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目錄
CATEGORIES
-
主要課程
- 2006《略論》奢摩他
- 2007加行六法
- 2007四聖諦初探
- 2007道次第實修綱要
- 2008前後世
- 2008業果
- 2008道次第概說
- 2008依師軌理
- 2008四聖諦再探
- 2009隨念佛功德
- 2010大乘不共四聖諦
- 2011宗義-外道與毗婆沙宗
- 2012道次第抉擇與辨析
- 2012功德之本頌
- 2013慈愛的實修
- 2014釋量論第二品
- 2015中觀見地
- 2016緣起見無害行
- 2016《現觀》四聖諦
- 2016三主要道
- 2017如意牟尼夢語
- 2017四法印(汪傑格西)
- 2017四法印(悲桑格西)
- 2017《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上)
- 2018《略論》與道次第實修(下)
- 2018空性概說
- 2019父母瑜伽
- 2022空性自習指導
- 2023給病中的你
- 開示彙編
- 主題釋疑
- 請問悲桑老師
- 請法團析釋
- 經論選讀
- 好文選讀
- 演講、談話與請益集
第67課-【道諦】檢視道路(一)世人的道
透過修證無我慧,可以完全除苦,成辦真正的樂,這部份已經說了。但是否只有這個方法?是否還有其他的方法?這是接下來要談的問題。思考這個問題時,可以按照順序一一檢視。首先看看我們一般在用的世間方法,是否能完全除苦、成辦真正的安樂?再看某些加上了「法」字的方法,能不能辦得到?再之後,就會涉及宗義的問題,看看那些有宗義的宗教提供的方法,能否成辦真正的安樂。
若肯承許有前後世,假設這輩子死後下輩子仍投生為人。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看看,若走一般的世間道,會通往何處。
以世間的事來說,出家人要做的事也許少一些;但在家人要做的事就很多,有結婚、娶妻嫁夫、生孩子,要有能居住的房子,還要添購很多傢俱用品,把擁有物變得愈來愈複雜。不只要照顧身體,若覺得需要名氣,還要再設法做一些事;想要高一點的地位,又要再去做一些事,一輩子都在為這些事情努力,對一般人而言,相當於解脫的大概就是獲得這些吧!
但有一天,我們必須把這些全都拋下,投生到另一戶人家,也許是完全不認識,或親戚家,或鄰居家;上輩子你努力而獲得的,現在都只能在旁邊看著。上輩子的家,你沒有權利進去,錢你連用一塊錢的權利也沒有,你不會再愛你的孩子,他們也不會再愛你。上輩子的兄弟、孩子、朋友、家、經濟、地位、名聲、身體,你全部拋下,到了不認識的另一個家。我們的作法就是這樣。如果投生為乞丐或是狗,一旦想起自己的前世,你會很開心地想要回去;但你硬要進去,只會被自己的孩子用石頭丟出來。想到這裡,會不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如果只是把自己所累積的拋掉,變得一無所有,也許還好;但不只如此,為此而造的一切惡業也要自己全部帶走,不能拋掉;於是要因此受種種苦,即使投生為人,也會遇到各種困境,更糟的是若投生三惡道,要受的苦更多、更重。這是我們寫自己傳記的方式,說起來,不是很奇怪嗎?
有一些方法雖冠上了「法」的名字,而且從表面上看,所做的事也不太一樣,但追求的仍是希望自己有名、好運、經商順利、壽命無障難。這其實仍是世間法,只是用的方法不太一樣而已,有些人用經商的方法,有些人玩遊戲,有些人表演,有些人唱歌,有各種各樣的方法。雖然方法有千百種,但說穿了就是為了財富受用、友伴、名聲。雖然冠上「法」的名稱,也只是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所追求的仍是一樣的東西。
我們這些佛教徒做的所謂法行,例如持六字大明咒、對三寶祈求,做這些若心裡只是為了這輩子,雖然能依於福田力累積到善根,但從內心的想法看,就只是加上了佛法的名字,就只是用了不一樣的方法,但其實與世間法是一樣的。
在學習宗義論述時,會學到外道的主張,此時想一想他們主張的過失是什麼;學內道主張時,看看為何用佛教的方法可以成辦穩定的安樂?學習時,要如此透過四諦的論述去分析與思考。但在實修時,要看看自己平常主要都用什麼方法來成辦安樂?看看在自己心中裡,想到「安樂」時,主要都在想些什麼?主要用的方法是什麼?要拿出這些,與所學到的內容做個比較。問問自己:「我平常追求的安樂,是真正的安樂嗎?我在追求的,是究竟的安樂嗎?我用來追求安樂的方法,能成辦真正的安樂嗎?」一邊,是書上說的方法,它可以成辦最究竟的安樂;另一邊,是自己平常慣用的方法,它可以成辦最究竟的安樂嗎?實修時要這樣思考,否則,若所學到的與自己平常在用的都沒有關係,就會變成只是在學佛法知識而已。
好好地思考四諦論述講的道理,會知道若不消除我執,根本沒有別的辦法!若能生起現證無我之慧,一定能消除我執;一旦消除我執,究竟脫離一切苦的解脫一定可以產生。你也會清楚知道,在這樣的結果出現之前,無論發生什麼其他再好的事都沒有用;只要這個結果能產生,一切都行了!一旦內心產生這種想法,就是「皈依法」。無論你有沒有把這三個字說出口,你都已打從心底生起皈依法的皈依,法指的是滅諦與道諦,你已在心中對法生起真正的皈依。至此,對於開示四諦的佛,以及如理成辦四諦之理的僧,你自然會對他們生起敬與信。直到那時,你才算是真正符合定義的佛教徒。
去看看自己內心底層想的到底是什麼。例如,「若有幾十萬元存款就行了,我可以安心了」、「若連幾十萬存款都沒有,那怎麼行」,若現在已有了幾十萬元,內心想的是「若失去這些錢,我就完了」,若心裡有這些想法,表示自己所皈依的是這些錢,這些人不算是佛教徒,應該要說是「錢教徒」吧!
人有很多種,有些人不在乎錢,沒錢沒關係,但他很在意名聲,內心的想法是「萬一我的名聲壞了,那就完了」、「若名聲壞了,活下去也沒有意思了」、「只要有好名聲,其他什麼都沒有也無所謂」,這種人皈依的是名聲。有些人則是皈依自己的伴侶,有些父母皈依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皈依自己的父母。我們其實一直都有皈依,只是我們皈依的對象,其自性是無常、苦。看在佛陀眼裡,我們所皈依的對象,只能給我們暫時的幫忙,無法真正、究竟地救護我們。能真正徹底把我們從一切苦中救護出來的是滅諦與道諦,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者了。
如果不能時時反省自心,就算你說自己是佛教徒,是佛教中的大乘佛教徒,是大乘佛教徒中的密咒乘,是密乘中的無上瑜伽部,但就內心的程度而言,你只是親友教、金錢教、名聲教的教徒而已,很難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 摘要:
世人的追求
若肯承許有前後世,假設這輩子死後下輩子仍投生為人。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來看看,若走一般的世間道,會通往何處。
以世間的事來說,出家人要做的事也許少一些;但在家人要做的事就很多,有結婚、娶妻嫁夫、生孩子,要有能居住的房子,還要添購很多傢俱用品,把擁有物變得愈來愈複雜。不只要照顧身體,若覺得需要名氣,還要再設法做一些事;想要高一點的地位,又要再去做一些事,一輩子都在為這些事情努力,對一般人而言,相當於解脫的大概就是獲得這些吧!
但有一天,我們必須把這些全都拋下,投生到另一戶人家,也許是完全不認識,或親戚家,或鄰居家;上輩子你努力而獲得的,現在都只能在旁邊看著。上輩子的家,你沒有權利進去,錢你連用一塊錢的權利也沒有,你不會再愛你的孩子,他們也不會再愛你。上輩子的兄弟、孩子、朋友、家、經濟、地位、名聲、身體,你全部拋下,到了不認識的另一個家。我們的作法就是這樣。如果投生為乞丐或是狗,一旦想起自己的前世,你會很開心地想要回去;但你硬要進去,只會被自己的孩子用石頭丟出來。想到這裡,會不會有一種奇怪的感覺?
如果只是把自己所累積的拋掉,變得一無所有,也許還好;但不只如此,為此而造的一切惡業也要自己全部帶走,不能拋掉;於是要因此受種種苦,即使投生為人,也會遇到各種困境,更糟的是若投生三惡道,要受的苦更多、更重。這是我們寫自己傳記的方式,說起來,不是很奇怪嗎?
有一些方法雖冠上了「法」的名字,而且從表面上看,所做的事也不太一樣,但追求的仍是希望自己有名、好運、經商順利、壽命無障難。這其實仍是世間法,只是用的方法不太一樣而已,有些人用經商的方法,有些人玩遊戲,有些人表演,有些人唱歌,有各種各樣的方法。雖然方法有千百種,但說穿了就是為了財富受用、友伴、名聲。雖然冠上「法」的名稱,也只是用了不同的方法,但所追求的仍是一樣的東西。
我們這些佛教徒做的所謂法行,例如持六字大明咒、對三寶祈求,做這些若心裡只是為了這輩子,雖然能依於福田力累積到善根,但從內心的想法看,就只是加上了佛法的名字,就只是用了不一樣的方法,但其實與世間法是一樣的。
我真的是佛教徒嗎
在學習宗義論述時,會學到外道的主張,此時想一想他們主張的過失是什麼;學內道主張時,看看為何用佛教的方法可以成辦穩定的安樂?學習時,要如此透過四諦的論述去分析與思考。但在實修時,要看看自己平常主要都用什麼方法來成辦安樂?看看在自己心中裡,想到「安樂」時,主要都在想些什麼?主要用的方法是什麼?要拿出這些,與所學到的內容做個比較。問問自己:「我平常追求的安樂,是真正的安樂嗎?我在追求的,是究竟的安樂嗎?我用來追求安樂的方法,能成辦真正的安樂嗎?」一邊,是書上說的方法,它可以成辦最究竟的安樂;另一邊,是自己平常慣用的方法,它可以成辦最究竟的安樂嗎?實修時要這樣思考,否則,若所學到的與自己平常在用的都沒有關係,就會變成只是在學佛法知識而已。
好好地思考四諦論述講的道理,會知道若不消除我執,根本沒有別的辦法!若能生起現證無我之慧,一定能消除我執;一旦消除我執,究竟脫離一切苦的解脫一定可以產生。你也會清楚知道,在這樣的結果出現之前,無論發生什麼其他再好的事都沒有用;只要這個結果能產生,一切都行了!一旦內心產生這種想法,就是「皈依法」。無論你有沒有把這三個字說出口,你都已打從心底生起皈依法的皈依,法指的是滅諦與道諦,你已在心中對法生起真正的皈依。至此,對於開示四諦的佛,以及如理成辦四諦之理的僧,你自然會對他們生起敬與信。直到那時,你才算是真正符合定義的佛教徒。
去看看自己內心底層想的到底是什麼。例如,「若有幾十萬元存款就行了,我可以安心了」、「若連幾十萬存款都沒有,那怎麼行」,若現在已有了幾十萬元,內心想的是「若失去這些錢,我就完了」,若心裡有這些想法,表示自己所皈依的是這些錢,這些人不算是佛教徒,應該要說是「錢教徒」吧!
人有很多種,有些人不在乎錢,沒錢沒關係,但他很在意名聲,內心的想法是「萬一我的名聲壞了,那就完了」、「若名聲壞了,活下去也沒有意思了」、「只要有好名聲,其他什麼都沒有也無所謂」,這種人皈依的是名聲。有些人則是皈依自己的伴侶,有些父母皈依自己的孩子,有些孩子皈依自己的父母。我們其實一直都有皈依,只是我們皈依的對象,其自性是無常、苦。看在佛陀眼裡,我們所皈依的對象,只能給我們暫時的幫忙,無法真正、究竟地救護我們。能真正徹底把我們從一切苦中救護出來的是滅諦與道諦,除此之外就沒有其他者了。
如果不能時時反省自心,就算你說自己是佛教徒,是佛教中的大乘佛教徒,是大乘佛教徒中的密咒乘,是密乘中的無上瑜伽部,但就內心的程度而言,你只是親友教、金錢教、名聲教的教徒而已,很難成為真正的佛教徒。
※ 摘要:
- 努力了一輩子,再把所累積的拋掉,變得一無所有,只能帶走為此而造的一切惡業,接下來又受種種苦。這是我們寫自己傳記的方式,說起來,不是很奇怪嗎?
- 問問自己:「我平常追求的安樂,是真正的安樂嗎?我在追求的,是究竟的安樂嗎?我用來追求安樂的方法,能成辦真正的安樂嗎?」
- 去看看自己內心底層想的到底是什麼。如果不能時時反省自心,就算你說自己是佛教徒,但就內心的程度而言,你只是親友教、金錢教、名聲教的教徒而已,很難成為真正的佛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