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課-解脫之後

小乘宗義的看法
 

透過消除我執而得到解脫,還會再死。雖得到解脫了,但這身體還是以前的舊身體,它也必須被捨棄,凡是投生而得的身體都是如此。當這個身體也拋掉時,就不會再投生輪迴,所以就稱為解脫。獲得這樣的解脫,遮斷了過去的苦,未來的苦不再生,毗婆沙宗與經部宗認為,得到這樣的解脫時,蘊體的相續便中斷了,心識的相續也中斷了。

講到「相續中斷」時,若有「相續不可以中斷」的想法,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覺得若相續會中斷,獲得解脫就變得毫無意義,因而感到無法忍受。由於無法忍受而說「相續不能中斷」,這種人其實並未到達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程度。主張相續會中斷的這兩種說宗義者的程度很高,是我們這種人搆不著的程度。我們這種程度的人,之所以無法認同相續會中斷的主張,是因為對蘊體有貪著,覺得若蘊體沒了就什麼都沒有了,那怎麼行?這種反應,就只是內心無法接納的反應而已。

隨理行唯識宗與中觀宗,他們認為蘊體的相續不會中斷,他們之所以能這樣說,是因為他們的程度更高,超越了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程度,而主張蘊體的相續不會中斷。他們說,雖然煩惱的相續會中斷,但心識不會中斷,他們的這種主張,背後有充份的支持理由。

以上是說明,對於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主張蘊體的相續會中斷,認為這種主張不可以的人其實有兩種。一種人是隨理行唯識宗與中觀宗,另一種人則是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雖然表面上同樣都說蘊體的相續不可以中斷,但內在的理由卻有很大的差異。一種是因為程度高很多而說不可以,一種是因為程度太低,搆不著小乘說宗義者的程度而說不可以。

下部宗義主張心識的相續會中斷,所以獲得解脫後,也就無法再進入大乘,他所獲得的就是最後的成果,所以毗婆沙宗、經部宗、隨經行唯識宗主張「究竟三乘」,進入聲聞乘而得究竟的成果、進入緣覺乘而得究竟的成果、進入大乘或說菩薩乘而得究竟的成果。

 

大乘宗義的看法


隨理行唯識宗與中觀宗則主張「究竟一乘」,他們認為心識的相續是不會斷的,這些得到解脫者會在佛的勸勉下出根本定,進入大乘道,最後成佛。一切有情最終都會成佛,所以最終的成果不會有三種,而是一種;不是究竟三乘,而是究竟一乘。聲聞與緣覺並沒有到究竟,他們會漸漸進入大乘道,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佛。這是隨理行唯識宗與中觀宗的看法。

在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看法裡,所謂的「佛」,他與聲聞阿羅漢同樣都已從輪迴解脫,此外,他有六種神通,有神變與預知能力,而且由於多劫累積福德,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身語圓滿,因此能在成佛的那一生成辦許多有情的義利;但在圓寂之後,就完全消失,什麼都沒有了。根據小乘宗義的解釋,佛圓寂之後,一切就結束了。

但是,唯識宗與中觀宗認為下二宗只能從煩惱障的角度談四諦,所以對佛的功德,連邊都沒有摸到。上二宗認為必須從所知障的角度談四諦才行,也因此而有佛四身的論述:從法身的本性中顯現色身;色身中的報身,是恆時安住、只對聖者菩薩顯現的身;色身中的殊勝化身,則是對業清淨的凡夫顯現的身,殊勝化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而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是眾多殊勝化身中的一尊。就像世尊降生在我們這個世間一般,在十億個世間,有與釋迦世尊同一心續的佛,示現著十二相成道事業。此外,還有很多示現不淨行相的佛的化身。業障未淨的所化機,他們無法看見殊勝化身,佛無法以殊勝化身的行相幫助他們,所以佛會以其他各種各樣的化身,包括出家人的行相、男人的行相、女人的行相,甚至畜生的行相來幫助這些所化機。大乘宗義對於佛的描述非常廣,無法以有限的數量與某種限定的範圍來描述。

而以上這些描述,並不是根據臆想而隨意亂說,也不只是因為大乘經典裡有這樣記載而說;是透過理路確立,才有這些從大乘宗義角度論述的佛。因此,這是一個必須多方研究、多加思考的內容,不能只是聽過後就放著,再說了,若聽過後就放著,我們的心也不會有什麼改變,所以必須好好下功夫去研究。

舉一個很概略的例子來談,大乘宗義主張佛陀的身體沒有血、肉、骨等,也沒有排洩物,所以也不會像一般人那樣需要飲食。但要真正認同這種主張談何容易,因為我們有親眼看到(佛有身血、有進食)。要否認親眼所見,談何容易?毗婆沙宗與經部宗主張的,是按照一般人親眼所見而談;但唯識與中觀宗解釋的釋迦牟尼佛,卻是超越凡人所見而談。毗婆沙宗與經部宗講的,我們心裡是認同的,因為可以親眼看到。那麼,若要主張事實並非如我們所見,要怎麼才說得通?

例如,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的佛骨舍利,講得不恭敬些,說穿了就只是佛的骨頭而已。佛陀示現圓寂,火化之後留下來的骨頭,我們稱之為舍利,只是後世人對它祈請,它會再長大(,就只有這點比較特殊而已),但若不用恭敬的字眼描述,其實就是骨頭而已。佛的舍利至今仍在,你要如何說佛身沒有骨頭?很不容易講。這個議題,佛在世之時,大乘說宗義者與小乘說宗義者,就已對此做過辯論了。

從大乘宗義的角度來看,佛與佛之間彼此看到的,是具法身行相的佛;聖者菩薩所看到的佛,是具報身行相的佛;業清淨的凡夫所看到的,是具殊勝化身行相的佛;業不淨的凡夫所看到的,是佛的各種普通化身。現在,能見到舍利的所化機,是雖然沒有能聽到佛語的福緣,但有著過去世留下的信心習氣,透過對佛舍利禮拜、供燈等,可以種下未來得解脫的種子,也累積廣大的福德,因此獲得善的所依身,漸次增上,最後獲得解脫。對於有這樣福緣的所化機,佛陀就顯現舍利的行相。未來,等到對於佛骨舍利有信心而對它禮拜的所化機完全消失,佛骨舍利也就在人境完全消失,不會再在人境出現,而會去到龍境。

也就是說,只要對舍利有敬信的有情存在,這舍利便是屬於他們的福緣。他們沒有聽佛說法的福緣,但有依福田力積集福德的福緣,只要還有這樣的所化機在,佛就會對他們顯現舍利的行相,所以這舍利就像真正的佛身一樣,只是沒有發出聲音而已。舍利並不是真正的骨頭,而是從佛的法身顯現的佛身。所以從大乘宗義的觀點來看,舍利非常珍貴、重要。德里博物館有佛舍利。無論何時,只要我到德里,就一定會去拜見佛舍利。

正因為佛有十億個殊勝化身,有的化身年紀很輕,有的年紀很長,有的已圓寂,有的才出生。佛不會死,當我們說佛陀死亡、佛陀示現圓寂,是在針對某一個殊勝化身而說的,而且在這種說法背後,是把佛想得跟我們一樣。但佛有非常多化身,有的圓寂,但同時也有的出生,有些年紀很小,有些三十幾歲,有些快要二十歲。佛現在到底幾歲?根本沒辦法說。總而言之,只要有情還在,佛的化身就會不斷地出現,成辦有情義利。若這情況是真的,則「乃至有虛空,以及眾生住,願吾住世間,盡除眾生苦」這個祈願,就不只是出自心力而說出的話,而是真正可以辦得到的事。

※  摘要:
  • 毗婆沙宗與經部宗認為,透過消除我執而得到解脫,並且拋掉以前舊的身體,就不會再投生輪迴。獲得這樣的解脫,遮斷了過去的苦,未來的苦不再生,蘊體的相續便中斷了,心識的相續也中斷了。
  • 隨理行唯識宗與中觀宗則認為心識的相續不會斷,這些得到解脫者會在佛的勸勉下出根本定,進入大乘道。聲聞與緣覺並沒有到究竟,他們會漸漸進入大乘道,一切有情都可以成佛。這是隨理行唯識宗與中觀宗的看法。
  • 在毗婆沙宗與經部宗的看法裡,所謂的「佛」,他與聲聞阿羅漢同樣都已從輪迴解脫,此外,他有六種神通,有神變與預知能力,而且由於多劫累積福德,所以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身語圓滿,因此能在成佛的那一生成辦許多有情的義利;但在圓寂之後,就完全消失,什麼都沒有了。根據小乘宗義的解釋,佛圓寂之後,一切就結束了。
  • 唯識宗與中觀宗認為,必須從所知障的角度談四諦,也因此而有佛四身的論述:從法身的本性中顯現色身;色身中的報身,是恆時安住、只對聖者菩薩顯現的身;色身中的殊勝化身,則是對業清淨的凡夫顯現的身,殊勝化身具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而我們的世尊釋迦牟尼佛,是眾多殊勝化身中的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