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課-【道諦】四依四不依

依法不依人
 

某一次聖座的講經法會,在最後一天傳灌頂時,有一位新加坡的施主,他在法會的前幾天沒有出現,但在灌頂時出現了,坐在聖座前面,他沒有帶上聽翻譯的耳機。這位施主聽不懂藏文,所以這樣一來,他根本也聽不懂聖座開示的內容。聖座說:「你的這種做法,正顯示你是一個很新的學法者。有沒有聽到法才是重要的,有沒有坐到前面來並不重要。我不是那種把手放在你頭上,就能把你帶到解脫地的上師;而是透過開示取捨關鍵來引導你的上師。」聖座這段話,看似在跟他開玩笑,但其實牽涉到一個很深的議題。

一般人似乎多有這樣的習慣。在我的家鄉有這種情況,不知你們所處的環境裡會不會這樣。我們家鄉有些人,會因為某位上師長得特別莊嚴而對他很有信心,因此特別跑去聽他講經;有些人會因為某位上師很有名而去參加他的法會;有些人則因為某位上師有神通、有預知能力而去參加法會。總之,不少人會因為這些原因而特別去親近某位上師。但說實在的,決定我們要不要追隨某位上師學法的關鍵,應該是他說了什麼?所說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他提供的方法能否傷害苦因?能否成為苦因的對治?應該要去研究這些才對,以佛教的做法來說,應該要這樣做才對。但由於不去研究這些就盲目跟隨的人很多,所以佛陀才說要「依法不依人」。先不管那個人如何,先去聽一聽他說的法如何,思考他講的內容是否合理。

 

依義不依語


不過,在聽法時,講法者的用字遣詞,有時也會(對聽者的心)造成不小的影響。有些人很會寫文章,很擅長詩詞聲韻,讀這種文章,當下很容易產生一些特別的感受。這件事我有經驗。我曾看過一本書,作者陳述的看法,與宗大師的主張不一樣。看完之後,我一方面覺得這本書實在很好,心裡也很有感受;但另一方面,因為從小研讀宗大師寫的論典,學習宗大師教導的運用理路的方式,所以,我變得既無法說那本書的看法不對,也無法說宗大師的看法不對,卡在這樣兩難的局面裡大約兩個月。後來,有一天,我讀了前世洛切仁波切的著作,不知是不是受到上師加持力的影響,整本讀完後,我的心變得很安定放鬆,前陣子的不舒服感都消失了。此時再看那本書,發現它其實沒什麼意義,書裡講的理由根本不正確,也禁不起深究。該怎麼講呢?之前被我覺得非常好的書,現在一看,忽然發現原來它很破爛。當下我有這種感覺。

那麼,為什麼之前,那本書可以給我那種「很好、很受用」的感覺?我這樣問自己。想了一想後發現,原來是作者的文筆太好,用喻又用得很漂亮,若沒有仔細讀,馬上就會被吸引;若有仔細讀,思考他寫的內容,不管他用什麼方法表達,直接去思考他所表達的內容,抓到他要講的重點與結論,再去看他的主張能否以理路成立,是否會被其他的理由駁斥,一旦如此去觀察,則乍讀之下產生的所謂感受,就會熄掉了。在最初看那本書時,我自己沒有能力用理由去駁斥它,直到看了前世洛切仁波切的書,他講的理路進到我心裡,之後再看那本書,就覺得沒什麼了。聽法時要聽的重點是內容,但我們很可能由於其他的因素而被吸引,例如聲音很好聽、表達方式很有技巧等。所以佛陀提醒我們,對於所聞的法要「依義不依語」。

 

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佛陀開示的內容非常廣,若要全部都看,一輩子恐怕都不夠,從某方面來說是這樣,所以對於佛陀開示的內容,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要把最多的心力,花在最核心的內容也就是無我義上;不要把主要的時間花在其實只是支分的內容上。若明白支分只是支分,弄清楚主要與次要,花相對上應該花的心力去學,這樣是對的;但如果沒有學習無我,只把時間都花在其他的支分上,這樣不行,所以佛陀說,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依智不依識


學習無我義,在聽了之後心裡想「是無我」這樣不夠,不能只以聽聞為滿足,還要不斷思惟、實修,在內心生起「的確是無我」的定解,這樣也還是不夠,必須修以無我為所緣的止,以無我為所緣的觀,直到現證無我,才是獲得真正可信的法寶,所以佛陀說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而對於了義,必須「依智不依識」。這句話的意思是,只是聞慧與思慧,都只是「識」,都還不可信,「依智」的意思是要現證,必須要到現證才能相信。這樣說來,在沒有現證無我之前,只是聽聞無我、證得無我,都不可以滿足;直到現證無我那一天,你所獲得的才是你真正可以相信、可以託付的信任之處。

以上的「四依四不依」,是佛陀給佛教徒不共的學處。

總之,若真正懂得集諦流轉次第,對於上述說的這些顛倒道,只要稍加思惟就可以明白;若沒有好好學懂集諦流轉次第,即使有思惟,也很難想明白。

※  摘要:
  • 「有沒有聽到法才是重要的,有沒有坐到前面來並不重要。我不是那種把手放在你頭上,就能把你帶到解脫地的上師;而是透過開示取捨關鍵來引導你的上師。」
  • 決定我們要不要追隨某位上師學法的關鍵,應該是他說了什麼、所說的內容是否符合事實、苦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他提供的方法能否成為苦因的對治。
  • 要把最多的心力,花在最核心的內容也就是無我義上;不要把主要的時間花在其實只是支分的內容上。
  • 在沒有現證無我之前,只是聽聞無我、證得無我,都不可以滿足;直到現證無我那一天,你所獲得的才是你真正可以相信、可以託付的信任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