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63課-【滅諦】苦能除(三)諸垢是客塵
接下來的偈頌是「心自性光明,諸垢是客塵」,這樣的用詞不只在《釋量論》有,在《寶性論》也有,但其中的意義應該有粗細的差別。此處「心自性光明」的意思是,塵垢並未存於心的自性中,它並非一開始就在心的自性中,只是暫時的。
「暫時」是什麼意思?雖然一般而言,「暫時」與「自性、原始(本來)」是相反的,就像一直定居於某處的會被稱為「原始住民」,而後來搬來暫住幾個月或幾年的人,會被稱為「暫住者」,但這裡的「暫時」的意思並不是說,本來一開始心是乾淨的,後來煩惱才進來,因為煩惱無始以來就有。所以,這裡「暫時」的意思是「煩惱是可分離的,它不是心的自性」。煩惱在一成立的當下,它與心就是可以分開的,所以它不是心的自性。
我執,它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顛倒的。並不是說心本來是清淨的,後來生起了我執,心才變得顛倒。我執在一成立時,它就是顛倒的,由於它有這種自性,所以只能在證無我慧尚未生起之前苟活,只能在未遇到能消滅它的緣之前苟活,一旦遇到正對治,它就會被消滅,這是它在一成立時就有的自性。所以,當它一成立,就成立為「會滅壞的有法」,所以它才一成立,就成立為「可堪與心分離」,所以它是暫時的。
正因為我執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會壞滅的有法、可堪與心分離,所以,以我執為基礎而產生的種種煩惱、業、一切苦,也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可堪分離的。
用比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瞋心如果是心的自性,則我們應該無論何時、無論對誰都生氣,但我們並不會任何時候都生氣,我們會生起慈愛,甚至對本來生氣的對象在遇緣後也會生起慈愛,由此可見,瞋心並不是心的自性,只是在遇到內外緣時,心轉為瞋的體性,心的自性並不是瞋。同樣地,所有的煩惱都是這樣。
瞋心還容易些(理解它們不是心的自性),那麼,對我的貪、我執,它們可有不生起的時候?聖座在講《正理海》時提過,他之所以從密咒乘的角度,仔細地講心的安立,主要是為了「滅諦」而講的。最細微的心應該是沒有我執的(心在最細微的狀態時,應該是沒有我執的)。聖座雖然沒有直接說「那時沒有我執」這幾個字,但他說:「我為什麼要解釋細微心識?是為了要說明『我執並非任何時候都起現行』。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我才講解密續對於心識的解釋。」若將前後兩段話結合在一起,應該可以這樣說,心在最微細的時候,似乎是沒有我執的。雖然聖座的用詞上並沒有直接這樣說,但能從中聽出這樣的意思。
問:睡著時呢?
答:睡著時的心識不是最微細的心識。雖不是粗分,但也不是最微細,應是中等的。
※ 摘要:
「暫時」是什麼意思?雖然一般而言,「暫時」與「自性、原始(本來)」是相反的,就像一直定居於某處的會被稱為「原始住民」,而後來搬來暫住幾個月或幾年的人,會被稱為「暫住者」,但這裡的「暫時」的意思並不是說,本來一開始心是乾淨的,後來煩惱才進來,因為煩惱無始以來就有。所以,這裡「暫時」的意思是「煩惱是可分離的,它不是心的自性」。煩惱在一成立的當下,它與心就是可以分開的,所以它不是心的自性。
我執,它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顛倒的。並不是說心本來是清淨的,後來生起了我執,心才變得顛倒。我執在一成立時,它就是顛倒的,由於它有這種自性,所以只能在證無我慧尚未生起之前苟活,只能在未遇到能消滅它的緣之前苟活,一旦遇到正對治,它就會被消滅,這是它在一成立時就有的自性。所以,當它一成立,就成立為「會滅壞的有法」,所以它才一成立,就成立為「可堪與心分離」,所以它是暫時的。
正因為我執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會壞滅的有法、可堪與心分離,所以,以我執為基礎而產生的種種煩惱、業、一切苦,也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可堪分離的。
用比容易理解的方式來說,瞋心如果是心的自性,則我們應該無論何時、無論對誰都生氣,但我們並不會任何時候都生氣,我們會生起慈愛,甚至對本來生氣的對象在遇緣後也會生起慈愛,由此可見,瞋心並不是心的自性,只是在遇到內外緣時,心轉為瞋的體性,心的自性並不是瞋。同樣地,所有的煩惱都是這樣。
瞋心還容易些(理解它們不是心的自性),那麼,對我的貪、我執,它們可有不生起的時候?聖座在講《正理海》時提過,他之所以從密咒乘的角度,仔細地講心的安立,主要是為了「滅諦」而講的。最細微的心應該是沒有我執的(心在最細微的狀態時,應該是沒有我執的)。聖座雖然沒有直接說「那時沒有我執」這幾個字,但他說:「我為什麼要解釋細微心識?是為了要說明『我執並非任何時候都起現行』。是為了這個目的,所以我才講解密續對於心識的解釋。」若將前後兩段話結合在一起,應該可以這樣說,心在最微細的時候,似乎是沒有我執的。雖然聖座的用詞上並沒有直接這樣說,但能從中聽出這樣的意思。
問:睡著時呢?
答:睡著時的心識不是最微細的心識。雖不是粗分,但也不是最微細,應是中等的。
※ 摘要:
- 煩惱在一成立的當下,它與心就是可以分開的,所以它不是心的自性。
- 我執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會壞滅的有法、可堪與心分離,所以,以我執為基礎而產生的種種煩惱、業、一切苦,也在一成立的當下,就是可堪分離的。
- 心在最細微的狀態時,應該是沒有我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