是無常法,但沒有辦法能讓這個續流中斷,則「中斷苦的續流」這個結果就無法發生。再或者,雖然有方法,但沒有知道方法的人嗎?以上,即是《釋量論》根本頌裡提的三個問題:「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
就好比在現代,愛滋病仍被視為無法治癒的病,又或者即使有方法可治,但有效的藥物仍在製作中,所以現在還無法治療;又或者雖然有藥,但在某個環境裡若沒有會使用這種藥物的醫生,等於是沒有知道治療方法的人,所以得病的人還是得死。若在美國有治療方法,但去不了美國,而此地又沒有能治病的醫生,等於是得了不治之症,最後因為這個病而死亡。有些病是這樣的。以上用愛滋病為喻,再次解釋剛才《釋量論》提出的三個問題:是無法改變嗎?是沒有改變的方法嗎?還是雖然有方法,但沒有知道方法的人呢?
接著可以在這三個問題之上,再補充兩個問題,這是賈曹傑尊者在《釋量論大疏》裡提出來的。即使有知道方法的人,但他是否會因為不慈愛而不說?還是說,就算有人願意把方法跟大家說,但大家是否不可能對離苦生起希求心呢?以上這兩個問題,若仍與醫生的喻結合而說,就好比某個地方就只有一位厲害的醫生,但他對有情沒有慈愛心,除非有錢人否則不願意出力幫忙。若是治療起來會很費力的大病,沒有慈愛心但是很愛錢的醫生,有可能為了錢而努力治療病人;若有慈愛心,無論能不能因此賺到錢,他都會設法幫助對方。例如,一個沒有慈愛心、已經很有錢、又有自己的事要忙的醫生,即使眼前有一個病重到快死的病人,他應該也不會理。這就相當於「即使有知道方法的人,但他是否因為不慈愛而不說」這個問題。然而,即使有好醫生,但是病人自己不想要痊癒、一心求死,醫生也沒有辦法。這就相當於「大家是否不可能對離苦生起希求心」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可以被歸類於想要自殺的人,一心一意要往死路走,完全不會想到要離苦。因為無法辨識出病,不知道自己有病,也就不會生起想要痊癒的心。在以上五個問題中,我們算是有第五個問題的人。總之,我們是否不可能對「離苦」生起希求心?
以上這五個問題,是若有人說「苦無法消除」時,反問對方「為什麼苦無法消除」的五個問題。即「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雖知由愛不宣說,或說希求不生故[註2]。」
※ 摘要:
[註1] 這與老師在第四講「行苦的思惟方式」似乎不同。以下是第四講的原文。
「思惟行苦的兩個方式,第一個前面講過了,就是思惟行苦是一切惡的所依。第二個是把投生安立為行苦,然後去看看為何會投生?是因為業與煩惱;再往上追究,發現根本原因是我執無明,是因為這樣的錯亂心識,因為這樣非常壞的心,才會去成辦生。所以,若要改變生,就要從這裡下手去改變。現在控制權都在無明手裡,而無明非常壞。先猛利思惟煩惱的過患,明白煩惱有多壞之後,再想:只要還在它的控制下,我永遠不會快樂。感覺到自己是在非常壞的掌權者底下生活,透過這個方式鍛練對解脫的希求心。這是生起「若能從輪迴解脫該多好」的希求心的另一種方式。」
[註2] 此文為悲桑格西依賈曹傑尊者在《釋量論大疏》文意所造。中文亦非法尊法師譯文
彼非堅固性,因有礙等故。
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雖知由愛不宣說,或說希求不生故 )
為何遍計說,諸過失無盡?
有因故由修,因對治盡故,由了知因性,知彼亦成立。(究竟悲智二具故,種性具且欲樂故 )
心自性光明,諸垢是客塵
無害真實義,於自性顛倒,盡力不能遮,覺持彼品故。
一、總說
講完了苦諦與集諦,知道關鍵在於「我執」;在確認無我義之後,知道我執是顛倒,這些部份我們已經講完了。要消除我執,或者與苦結合而說,之前提過兩種苦[註1],若與「無自由」結合來說,無自由地投生是苦,以及被煩惱控制所以是苦的體性。想要離苦是我們的本性,而苦的根本是生,或說是由於生而來,或說是無自由地被煩惱控制。因此,我們應該去研究,到底有沒有可能從這樣的苦中脫離。認識苦諦,就好比認識我們真正生的是什麼病。辨識出生什麼病之後,就要去研究這個病是不是能治好的病,這也是滅諦在談的主要內容。
去醫院做完檢查,認清自己生了什麼病;在這之後,我們一定會接著弄清楚,這個病能不能被治好?現在我們說的苦,指的是「生」。這個苦的續流,到目前為止從未間斷過。從一投生便領受苦,而後又死,又生……從無始以來一直沒斷過,還要繼續這樣下去嗎?這苦的續流沒有最初,但它是否有結束之時?
二、五個提問
如果你說這苦的續流無法斷除,那麼,為什麼無法斷呢?這是應該要去研究的。如果這苦有不會改變的自性,這續流就無法中斷。它有不會改變的自性、是常嗎?如果它不是常而是無常,那就會變化,既然會變化,那就是會隨著因緣而變化的緣起(法)。那麼,它雖然會變化,是否卻無計可施?是否沒有方法可以使這續流中斷?也就是說,雖然它是無常法,但沒有辦法能讓這個續流中斷,則「中斷苦的續流」這個結果就無法發生。再或者,雖然有方法,但沒有知道方法的人嗎?以上,即是《釋量論》根本頌裡提的三個問題:「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
就好比在現代,愛滋病仍被視為無法治癒的病,又或者即使有方法可治,但有效的藥物仍在製作中,所以現在還無法治療;又或者雖然有藥,但在某個環境裡若沒有會使用這種藥物的醫生,等於是沒有知道治療方法的人,所以得病的人還是得死。若在美國有治療方法,但去不了美國,而此地又沒有能治病的醫生,等於是得了不治之症,最後因為這個病而死亡。有些病是這樣的。以上用愛滋病為喻,再次解釋剛才《釋量論》提出的三個問題:是無法改變嗎?是沒有改變的方法嗎?還是雖然有方法,但沒有知道方法的人呢?
接著可以在這三個問題之上,再補充兩個問題,這是賈曹傑尊者在《釋量論大疏》裡提出來的。即使有知道方法的人,但他是否會因為不慈愛而不說?還是說,就算有人願意把方法跟大家說,但大家是否不可能對離苦生起希求心呢?以上這兩個問題,若仍與醫生的喻結合而說,就好比某個地方就只有一位厲害的醫生,但他對有情沒有慈愛心,除非有錢人否則不願意出力幫忙。若是治療起來會很費力的大病,沒有慈愛心但是很愛錢的醫生,有可能為了錢而努力治療病人;若有慈愛心,無論能不能因此賺到錢,他都會設法幫助對方。例如,一個沒有慈愛心、已經很有錢、又有自己的事要忙的醫生,即使眼前有一個病重到快死的病人,他應該也不會理。這就相當於「即使有知道方法的人,但他是否因為不慈愛而不說」這個問題。然而,即使有好醫生,但是病人自己不想要痊癒、一心求死,醫生也沒有辦法。這就相當於「大家是否不可能對離苦生起希求心」這個問題。
我們現在可以被歸類於想要自殺的人,一心一意要往死路走,完全不會想到要離苦。因為無法辨識出病,不知道自己有病,也就不會生起想要痊癒的心。在以上五個問題中,我們算是有第五個問題的人。總之,我們是否不可能對「離苦」生起希求心?
以上這五個問題,是若有人說「苦無法消除」時,反問對方「為什麼苦無法消除」的五個問題。即「常故無便故、或便無知故。雖知由愛不宣說,或說希求不生故[註2]。」
※ 摘要:
- 認識苦諦,就好比認識我們真正生的是什麼病。辨識出生什麼病之後,就要去研究這個病是不是能治好的病,這也是滅諦在談的主要內容。
- 反問「為什麼苦無法消除」的五個問題。如果你說這苦的續流無法斷除,那麼,為什麼無法斷呢?①是因為它有不會改變的自性、是常嗎?②雖然它是無常法,但沒有辦法能讓這個續流中斷嗎?③雖然有方法,但沒有知道方法的人嗎?④即使有知道方法的人,但他是否會因為不慈愛而不說?⑤就算有人願意把方法跟大家說,但大家是否不可能對離苦生起希求心呢?
- 我們現在可以被歸類於想要自殺的人,一心一意要往死路走,完全不會想到要離苦。
[註1] 這與老師在第四講「行苦的思惟方式」似乎不同。以下是第四講的原文。
「思惟行苦的兩個方式,第一個前面講過了,就是思惟行苦是一切惡的所依。第二個是把投生安立為行苦,然後去看看為何會投生?是因為業與煩惱;再往上追究,發現根本原因是我執無明,是因為這樣的錯亂心識,因為這樣非常壞的心,才會去成辦生。所以,若要改變生,就要從這裡下手去改變。現在控制權都在無明手裡,而無明非常壞。先猛利思惟煩惱的過患,明白煩惱有多壞之後,再想:只要還在它的控制下,我永遠不會快樂。感覺到自己是在非常壞的掌權者底下生活,透過這個方式鍛練對解脫的希求心。這是生起「若能從輪迴解脫該多好」的希求心的另一種方式。」
[註2] 此文為悲桑格西依賈曹傑尊者在《釋量論大疏》文意所造。中文亦非法尊法師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