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課-為何我們非死不可(上)

四諦十六行相中,苦諦中的「無常、苦」,粗分的要在下士道時做實修,細分的則是在中士道時做實修。所謂修粗分的苦是思惟惡趣苦,在這之前必須實修死亡無常。因此,要實修粗分的苦,必須先實修粗分的無常。而細分的行苦要能真正領納於心,必須先實修細分無常。祖師們是這樣說的。

然而,祖師們在說「要能思惟細分行苦,必須先思惟細分無常」時,心裡想的細分無常又是什麼?這是我們要去思惟、研究的事。我認為仍是思惟死亡無常,但只要稍微調整思惟方式,應該可以引生對行苦的定解。

《廣論》在「思決定死」裡分了三個科判:第一「思惟死主決定當來,此復無緣能令卻退者」。死亡一定會來的最主要理由是,無論拿了什麼樣的身,一定都會死。這句話等於是在說:一旦投生就一定得死。第二「思惟壽無可添,無間有減」。在最初出生時,這輩子的壽量就已經確定了,沒有辦法添加;而壞滅則是剎那剎那間都在進行著,隨著一天天過去,壽量也漸漸完盡。以上這兩項,是在思惟「決定死」時主要的內容,至於第三項「思於生時亦無閒暇修行妙法,決定死」是在提醒我們如何修死亡無常。

光想著「我會死」,並不是在修死亡無常;由於只想著「我會死」而感到害怕,所生起的是世間人對死亡的害怕。學法者要生起的對死亡的害怕,是朝著法的方向思惟,從而害怕死亡,要如何產生這種害怕呢?由於想到「我有未修法就死的危險」而產生恐懼感,這是第三個科判的目的。若不趕快學法修行,等年紀大了就沒有辦法修了。年輕的時日已過,現在晚上要睡,飯也要吃,很多時間都在這種無自由的情況下花掉了;還剩下的一點時間,若把它浪費掉了,一旦死期先到,就會在沒有學法修行的狀況下死掉。未修行而死,那就很慘了。要因為這樣而對死亡感到害怕,若光是想到自己會死而怕死,這並不是修死亡無常的目的。

在研究「我們是否非死不可」這個議題時,比較相關的是前兩個科判。以上是與下士道講的念死無常有關的思惟。到了中士道呢?在下士道的階段,已透過上述內容成立了「我現在的這次投生,一定會死」這個結論;到了中士道,要成立的是無論怎麼樣的投生,不只下輩子,只要投生,無論投生到哪裡,投生天道也好,投生惡趣也好,投生人道也好,無論你再投的是什麼樣的生,都一定要死。這樣的思惟,是從下士道跨進中士道。下士道思惟死亡無常時,不會管這些(更下輩子之後的事)。

不只必須死,而且才一投生,就已開始朝向死亡靠進,壽量就已經開始要完盡了,每過一剎那,就離死亡愈靠近。經典裡會用的喻是,就跟被帶向屠宰場的動物一樣,就跟往山谷跳下去一樣,每一剎那都離地面愈來愈靠近;同樣地,在行、住、坐、臥的每個行為之間,壽量都在漸漸減少,朝著完盡的時刻不斷靠近。

我印象裡有一幅畫,把經典裡講的「每一剎那間都在向死亡靠近」的譬喻畫成了圖畫。其中一個圖是有一棵樹,樹上有一條繩子,有兩隻老鼠,一隻是黑色的,一隻是白色的,牠們日夜不停地在咬繩子,繩子的另一頭是一個人,底下是一個湖,湖裡有一隻張開大嘴的鱷魚。繩子代表我們的這輩子,黑老鼠代表黑夜,白老鼠代表白天,這輩子就在白天與黑夜的交替中漸漸完盡。隨著一天天過去,離繩子斷掉的日子愈來愈近,一旦斷掉,這個人就會往下掉進湖裡,代表的是我們就像隨時都準備好要掉到惡趣中。

若想的只是今生的死亡無常,是下士道的思惟。若想的是無論哪一種投生,即使投生為天人,最終都一定會死,不只會死,而且從出生開始就開始朝死亡邁進,若死後要往下墮入惡趣,表示從出生開始,隨著每一剎那過去,離惡趣就愈來愈靠近,以射箭為喻,手才一放,箭朝著空中飛去的那一剎那開始,就已開始要落地了,就像這樣,才一出生,就朝著「壽命完盡」開始邁步了;這樣思惟,便是屬於中士道的思惟。

然而,上述所說的是事實嗎?這是我們要去研究的事。

※ 摘要:
  • 苦諦四行相中的「無常、苦」,粗分的要在下士道時做實修,思惟惡趣苦,在這之前必須實修死亡無常;細分的則是在中士道時做實修,思惟行苦,在這之前必須先實修細分無常,才能真正把行苦領納於心。
  • 《廣論》中關於思惟死亡的三個要點:死主決定會來,無法避免;壽命只會減少,無法增加;在還活著之時,要及時修行,不可空耗時日。
  • 正確的念死,不只是單純害怕死亡,而是從法的角度思惟,害怕未修行就死去。
  • 下士道與中士道在「念死」的差異:下士道著重思惟此生必定會死;中士道擴展思惟所有投生都必死,而且一投生就在走向死亡,一投生就離惡趣愈來愈近。
  • 以譬喻說明生命無常:①「白鼠黑鼠咬繩」喻:日夜交替中生命漸盡②「射箭」喻:出生即開始邁向壽命完盡。