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課-【道諦】錯誤的顛倒道(六)

【顛倒道八】修「完全不作意」
 

說明對方主張


這種修行方法主張,修完全不作意,不去思考過去與未來,也阻止自己現在的意識隨著根識而行,就變成像是完全不作意的樣子。他們說用這種方法修行,可以獲得解脫。他們認為,由於執我、貪著我而在輪迴流轉,一切煩惱都是由於心被對境所奪而導致的。所以,若能阻止心被對境所奪,讓心不要跑到對境上,也就擋住所有的煩惱,如此就會解脫。

這種主張認為,用這種方法一直修,修到最後心識就消失。他們可能會這麼說,也不得不這麼說,修到最後,完全不作意變成一個固定的狀態,心識變得完全不會朝向對境,此時就是解脫。心識若完全不朝向對境走,也就完全沒有煩惱;要受苦,心識也必須朝向對境走才行。所以,修到最後,不會生起煩惱,也不會受苦,就是得到解脫。而且,靠著完全不作意的修行而成佛,就不會知道任何法,有人是這樣說的。一般我們在說佛功德時會提到的一切遍智,他們不認為如此,他們認為佛沒有一切遍智。

如果這種修行方法真的可行,就可真是一件大事。這種修行方法把智慧的門全都關上,《甘珠爾》、《丹珠爾》、二聖六莊嚴、那爛陀寺傳下來的種種教導也全都被打包封箱;而之前說的方法,透過證無我慧而獲得解脫,是把智慧與經論大門全都打開。這兩種主張的差異非常大,可以說是大大地相反。如果這種主張才是真正的解脫道,則佛陀說了那麼多,二聖六莊嚴花了那麼多力氣教我們學習,雖然暫時上帶給我們一點利益,但從根本上來說,他們在浪費我們的人生,包括聖座嘉瓦仁波切也是,他們全都成了浪費我們人生的人,因為他們一直要我們努力學習。反之,若這個方法不行,若這個方法不是真正的解脫道,而這種方法又很流行,很多人讓自己大部份的時間都處在「什麼都不想」的狀態中,把修無我、大悲心的門整個關上,他的人生整個被浪費掉了。這樣說來,我們對這個情況不可以用「都可以,怎樣樣都可以」的態度面對,必須做出清楚的決定。

 

反駁對方主張


在廣中略三部《般若經》與《現觀莊嚴論》裡,把一切遍智再分別做了說明,在《現觀莊嚴論》第八品講了一百八十四種,在第四品則說有一百一十種。只要去讀《甘珠爾》,就會知道上述那種主張與佛經完全相違。包括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等,不是只有一部佛經,而是很多部佛經都這麼說,別說無法承許他們提出的道理,光是與經典相違就很夠了,我是根本無法把佛經放到一邊去的。對方所說的主張,等於是讓所有的佛經關上大門,這是我根本無法承許的事。

再者,修完全不作意,安住在這種狀態中,我指的不是在初學時不穩定的狀態,而是到後來可以安住其上一、兩小時的情況。那時有沒有心識?這是應該要問的問題。若有心識,就有所緣;若沒有所緣,就沒有心識。

總之,若說遮止了作意,那時若沒有所緣,也就不是心識了。所以,要不就必須主張那時沒有心識;若要說有心識,就表示有所緣,這樣一來,就與「完全不作意」相違。

外道說的修行方法,他們會說有心識,即使是「無所有」仍有其所緣,外道這樣主張並沒有過失。而現在說的這種「完全不作意」的修行,他們說一切心識都是實執,凡是心識都是壞的,所以必須遮止心識,這樣才會得到解脫。對於這種主張,我們問:「在完全不作意之時,有心識嗎?」對外道不必提出這個問題,因為他們很清楚地說了,那時有心識。所以,現在我們只對「修完全不作意就可以得解脫」這種主張提問:「在完全不作意之時,有心識嗎?」若回答「有心識」會有問題,因為表示有所緣,就不是完全不作意。

那麼,若他們回答「沒有心識」呢?安住於完全不作意的定中,若說那時沒有心識,你們認為合理嗎?假設安住在這樣的定中一小時,在那一小時沒有心識,一小時後才再生起心識,它的近取因是什麼?心識續流已在一小時前中斷了,沒有前相續了,一小時後生起的心識,它的近取因是什麼?還是說在一小時之後,另外成立了一個新的補特伽羅?不是昨天的、之前的補特伽羅,而是新的另一位補特伽羅,是這樣嗎?若不是新的,由於相續已斷,就得說在沒有種子的情況下仍生起了心識。這兩個回答,無論哪個都有過失,其間的道理,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

之前跟大家解釋過,如果結合煩惱而說,假如對於生起瞋心的對境不去作意,讓心不去想他,無論在這樣的狀態裡多長的時間,對於那個瞋心不會有影響,不會減低瞋心,也不會增強瞋心,而是處在無記的狀態裡。同樣地,貪心也是如此,一切的心都是如此,不會有任何正面與負面的影響,就好像只是暫時休息而已。

之前有位同學用「睡再久,醒來後煩惱也不會減少」為喻來說,我覺得可以用以下這個例子,可能會更加清楚。假設科學進步,可以把人冷凍三十年讓他沈睡,醒來之後的他,會從以前停格的界線繼續,記憶如此,貪瞋癡也是如此,這些煩惱不會因為睡了三十年就有所減少,他的學識、對親友的想法與感情就跟沈睡之前一樣。醒來之後,他的孩子已經長成大人,所以他無法一眼就認出來,也可能完全無法接受,一旁的人必須拿出孩子成長的照片,用漸進的方法讓他接受這是自己的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因為雖然時間已過了三十年,但他的心停留在三十年前。同樣地,就算完全不作意一千年,內心的狀態(包括煩惱)仍停留在以前的程度,不會因此而減少。

※  摘要:
  • 這種「完全不作意」的修行,他們說一切心識都是實執,凡是心識都是壞的,所以必須遮止心識,這樣才會得到解脫。
  • 對於這種主張,可以如此提問:「在完全不作意之時,有心識嗎?」若回答「有心識」會有問題,因為表示有所緣,就不是完全不作意。若回答「沒有心識」,則出定後的心識的近取因是什麼?由於無論如何回答都有過失,表示這種主張並不合理。
  • 再者,用這種「不作意」的方法,無論在這樣的狀態裡多長的時間,對於貪瞋等煩惱都不會有影響,無法消除煩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